第一文秘网    > 鉴定评价

“历史感”的培养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3 08:41:46   浏览次数:

近年来,随着历史高考能力考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师生都产生了“历史不知该怎样教、怎样学”的困惑。这种令人不安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虽有多种,但有一点是普遍存在的,即缺乏“历史感”,这是制约能力提高的重大障碍。

“历史感”是人们对学习历史的一种内在心理趋向,是学习兴趣的升华。有了“历史感”,学生便能主动地感知历史的变迁,带着理性的眼光纵观历史长河的奔涌;有了“历史感”,才能真正步入历史学习的大门。所以,它是学好历史,提高分析、理解、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必要前提。教师没有“历史感”,则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没有“历史感”,便会死记硬背,学习难以提高。因此,增强“历史感”,成为了当今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关键。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呢?

一 挖掘历史的因果联系

历史不是一部松散的陈年流水账,而是人类社会不间断发展的过程,因果联系便是这个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纽带。翻开历史教材,前因后果、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互为因果的关联随处可见,它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以《抗日战争》一节为例,便可见一斑:

通过以上图示,用因果关系把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这幅悲壮生动的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果联系,丝丝入扣。同时,通过两个战场的鲜明对比,使学生自然地形成认识,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将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面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从而为以下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种因果关系的挖掘,不仅能给学生以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能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悟性,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

二 注重理论剖析

中学历史教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化,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此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增强学生“历史感”的重要手段。这些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观点,阶级斗争、民族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现象与本质、辩证的观点等。这些观点反映在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带着这些理论去阅读教材,分析史实和理解、论证史实,总结规律,可以使学生逐步增强“历史感”。如: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井田制的瓦解,30年代经济危机与美国罗斯福实施的“新政”,德、日法西斯的上台,都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形势的敌强我弱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敌弱我强,便是毛泽东把辩证法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光辉典范。如果教师能把这种联系展示给学生,便会使他们产生对历史的深层感悟,进而以理性的思维和求索的兴趣去认识历史的精髓。

以上是笔者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高考命题趋向的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我们强调能力培养而又不知所措时,陶冶和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定会为我们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

〔责任编辑:李继孔〕

推荐访问:培养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