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新发展理念视野下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研究(之二)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8 08:47:15   浏览次数:

协调发展是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协调”。

1.城乡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突出顶层设计,出台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突出产业培育,充分发挥远郊三县一区特色资源优势,促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突出园区建设,加快完善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突出科技带动,利用好省会城市科技资源富集优势,促进县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要素和创新“双轮驱动”转变。突出县域工业发展。兰州市县域经济包括永登、榆中、皋兰县和红古区共“3县1区”,到2020年,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力争达到20%以上,占县域经济比重稳定提高到60%左右。园区工业经济在县域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到95%以上。深化县域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县域工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强县域工业链式集群发展弱项,补齐县域工业发展政策配套短板。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榆中青城、永登苦水国家级特色小镇和皋兰什川国家运动休闲小镇建设,启动恒大足球小镇建设,加快西固河口、永登武胜驿、红古平安等省市级特色小城镇发展。加大小城镇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保障设施投入力度,提高镇域承载力和带动力。实施沿黄河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抓好小康村建设、省市级美丽乡村和环境整洁村创建、5个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

二是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今后兰州市应不断优化创业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美丽兰州、智慧兰州、幸福兰州建设,大力实施“美丽城市、创新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优化投资创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等硬环境和“三张清单、一张网”“放管服”改革等的政策软环境,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城市交通和小街巷综合整治、主要城市景观改造提升工作,重点加大实施招商引资、“双创”工作和人才“引用培管服”等政策措施力度,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氛围,激活产业成长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和市民的获得感。强化城市规划引领作用。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形成主城四区为核心、新区和榆中为两翼的“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格局。推进城市“东扩”战略,提升榆中和平、定远、连搭地区规划建设水平。严控中心城区建筑总量,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理念开展城市设计,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控制建筑容量和人口密度,有效疏解非核心功能。强化城市规划执法,严格刚性管控,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2018年集中一切力量确保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实现兰州人民的“地铁梦”。实施东方红广场改造提升项目。完善城市外围路网,建成南绕城高速和北绕城试验段,开工建设中通道。加快城区路网建设,实施南环路快速化改造、东岗立交拆除重建等连接性道路工程,建成青白石互通立交工程,实现城市内外路网合理对接。加快推进城市主干道恢复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城区重点拥堵节点和道路交叉口优化改造,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继续打通一批断头路。开工建设雁青、古浪黄河大桥。加快马滩等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城市积水点改造工程。加快老旧供热管网改造,西固、七里河安宁、盐场堡和雁儿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文明执法、科学考核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城市管理法规,强化城市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功能。实施违法建设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查处存量、遏制增量。出台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导则,深入推进户外广告整治。有序推动架空线缆入地,着力解决“视觉污染”问题。促进环卫精细化作业向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延伸。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科學抓好垃圾收集清运和后续利用。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数字产业引领智慧经济发展,着力发展信息化为主的数字经济为主的新经济,大力实施“数字经济、数字城市、数字家庭”三数发展行动计划,以“物大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为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积极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新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文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大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抓好古遗址、古建筑、古街区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快七里河金天观和西固河口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更好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快黄河雕塑长廊和黄河楼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注重塑造特色文化品牌,以精品创作反映时代精神,讲好兰州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凝聚积极向上、创新实干、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增强市民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

2.产业内部协调:加快发展“两化”深度融合互动的智能制造业

一是加快智能制造新型产业体系构建。大力实施智造强市战略。积极开展“每个产业(行业)头顶一朵云、每个企业头顶一朵云、每个产品头顶一朵云”的“三朵云”兰州智造强市行动计划。尽快研究制定兰州市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加快制定实施兰州市“十三五”智能制造规划、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产业规划和兰州智造2025行动计划等。积极推进兰州市智能制造产业新体系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点,推进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夯实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强化应用牵引,推广集成应用与试点示范,提高综合集成水平,逐步推进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制造业新体系。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应用从多点创新突破向系统集成应用迈进。智能制造是信息通信技术、电工电子及微系统技术、生产技术及机械工程自动化、管理及物流技术多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技术体系。要不断推进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3D打印、机器人、人机协作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与生物科技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发展。优化兰州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强化顶层设计,以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和县区产业园区3+8板块为载体,依托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和兰州科技大市场建设,错位布局、优势互补,大力推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式智能制造业发展,加快兰州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设。

二是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化建设。以“云上兰州、数据城市”建设为契机,成立并依托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和后发优势,积极开展新兴产业云和大数据创新专项行动,全力实施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型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升级。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应用,探索发展新型制造方式。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工业软件在机械、汽车、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电子等工业领域的全面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完善智能制造创新服务体系。围绕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在行业的推广应用,指导县区、相关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创新组织方式,建立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智能制造创新服务组织,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标准推广等服务。组织实施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示范。

三是加快智能制造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加快制造业大数据云平台基础建设,在工业企业里构建先进、完善的工业网络基础设施,为智能制造业大发展提供应有的物质保障。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安全建设。提高企业信息安全意识,推动信息网络数字认证平台、安全可靠计算系统和测试验证平台的应用,构筑由过程安全和控制安全组成的智能制造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研究。依托兰州新区大数据研究院、在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信息研究机构和兰州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等资源优势,加强兰州市智能制造信息建设安全体系研究。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国际交流与合作。兴办“一带一路”(中国兰州)智能制造国际主流论坛,围绕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人才培养、应用示范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是加快智能制造新模式新路径建设。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发展。引导重点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基础,在智能工厂(车间)、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众包众创、远程服务五大新模式以及所包含的细分模式的智能化发展基本路径中选择优先突破的重点,通过逐步发展,最终实现新型高级的工业形态。积极开拓智能制造发展新路径。兰州新区重点引领发展工业机器人、无人飞行器、智能监测设备、科天水性绿色装饰材料等智能制造业。高新区重点引领发展3D打印增材制造、大数据、高档数控机床制造、柔性功能高分子材料应用、记忆合金材料制造等智能制造业。经济区重点推进生物医药、烟草、现代物流、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等服务型智能制造业发展。大力支持服务型智能制造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设计中心,组织开展工业电子商务行业和区域试点,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相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在线监控、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智慧物流、合同能源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促进兰州市智能经济向更高层次的智慧经济延伸发展。

五是加快智能制造重点领域运用建设。瞄准兰州市智能制造重点发展领域发力。从目前兰州市智能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条件来看,主要是在石化通用装备、新能源装备、电工电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机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重点进行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强化信息产业引领支撑。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目录,出台实施优惠政策,依托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行业性信息化服务平台,西北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中心、甘肃万维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区域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兰州市信息技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信息技术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极。加快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根据战略性领域发展需求,整合产学研资源,研究建立国家级跨领域、跨地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在有条件的县区(园区)、行业(产业)和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加强产政学研相结合,尽快成立兰州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创新中心,形成智能制造创新网络体系。加快制造业云平台建设。编制出台兰州市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指南,建立大数据采集共享渠道,在线采集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数据信息。支持面向工业大数据核心设备、分析工具和行业应用平台的研发和应用示范,发展自主可控的工业大数据整合、分析和行业平台。鼓励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正威、兰石、吉利等高校、科研院所及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建设“互联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六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培育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作。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实施加快云主机等云产品在工业企业的应用促进信息消费项目,加快推进企业和产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狠抓两化深度融合基本面与源头的建设。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狠抓中小微企业智能化建设,从根本上源头上基本面上实现突破,加快兰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大力促进云产品的应用推广。构建提供设计服务、设备管理、物流管理和商务服务等在线集成服务的第三方或公共工业云平台,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功能强、成本低、易使用、安全可靠的云服务。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服务。协调推进“创客中国”公共服务平台与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兰州通创客平台对接,建设“创客中国”甘肃分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和创客提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服务支撑。

七是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力度。切实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兰州市智能制造业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议市、县(区)两级財政增设面向2030年的智能制造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发展投资基金和智能制造专项引导基金等,专门用于支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大整合支持力度。要有效整合工业发展项目资金,不断提高对兰州市智能制造业发展财政预算和支出份额。

八是搞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智能制造试点工作。选择有代表性的一批试点企业和项目,积极开展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工作。抓点带面促整体推进发展。树立样板,加强宣传引导,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好做法,示范引领,不断推进全市智能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军地、部省市、央省企地协调:推进三个融合发展

一是军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兰州军工产业的特色优势,认真落实“统、融、新、深”的要求,积极搭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园区,推进军民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加快构建多要素、宽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园。充分发挥兰州军工企业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积极发展核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军民融合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核能、航空装备、航天技术3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加快军转民项目建设。依托中核铀浓缩等企业,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发展以核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依托兰飞、万里等企业,加快推进军工企业优势技术民用化。依托兰州空间物理研究所,加快建设航天军民结合产业园等项目,提升航天科技军民融合发展水平。拓宽军民产业融合领域。依托三五一二等企业,支持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发展军民两用轻纺服装、皮革制品产业。依托久联民爆、首钢前进机械厂、首钢胜利机械厂等企业,支持发展军民两用和军转民的高载能产业、民用制造产业等。

二是部省与市融合发展。深化与在兰部省高校、中科院兰州分院、省科学院、中央部委和省属科研院所等合作,围绕共性关键技术和国家全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技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打造“一带一路”融合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三是央企省企与市融合发展。加强与中央直属企业省属企业、单位等合作,紧盯产业和技术发展新动向,以项目为载体、以资本为纽带,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协作,促进央企省企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与兰州产业双向融合,不断增强兰州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园区协调:推进“三区”协调发展

一是提高产城融合发展。兰州新区要致力打造“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突出工业集聚发展,推动临空产业园、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汽车电池、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孵化中心管理运营水平,加快微碳纳米工业园、凯博药业、北科维拓等科技型企业实现产业化。积极推进熙熙小镇、西部嘉年华、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博览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实施园博园、明清小镇、湿地小镇等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着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中兰客专、景中高速和城区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提升新区交通通行能力。持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实施职教园区二期。统筹推进智慧新区建设。降低水、电、气等生产成本,打造生产要素成本最低的新区。

二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高新区要充分发挥聚集产业和创新引领平台功能,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和科技创新指标两位数增长。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3D打印智能制造,推进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百灵生物科技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奇正藏药、陇神戎发等骨干企业。实施东部科技城规划道路续建和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加快配套学校、医院、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土和吸引城市人口安居乐业的家园。

三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经济区要深化“小管委会、大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一区五园”均衡发展。加快科技孵化平台建设,加快自建孵化器入孵企业数量。鼓励引导区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加强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技园等方面对接合作,争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户西部药谷产业园。管理运营好兰州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型企业。扩大西部药谷建设规模,加快康恒源生物、银杏医疗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5.人与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实施新的人口发展战略

一是实施城市抽疏战略,优化以人口为龙头的市域要素布局。重点是制定实施兰州市城市抽疏战略,依托功能区划分确定生产、生活、社会、生态等要素优化布局,明确兰州今后新增人口的主要区域,重点推动兰州新区和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在短时期内人口实质性快速增长。加快制定全市人口发展规划,根据全市不同地区对人口的吸纳能力的不同,按照控制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等三个功能区块,实行差别化的人口发展政策。通过户籍、住房、就业、就学等优惠政策,特别是有力管控房价和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的供给能力,大力吸引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在兰州新区和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集聚,力争在五年内,兰州新区新增人口50万以上,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新增人口20万以上,这将对于快速聚集人气、吸引商气,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激发两个区以及周边乡镇发展的动力活力创造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二是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来兰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最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城市活力的关键因素。近两年,全国许多大城市分别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兰州市也应制定相應的政策,加大吸引高校毕业生的力度。实行购房租房补贴;给予实习实训生活补贴和用工补贴;给予创业补贴;给予创业融资担保;进一步提高创业孵化补贴标准。

三是积极推动外来流动人口向本地户籍人口转化,探索实施来兰经商务工人员市民化政策。来兰经商务工人员是当前最直接最现实的人力资源,兰州市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并结合全市人口发展实际,以外来人口的净流入来弥补和改善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形成的人口矛盾,通过给予来兰经商务工人员在户籍、住房、就业、就学等方面同等的市民待遇,鼓励以上人员落户兰州,扩大全市人口规模,有效保证全市人口的稳定增长。

四是制定实施适应人口发展战略的相关配套政策,防止大起大落促进人口稳定发展。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切实推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学习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增强生育二胎既利国也为民的意识,研究探索制定实行生育二胎夫妇一次性奖补、延长产妇孕假、产假、哺乳假期等优惠扶持政策措施,减轻二胎抚养经济、生活等压力,鼓励符合政策的夫妇生育二胎。采取综合政策措施,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人口的保护。探索研究出台实施对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每月给予一定生活补助,对失独老年夫妇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金,以及对失独老年夫妇和独生子女父母在住房、就医、养老等方面给予优待等政策。(未完待续)

(作者系兰州市政府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处处长)

推荐访问:兰州 之二 高质量 新时代 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