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心得

普通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视角下中外学生融合机制探索与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2 08:42:25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普通高等院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团组织尤其是基层团组织也要向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从共青团工作的角度探讨如何避免中外文化冲突,建立符合校情的科学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中外学生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66-01

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外来文化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高等学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产生了有力的冲击。共青团工作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基层团组织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途径。

一、普通高校“留学热”背景下的校园文化环境特点

(一)复杂的校园多元文化环境

以笔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自2011年8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函批复我校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以来,短短几年截止2014年我校留学生数量达到820余名,在校留学生生源国别达到58个。多元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价值观碰撞和异质文化相互交融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协调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和发展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文化处突问题日益紧张。

(二)相对可塑的文化价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的意识正在改变着现在的“90”后青年学生,对于世界异质文化的包容度越来越高。目前在校的外国留学生和中国本土学生以“90”后居多,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学生由于受到国际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影响,由于世界环境的不断扁平化和“地球村”化,他们更愿意积极主动的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对文化的接受和认可态度更包容。

二、普通高校目前中外学生融合现状

(一)校园多元文化的困境

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没有和外国人真正长期接触的经历,他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一般通过文体活动、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体,语言障碍、文化认同障碍较大。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一般会遵循文化适应“U-I”曲线,即:有着蜜月期、危机期、复原期和双重文化适应期的阶段划分。当陌生环境带来的新鲜感逐渐失去后,接踵而来的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和生活障碍会使他们不知所措,逐渐丧失对周围环境和本土学生的沟通欲望。

(二)中外学生融合的局限性

目前各高校的留学生管理机制各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笔者了解到留学生管理模式有:大部制模式、留学生处模式、国际教育学院模式、国际处模式、留学生委员会模式和一体化模式。就我校而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就采用国际教育学院的模式进行管理。正是由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职能分别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造成中外学生不能平等地享有教育教学资源,造成中外学生融合的体制性壁垒。

三、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全面到来的国际化对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提出挑战

目前高校的大众化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也在逐步加大。而高校的“留学热”的到来使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激增,所带来的多元文化融合和碰撞使得共青团组织的覆盖面和组织凝聚力出现严重冲击,传统的工作模式还没有适应这种日益明显的变化,在中外学生工作对象上出现了多层次和复杂化的全新特征。

(二)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滞后性

现在来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共青团组织从组织方式、工作手段等角度上还存在不适应性,体现了明显的滞后性。“传统的校团委、学院分团委(系团总支)、班团支部三级组织形式,覆盖不到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和网络等独立性越来越强的重要阵地,适应不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变化。”另外,在国际化教育到来的今天,共青团组织的嗅觉稍显迟钝,工作手段过于单一,不能主动参与到国际化进程中去。

四、共青团视角下构建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路径探索和实践

(一)健全共青团组织机构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现有留学生总数52人,其中本科生41人,研究生11人,分别来自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20多个亚非欧国家。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促进国际化办学,共青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委员会在校团委、计算机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的支持下,率先尝试成立留学生交流部,率属于计算机学院学生会,试点推行国际化组织建设,采用共青团组织领导学生高度自治的运行模式。

(二)完善活动开展机制

共青团组织在高校掌握着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权、学生活动场馆的管理权等,所以成立率属于学生会组织下的留学生交流部就按照正常中国学生的要求开展活动,正常使用学校的日常校园活动资源。计算机学院留学生交流部还加大平台建设。留学生交流部建立了中外学生的QQ群、微信平台,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相互交流。综合运用学生及教师资源,设置小组管理化模式,中外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对接式进行生活和学习活动。

(三)加强组织顶层设计

自计算机学院留学生交流部成立之初,从共青团工作出发将其进行定位和预期研判。将留学生交流部的发展定位为四个阶段,即“语言交流——文化交流——专业互助——国家化人才培养”。前期主要从事中外学生语言和行为习惯交流,使中外学生熟悉相互文化特点,进行基本的语言交流;中期则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参与科技竞赛活动,计算机学院开放了留学生课程,鼓励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相互选修对方课程,实现专业上的互助,提高中外学生的双语和专业水平;后期主要是通过长时间的互相接触,相互影响,形成国际化的视野。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马艳妮,张晓冉.高校学生工作视角下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建设研究.文教资料,2014,(28):115.

[2]易皓华.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1,(4):15.

[3]罗明明,赵明.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学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研究.理论观察,2014,(12):115.

推荐访问:普通高校 视角 基层 融合 中外


[普通高校基层共青团工作视角下中外学生融合机制探索与实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