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1 08:39:38   浏览次数:

摘 要:文章基于实际案例分析,挖掘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障碍,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进程。

关键词:环境污染 循环经济 瓶颈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18-03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物质的循环流动过程中,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废弃物,根本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走的是一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一、工业园区企业循环经济实践现状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在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诸多中小企业因地制宜进行了许多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在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应方面,效果显著。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的循环经济创新实践被作为典型案例写进了美国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的教材。开发区探索出“一水五用、动脉扩张、静脉串联、动静互联”的颇具滨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以卤水和海水综合利用为基础,以发展动脉产业为主线,以综合利用废弃物的静脉产业为补充,形成了高度聚集、上下延伸、左右关联的生态海洋化工产业互联网,开发区制碱每年生产600多万吨蒸氨废清液、废渣,制盐每年剩余100多万吨苦卤。依托创新优势,开发区利用制碱蒸氨废清液实施二次兑卤晒盐和生产氯化钙,年产氯化钙50万吨,70%以上出口,创造了世界制碱史上蒸氨废清液不排海的先例,公司将二氧化碳废气用于纯碱生产,解决了电石泥排放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开发区每年用于生态工业的投入都在6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一个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封闭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废弃物在区域内的闭路循环。

一些中小企业将一个生产过程的废料、垃圾变成另一种生产过程的生产原料,“垃圾”在循环经济“食物链”中变成资源。芜湖市企业将工业废料粉煤灰和工业废渣都视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将“废料”变原料,从循环经济输出端变成循环经济链的上游,解决了废料污染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芜湖水泥厂、空心砌块厂利用以煤为燃料的生产企业的伴生物粉煤灰制造空心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将芜湖150万吨的沉积废弃物山搬掉;作为国内较少的利用煤泥、矸石发电的企业,四川泸州黄埔发电厂利用煤矸石、煤泥发电,建了洗煤厂,实现产品分级管理利用。精煤用于外销煤化工冶炼企业,中煤、矸石、煤泥用于电厂燃料用煤,煤渣供水泥厂当原料使用,较好地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广东省梅州市在原有的龙丰垃圾填埋场基础上, 引进加拿大垃圾场填埋综合治理技术的3R循环环保技术,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模式———通过收集垃圾沼气发电(R1模式)、沥出液倒灌循环净化处理(R2模式)、垃圾场绿化美化后再利用等工艺流程(R3模式),实现了垃圾污染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湖北武汉青江化工股份公司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使上游的副产品及废料变成下游的原料或能源,资源价值在反复循环利用中被“深度挖掘”。公司以硫酸为主体,延伸产品链,收购化肥、钛白粉等能生产具有产业高相关度产品的企业,使这些企业以生产硫酸中产生的废渣为原料,创造经济效益,解决了化工厂排污排废难题。

二、循环经济发展中企业面临的问题

1.环境违法成本不高,处罚力度不够。现有一些环境损害违法行为处理措施力度不够,不能对企业起到有效的规制作用。近三年来,我国环保部门收到的环境投诉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2006年,我国发生严重环境污染事故161起;2009年,陕西、湖南、福建、广东频发“血铅事件”。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侵蚀农田,毁掉几代人的健康,但群众维权结果却是因排污者太强势导致环境健康损失赔偿难。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纠纷处理的政策和立法远不能满足公众维护其环境权益的需要,污染受害者权利救济特别难的现状未获有效改观。

2.产业政策“一刀切”限制循环经济发展空间。作为国内较少的利用煤泥、矸石发电企业,四川泸州黄埔发电厂装机规模30万千瓦,蒸汽锅炉采用先进的循环流化床技术,符合国家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导向。厂内不仅有利用煤矸石、煤泥发电的设备,还建有洗煤厂,产品分级为精煤、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精煤用于外销煤化工冶炼企业,中煤、矸石、煤泥用于电厂燃料用煤,煤渣供水泥厂当原料。但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并逐步关停了50万千瓦以下的火电企业,这种“关停并转一刀切”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禁令和硬性限制对这些注重环境效应、发展循环经济但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影响很大,甚至一些利用煤矸石制砖的小企业也受到影响。

3.发展循环经济成本难降。工业园区内的一些高耗能企业由于受供水、供电、供气等能源供应制约,企业成本居高不下。重庆长寿工业园区入园企业35家,大都是化工企业,这些企业都通过重庆长扬热能公司供电。长扬公司将不同品位热能分级利用,锅炉热效率达90%;同时,公司每年还为园区内混凝土和水泥企业提供36万吨粉煤灰,基本实现废弃物100%综合利用。但长扬公司供热模式采取发电上网的电力行业统一运作模式,用电企业从网上取电,这种模式使电力在线路输送途中有部分消耗,园区内企业也很难享受到就近提供能源的优惠,园区内企业循环经济成本难降。

4.循环经济园区规划不合理。循环经济工业园因园区内的企业相对集中、企业产品关联度较高、在园区内封闭运行、相互提供上下游产品等优势,不仅可以节约运费,也可大大降低环境影响。重庆长寿工业园区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可满足生产食品级的二氧化碳所用,粉煤灰为水泥厂和砖厂提供原料,已形成固定的循环经济模式。但该模式局限性明显,一旦一个上游企业生产出现问题,下游生产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发展相互依存,但由于各企业之间的利益取向不同,受市场供求、价格等因素影响,循环经济供应链很容易被打破。因此,园区内急需发展一两个主导产业,其他上下游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有其他企业补充。园区管理机构应加强规划,协调各方利益,确立主导产业,保证园区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5.污染监管困难。沿海重污染企业“潜入”欠发达地区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污染企业直接搬迁进入中西部地区;二是东部高污染产业被淘汰后,一些沿海企业为延续产业链,在中西部寻求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由合作企业在当地完成污染较重的生产环节。调查发现,内地偏远地区的污染企业大都来自浙江、福建等东部发达省份,江西吉安2005年有41家造纸企业,3/5来自浙江和福建,多为国家禁止的化工、造纸等重污染企业。污染企业在向中西部聚集的同时,把污染从城市带向乡村。

6.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不足。尽管我国环保投资总量近年来呈逐渐攀升趋势,但以往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治理欠账太多,工业发展水平依然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环保需求相比,环保投资占GDP比例依然较低,与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需求差距较大。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环保投入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稳定占到GDP产值的1.5%才能有效控制污染,达到3.0%才能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国际企业经验来看,环保投资一般占企业投资总额的3%~5%,我国中企业真正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非常有限,具体数额无法统计。企业环保资金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防治污染自有资金不足、企业贷款难、获得环保补贴资金更难、企业环境(下转第220页)(上接第218页)意识不强、政府环境执法不严等。

三、对策

1.对循环经济企业实行财税优惠。在金融政策方面,规定不环保就停止向企业贷款;对列入国家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金融机构实现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提高绿色贷款比重和贷款质量;对鼓励类项目,将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等,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项目,严格控制贷款投放,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对上市企业,加大环保政策的威慑作用:一旦发现违法排污,环保部门将向证券管理机构通告,给予停止融资等最为严厉的处罚;对严重违法排污企业的法人代表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获得各种先进、优质产品称号等其他荣誉的“荣誉型企业”,行使评先创优环保一票否决权,并向相关单位进行通。

2.严格环保考核制度。从单一处理企业的视角向调整政府的施政观念角度转变,加大政府官员的环保政绩压力。各地市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环境污染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管理措施,一旦造成环境污染事故,追究政府官员责任,把党政“一把手”和企业一起套上环保这辆“马车”;对违反规定为企业充当保护伞的官员,提高其违法成本;推行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环保主要任务和指标实现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奖惩及升迁的重要依据,强化官员的科学发展和环保理念;严格环保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实现督事、评绩、考人、查纪“四位一体”,对未落实目标、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

3.加强污染转移企业监管。对污染企业转移现象,内地省份要对东部转移企业严格明确不予引进的项目标准:对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严重影响当地安全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项目等不予引进。同时,对已造成污染的企业必须专项治理,停产经多次治理仍不达标的企业;在招商指导思想上,地方政府部门要把招商引资变成招商选资,拒有重大污染隐患的企业于门外,对已进入企业加强环境监管。

4.强化工业园区管理职能。各地区的工业园区按照整合资源、确立主导产业、促进工业园区规范化发展的思路,将地方工业园区整合为若干个工业园区,每个工业园区明确2至3个主导产业;依托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优势产业、培育优质产品基地,培育主导产业。

加强工业园区科学规划,形成通过生态“食物链”紧密联系的居民生活区、工业生产区、主体产业发展区等循环经济功能区。严格环保节能审批程序。对现有园区企业,地方政府及开发区应配套专项资金,鼓励落实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加大园区内环保投入,夯实生态工业园区基础保障;建立环境监测站,由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强制要求废水、废气排放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现环保监控管理信息化;完善扶持政策。对循环经济型企业落实优惠政策,研发资金向循环经济链条上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推动优势资源向循环经济企业聚集,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经济建设,推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完善治污设施,实现污染物减排。

5.多渠道筹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一是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污染防治问题的专业金融机构;二是金融机构要建立污染防治贷款的债务保证体系和保障机构,防范恶性道德事件发生;三是对企业污染实施低息贷款;四是建立承接企业防治污染项目的机构,帮助解决企业治理污染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五是实施企业防治污染税收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苏立科.能源紧缺时代急唤循环经济提速.半月谈,2009(8)

2.徐旭忠,刘海.循环经济发展调查:中小企业急需“解套”.半月谈,2007(7)

3.杨守勇,侯大伟等.“堵”与“疏”:破解企业环保守法之难.半月谈,2007(9)

4.翟永鸣.梅州龙丰垃圾场变身绿洲年入千万.南方日报,2010.03.18

5.黄小伟.“血铅”事件折射中国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网易探索,2009.9.5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905/09

/5IEHLLHP000125LI.html

6.刘庆斌.我国企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5(5)

7.张志强.我国循环经济财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0(3)

8.齐力.我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实践的“瓶颈”与对策[J].科技与管理,2010(5)

(作者单位: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港务公司 山东日照 276826)

(责编:贾伟)

推荐访问:工业园区 对策 难题 经济发展 循环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难题与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