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我国工业升级转型政策引导是关键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2 08:42:10   浏览次数:

2011年1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

规划指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政策纲领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其中,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被列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十二五“期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年5月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核心思想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其中,有5大指导思想。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结构优化。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行动纲领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心放到了智能制造上,而智能制造的基础则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并指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落实举措

作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的专管部门,为细化落实相关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力量编制并发布了关于智能制造的“1+X”规划体系。其中,“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和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2个专项行动指南,以及新材料、信息产业、医药工业和制造业人才4个发展规划指南。这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导性的,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此外,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实施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在资金引领层面,围绕重点领域,从2016年起,中央财政整合设立工业转型升级资金,重点支持实施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等,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工业强基工程。这项工程旨在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四基”,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它们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这项工程从“十二五”之初开始推动,2013年至今,累计支持276个项目,总投资423亿元。工业强基工程以技术创新突破“四基”制约,一些“卡脖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我国工业基础能力逐步夯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财政部、工信部、保监会联合启动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主要由工信部制订有关装备应用指导目录,保险公司为目录内装备定制综合险,装备制造企业投保,中央财政适当补贴保费,利用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补偿机制是改革思路落实到政策制定的具体体现,它打破了传统的“谁投保谁受益”的保险补偿模式,采取生产方投保、购买方受益的方式,极大增强了购买方信心,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和运用。

成绩显著

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稳定较快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的确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至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占工业经济90%左右比重)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7.4%。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年均增长4.3%,私营企业年均增長8.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年均增长5.9%。

我们知道,研发投入是创新驱动的必要条件,而专利则可视为创新活动的成果检验。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专利申请数从1995年的8万件增长至2017年的350多万件,年均增速接近19%。2017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达到总GDP的2.11%,这一占比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生产环节,各细分行业的中间品投入在产出中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低效企业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上升。高新企业数量有更快增长,2012至2017年年均增速达到了22.3%。

这一成绩的取得跟政府积极稳健的政策引导是分不开的,政府在推动工业升级转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政策定位,重在引导鼓励和弥补市场失灵。尤其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加快为土地流转、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流动创造更好的便利条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改进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和管理机制等工作是政府引导鼓励工业升级转型工作的关注点,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改变。

推荐访问:转型 引导 关键 升级 我国


[我国工业升级转型政策引导是关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