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李约瑟难题”的地理—市场解答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1 08:53:52   浏览次数:

考察、分析中国情况并得出结论:中国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地区间农林牧渔基本产品的成本差额很小,无法抵偿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农民将产品运送到有差异的地区交换所需产品,还没有调整结构种植所需产品来得合算,于是农户大都自给自足,导致基本农产品的交易市场长期处于狭小、萎缩状态。缺乏市场发展的激励,像近代西欧那样的发展进步就都无从谈起。结果当欧洲人通过发展商品市场实现社会转型以后,中国也就远远落在了后面。

二、学界不得要领的“李约瑟难题”研究

“李约瑟难题”首先是一个历史(科技史)问题,所以引发了历史学家的广泛兴趣。但由于历史学至今没有掌握科学方法,结果往往把小农结构、大一统政权、专制制度、抑商政策、儒家思想等看做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那么,何以中国就形成了专制制度、小农结构、抑商政策等不利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特点呢?如果不能对深层次的问题做出解答,那就只能称为“半拉子答案”。

相对来说,中国经济学家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却颇为具体、深刻,多数人力图用“环境要素”和“经济人选择”说明近代中国的落后。但是由于他们并不了解(至少是没有很好地把握)近代欧洲何以兴起,结果他们的解答就有点不得要领。下面我们对颇具代表性的陈平、姚洋、林毅夫、文贯中的解答③谈一点商榷性意见。

(一)陈平进行了“大胆假设”,但却未能够“小心求证”

陈平是研究物理学出身,后来转向经济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多年。

陈平关于中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宏观见解很早就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1979年11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同时发表了陈平撰写的长文《中国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该文提出中国不需要“愚公移山”,而需要人工造森林,人工造牧场,恢复生态平衡,发展多样化经济,以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该文对解决农村问题提出了与传统观念相反的思路,为国家改革农业政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当时简直是振聋发聩。

陈平论证说,由于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欧洲形成了农牧业并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其中肉类消费一直占相当比重。由于肉类消费需要大量香料做佐料,而主要香料却产于遥远的东南亚,④这就使欧洲必须发展对外贸易,实行开放经济。中国的情况则差不多相反:特定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单一粮食作物的小农结构,由于农民大都种植粮食作物,所以社会内部就基本上不需要相互交换产品,这就不利于国内商品市场的发展;再者,中国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统治者不准人们与外部文明进行自发的交往,这就无法吸收外部社会先进的技术、文化成果,于是使中国社会经济陷于停滞、落后状态;还有,单一粮食经济很便于统治者组织起数量庞大的常备军进行规模巨大的战争,结果中国历史上战争的规模就远远超过欧洲。大规模的战争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产生剧烈的震动、波动,社会无法进行经济、技术的积累,当然也就长期难以发展进步了。

推荐访问:难题 解答 地理 李约瑟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