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报告

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10:07:37   浏览次数:

【摘要】普通高校保健体育课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比较随意、重实践轻理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改进的对策主要是科学选择教材,建立完整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弱势群体的生理保健,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等。

【关键词】普通高校;弱势群体;体育保健班;对策

1998年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分别对大学入学体格健康检查标准进行修订,放宽了大学入学的体检要求,明确了高等学校在招生体检方面的责任,深化了高等学校招生管理体制改革,体现了对所有考生权益的保护,对体弱病残学生的关爱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标准。的修订,一些先天或后大患有身体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有机会走进高等学校,形成了目前高校保健体育班学生群体。但在这一部分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同时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对学校体育提出新的课题。

一、普通高校保健课现状分析

1、保健体育课的课程教学尚未得到重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保健体育课列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并对其进行解释:“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第十八条指出:“学校应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高校尚未为在校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有些高校即使已开设保健体育课多年,但保健体育课课程建设还很不完善,可以说,有的是形同虚设,没有得到重视,开课的效果不理想。

2、思想认识不足,重实践轻理论

在开设保健课的院校中,有的院校不能为保健课提供必要的场地和器材,可见对保健课认识有偏差。在开设保健课的院校中,讲述保健理论的只作风雨教材或学期始末的引导课和总结课。轻视理论知识在保健课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无法用保健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

3、缺乏教材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随意,方法简单

教材是指导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学行为的指南,开设保健课的院校中80%的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可遵循的教材,无疑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教学目的不明确,根本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康复、保健手段和健身方法,保健课形同虚设。

4、从事保健课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从事保健教育的专职教师寥寥无几。在开设保健课的院校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参加过体育保健知识培训,因教学任务的无奈,或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而改上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健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1、选编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

确定教学内容、选编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是保健课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工作。要本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进行选编制定。应遵循的原则是:要对学生身体状况进行深入地实际调查,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选编具有实际性和针对性的教材。教材的选编,可分为“统一教材”和“个别选用教材”,前者是对各种病残都有疗效作为学生共同学习的教材,后者是对不同病情分别使用的教材。选编教材时,不能忽视理论教材,以使学生明确保健课的目的和作用。这对增强学生的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课的内容除了讲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知识外,着重讲述体育保健医疗知识。教学实践证明:我国固有的体育医疗方法,如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是很好的医疗体育教材,可以大量选用。

2、建立完整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的目的不只是“劳其筋骨”,更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现代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人。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心理健康、健康行为(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卫生保健、医务监督、锻炼效果评价、饮食与营养、安全急救和运动处方等。体育健康教育应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竞技体育教学向健康体育教学的方向发展。高校体育保健课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应进行科学化及标准化改革实践。

3、心理保健应更加注重生理上处于劣势的群体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因此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性格取向,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例如对于治疗孤僻、怪异心理缺陷的运动处方项目,宜选择以集体锻炼的形式为主,如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而胆怯、腼腆心理缺陷应当多参加武术、摔跤、拳击、单双扛、跳马以及篮球、足球、溜冰等项目。情绪紧张从生理上讲,是由于运动后体内的内啡肽水平显著升高,诸多有氧代谢运动项目是最理想的调节紧张、完善性格的锻炼方式。

4、传授伤病预防和处理知识

在运动中伤病时有发生,只要预防和处理得当,可以极大地减少伤病的发生,尽快地恢复健康。有些学生有“只要不参加运动就不会发生损伤”,“身体有病当然要静养”等一些错误观念,对伤病发生的原因缺乏正确认识。从运动损伤的原因看,身体素质差、缺乏锻炼、准备活动不当、动作粗野或运动技术掌握欠佳占绝大多数。预防运动损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体育教师应从备课开始,就把预防损伤列为体育教学中的1项重要内容;(2)准备活动的负荷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个体情况和气候条件而定,要充分,有针对性;(3)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当负荷,循序渐进;(4)注重讲解示范,加强技术指导,重视保护与自我保护。另外,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密切注意自身的报警信号,例如身体出现心跳过快、胸闷、胸痛、恶心、头痛或其它异常疼痛时,应及时停止运动或减小运动量,同时配合医务人员查明原因。对已有伤患的肢体,不能盲目投入运动,要量力而行。例如发生骨折后,治疗期要禁止运动,恢复期就需要进行康复练习,以帮助其恢复功能。弱势群体在练习中一定要加强保护措施,克服心理障碍,避免再次受伤加重伤情。总之伤病的预防及处理方式,应成为体育教学的必要内容,教师不能因学时不够或自身原因加以回避。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伤病的成因,懂得预防及处理,才是改进体育弱势群体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

5、优化教师队伍素质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体育弱势群体的存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目前,健康教育对许多体育教师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要采用多种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加大培训力度,要引导教师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明辨存在的问题,针对“健康第一”进行思考、设计和操作,把健康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推荐访问:普通高校 课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