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基于学校层面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及其措施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10:05:42   浏览次数:

摘要: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严重影响我国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负有重要责任。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作为学校应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学校;不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措施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成为当代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从学校这一层面谈谈教育机会均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一、当今学校教育机会均等下的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大环境以及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事实上的不平等。我国目前学校中存在着制约教育机会均等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资源的配置不均等

1、学校资源配置问题

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发展失衡以及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发展失衡导致学校资源配置不均。在13个西部经济不发达省区,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财政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这里存在“两个不均衡”的问题,即城市和农村的学校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流向城市;而同一个地区又有重点校和薄弱校之分,同一学校又分“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这样造成少数重点学校与大多数非重点学校之间严重不平衡,择校风越刮越厉害。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低,教育发展的速度远远低于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人为倾斜,实际上侵犯了部分学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处于不利社会地位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和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使解决办学困难的任务下放到基层,致使学校竞相在微观上“搞活”,“钱权交易”、“钱学交易”、“乱收费”时有发生,加剧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2、城市中心的学校与非城市中心的学校师资不均等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往往城市中心的学校集聚了优秀的教师、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一流的硬件、软件设施。而那些农村和偏远地方优秀的教师都被城里的学校上调走了,这就是师资的不平衡。教学过程中优秀教师在授课经验、控制课堂气氛、传授知识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能够很容易的被同学所接受。集聚了优秀教师的地方无疑就会集聚优秀的学生出来。师资的不平衡,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

(二)教学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

1、学生干部任用中的“强稳定性特征”

从现在普遍的班级组织的结构来看,班级组织是一种“三层次”的“金字塔型结构”,即在班级组织内部,存在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工具性角色”:第一层次是对全班工作负责的角色(班干部);第二层次是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小组长);第三层次是对自身负责的角色(普通学生)。而且,担任“干部角色”的,只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扮演的是“群众角色”。班级组织“三层次”的“金字塔型结构”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使学生有生以来第一次切身体验到在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异以及相应的支配——服从关系。相关研究发现,长期担任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功体验和成就感,具有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并且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识,而无干部任职经历的学生,其感受和态度则有明显不同。干部角色可以进一步派生出一系列“附加性红利”(在评优评奖、升学、加分、入党等方面享受诸多便利和照顾等)。相关研究指出,学生时代(儿童社会)的干部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够在未来的成人社会中得以“复制”。

2、班级座位编排中“优势区域”的占有问题

“秧田型课堂空间格局”(又称“行列式课堂空间形态”),是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座位编排形式。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座位的位置,对其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是能够产生明显影响的。它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长久地被安排在课堂的“活跃地带”和“优势区域”之外,对这些学生而言,是有失公允的。

3、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差别性互动”

教育教学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因人而异,因此,这种互动实际上是一种差别性互动,这种差别性互动是导致学生学业差异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教师喜欢与有权、有势、有钱家庭的子女交往,对一些家庭则不交往。这使得一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生活在不和谐的环境中,影响其健全的发展。

(三)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

教学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就决定了学生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每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因此仅在入学方面有形式上的平等是不够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给予不同的机会,以追求结果的均等,使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能得到补偿教育。但现实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实施了消极差别对待。消极差别对待是有意识地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区别对待,达到固化甚至扩大群体间差异的目的,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雙轨制”即是如此。消极差别对待实质上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是扩大社会不公平的表现。

二、学校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措施研究

(一)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1、学校负有推进中观领域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职责。薄弱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低谷隆起”,以推动“高位均衡”的实现,回应和满足不断增长的“高端需求”。学校要均衡合理地安排各个班级的师资力量等资源。

2、强化教师的职责,完善积极评价机制

教师的血管里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要在最细微处给每一个孩子以同等的关爱。教师不论是在班级管理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应把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公平地给予所有学生,而不应将这些机会长期地或过多地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学校是一种教育与学习的空间,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都是教育与学习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主要的考量不应是校方与教师“管理的便利”、“组织的需要”,而应是学生的“成长的需要”、 “发展的需要”,并以此为出发点,为所有学生提供同等的充分的参与机会和发展机会。

(二)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发展,首先就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材,相信每个人都有可以成材的潜质,善于发现并充分欣赏每个人的优势潜质;发展优势潜质,提升弱势潜质,推动全面素质的提高;树立让失败率为零的教育理想,减少学业失败的几率。同时,永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信任。再次,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过程对学生情感发展的影响,不能用教育目标取代教育过程。最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促进学生的学业幸福感。教育要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幸福,就必须辨证地处理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关心儿童的未来是教师崇高的任务,这是教师对儿童生命的尊重。促进学生的学业幸福感,学校则应该成为学生向往的幸福场所,尤其需要“教师带着自己的生活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他们就能成为儿童的“自己人”、大朋友、和蔼可亲的“出谋划策”者,只有在这种协同一致的生活的深处,儿童才能理解教师和追随教师,而教师也才能致力于深层的教育,而不是“表面”的教育。

(三) 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教育理念

1、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作为学校的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应该贯穿在教师这个群体中。我们不仅仅只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应关注教师的生存环境、职业发展以及教师本身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在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以及所处的教育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认同和向往。所以,我们应该为教师教育的优先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

2、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工作教师为本,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是教师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四) 创特色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办特色学校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特色的创造,体现在以下因素:

l、提升校长领导能力。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教育思想、民主意识、团队协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校长的领导能力体现在对学校师生的影响力上,学校中的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股无形力量的支配。

2、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创特色学校。朱永新先生说,如果应试教育只有一个赢家,而在特色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是赢家。历史不太会记住共性,只会记住个性。特色学校的特色,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学校文化是指一个学校内,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

(五) 实施积极差别对待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必须给予弱势群体以“积极差别对待”(反向歧视)。积极差别对待是相对于消极差别对待而言的。消极差别对待是有意识地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区别对待,达到固化甚至扩大群体间差异的目的,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双轨制”即是如此。消极差别对待实质上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是扩大社会不公平的表现。

积极差别对待则是要使公共资源分配有意识地向弱势群体倾斜,为其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来补偿其原先的某些不足,以缩小人们由于资质、家庭出身、成长背景、社会关系等偶然性因素所导致的结果上的不平等,把结果的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给予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子女等)教育以积极差别对待,就是要实行补偿原则,在教育活动中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积极改善其教育条件,提升其教育质量,缩小乃至彻底消除他们在教育和发展上的差距,以克服贫困、边缘化生存的代际遗传。

三、小结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教育机会均等则是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最大化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充分体现对教师、学生等教育主体的生命关怀和人格尊重。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坚持尊重個性和承认差别的原则,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和成材机会。教育机会均等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均衡、质量均衡的基础和条件,这不只是政府的责任,学校更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最大化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向均衡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这个理想。

参考文献:

[1]陈尚生.陶能祥.试论教育机会均等[J].现代教育论丛,2001(5)

[2]王华女.幸福的教育人生何以可能:给教师的建议.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08. O1.

作者简介:

段爱芝,安徽师范大学 2014级教育硕士 教育管理专业

廖开锋,安徽省金寨县思源实验学校

推荐访问:均等 层面 措施 机会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