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报告

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实践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6 08:49:47   浏览次数:

摘要: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文章就其管理体制进行了现状分析,对其成因进行了一般探讨,最后对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作为对策性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

一、地方高职院校教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1.地方高职院校的概念

地方是相对中央而言,地方高职院校指办学实体设立在省会城市或地市州一级城市,以就业教育为导向,培养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学校学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技术与教育机构,它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从事某种职业的一种手段。

2.科研管理机制

(1)领导机制不健全。一所科研能力强的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必须懂科研、重科研、强科研,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校级领导是行政事务型领导、班子成员中职称是副高,最高学历是本科的比较多,他们一般不从事科研,不懂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面对问题无法去论证或解决。机制是一个行为组织机构的基本制度,故而,行之有效的制度没有制定,或制定不够完善和健全,在实施的过程中因种种因素制约,而无法执行,他们在工作计划或年终报告中一般不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对高职科研进行经营的预算和投入,许多高职院校的科研机构因领导不重视而形同虚设。

(2)科研管理机构不作为。究其原因是领导的不重视,缺乏认识。学校不拨经费,自己不知如何去争取经费,其经费难以维持正常的机构运行,学校和上级领导机关划拨的经费比较少,教师科研课题大部分无科研经费,也导致科研管理机构的权威不足,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经费严重短缺,与普通高校或重点大学相比,相形见绌,尤其是与研究自然学科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十分显著,自然影响科研机构的积极性。

(3)科研队伍的人才断层。地方高职院校除主要领导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一般教职人员学历职称明显偏低,有的是师范生,能当个副高就算万幸,有的工作到退休还是个讲师,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兴起的时间不长,一般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学校是20世纪末期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其师资许多都是从其他行业转型的,对科研从未涉及,学术阶梯形成到组成团队,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3.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构基本现状

地方高职院校在我国起步较晚,研究人员的主体集中在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虽然设置了科研管理机构,但编制较少,经费较少,从业人员也非科研出身,除从重点大学,省级科研院所,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博研究生外,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也常结合本职工作,在教学管理之余,开展地方高职教学改革研究和职业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这些人员构成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的骨干队伍,就整体而言,地方高职院校研究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组织机构不太集中,发挥效果不明显,与日益快速发展的职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亟待改革和加强。

二、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成因分析

1.历史原因

在我国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是近20年内的事,因起步较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多,一般是低水平的。1989年我国第一次设立教育成果奖,4年评一次,近些年两年评一次,大部分成果不完善,或不太成熟,推广起来比较困难,其凸现的问题还需不断地研究与探索。

2.现实原因

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故而很难引起社会的重视或认可,一些从事教育的行政领导,包括政府官员在内,从思想上和观念上转变不够。

三、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的对策探讨

1.建立和完善正确的领导导向机制,教育行政领导积极参与

引导地方高职院校教研人员加强应用研究和新技术开发,注重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注重资源整合,提高自身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强政策导向,正确处理产学研之间的关系;二是注重投资导向,重点支持有志于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引导他们进行潜心研究;三是强化舆论导向,对创新成果,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树典型,抓试点。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要领而导之,走在前面当好向导;管理就是出主意和培养干部。领导学校,首先就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要成为教育思想上的领导,主要途径是参与教育科研,进行教育科研上的引导,教育科研方法上的指导,教育科研方式、方法上的辅导,这样才是领导有方,当今地方高职院校的科研领导应积极参与领导工作,不能只要被领导服从,更要为领导者服务,领导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领导就要为教师服务,为教育科研服务,就要积极参与科研,这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兴校就要强科研。地方高职院校教育行政领导都要自觉参与教育科研,开始时难见成效,要持之以恒,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现场办公,具体指导;二是参加学校内部的专题研究;三是主持或参与省校级、省级、国家组课题;四是公开发表科研论文和出版教育专著。

2.健全科研机构内部保障机制,专职科研人员起模范的带头作用

建立与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重点支持实验室建设,地方高职院校要在经费开支中确定一定比例支持科学研究,并逐年提高投入,保证政策法规的落实,同时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为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在地位、报酬等往往不如其他教职人员,故而在一定的范围内打击了这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可在评奖、职务评定方面予以适当提高,形成有效的科研导向激励机制,对年轻的科研人员大力扶持,大胆使用,使其快速成长,在学术研究、经费待遇、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同时重点抓好专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以科研机构为中心,促进师资科研队伍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制,通过考评,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学历教育等手段,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专职科研人员是创新型的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是树立创新意识;二是弘扬其创新精神,主要有实践和合作精神;三是学习其增强创新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自控能力等。

3.激活科教人员创新机制,全体教职人员全面投入

地方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津贴制度要日臻完善,对高水平的论文、专著、成果要加大奖励力度,对重大成果要给予重奖,对于校外课题,尤其是省部级重点课题,在经费上要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在重奖的过程中,在评优、晋职、晋级方面给予优先,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地方高职院校科研人员要进行科研创新,其僵化陈旧的机制要扬弃,要进行生产实践,教育方法的创新,专职科研人员理论较一般教师扎实,对宏观科研课题的把握和理解较强,与政府接触较广泛,有科研与组织管理优势,但实践方面与教师相比,差距明显,因此,两者相结合,加强优势互补,在产学研中开展相关课题合作研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同时克服“理论无用论,无能为力论,天天无假论,与我无关论”四个理论,拓宽学术视野,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把科学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去。理论无用论:少数教师错误地认为“教书育人是务实,教育理论是务虚,不钻教育理论,同样可以教书”。同样的道理,在现代人才生产中,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非教育理论没有用,而是这些教师还不会用。学好用好教育理论,可以发挥五大功能:一是教育观念的奠基功能,这是指教育理论能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等教育观念奠定基础;二是教育动机的引发功能,这是指教育理论能引动并发动教育工作者朝正确的教育目标开展持续的教育活动,这类教育理论有教育目的论、教育本质论、教育规律化、办学方针论、学校管理论等;三是教育行为的决策功能,这是指教育理论能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育人中,视教学过程为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能对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作出预期决策、选择型决策和随机型决策,这类教育理论有课程论、教学论、教育艺术论、教育技术论等;四是教育效果的评价功能,这是指教育理论能使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素质的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判断,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育工作。这类教育理论综合教育实验和理论探讨的成果,提高科研水平。这方面的教育理论有教育原理、教育科学方法等。无能为力论:有少数教师错误地认为“科研需要才能,只有专家才行,自己学历不高,作科研好像瞎子点灯”。教育科研是一件大事,大事就要大力抓,大事全靠大家抓,既要发挥专职科研人员的示范作用,又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天天无假论:有少数学校职员认为“件件琐事纠缠,天天没有休闲,常在讲台上课,怎么能搞科研”。学校每个职员都与教学相联,要把日常事务与教学业务联系起来,使琐事服从于和服务于教学这件大事。“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要想自己有长进,就要发挥“三股劲”:一是挤劲,挤出时间;二是钻劲,认真钻研;三是韧劲,永远向前。要由事务型职员转变为研究型职员,进而成为创新型职员。与我无关论:有少数校办产业的工人说“工人生产,商人经商,教学 、科研与我无关”,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校办产业有双重任务:一是富校;二是育人。与非校办产业相同的是:靠科技立业,凭智力兴业;不同的是:提高经济效益既是中心,又是手段,目的在于育人,为在校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基地,使他们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为此,要研究“一个服务”“两个提高”“三个结合”,也就是说要研究怎样为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服务;怎样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合格率,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率;怎样促进经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人财物结合。由此可见,要实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校办产业工人的工作不是与科研无关,而是密切相关。

4.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促进教研人员的成长

地方高职院校应逐步完善高校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建立学校科技推广,产业开发效益评估体系,把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广度,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及产业化的程度,作为高校综合评估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考核地方高职院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

促进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科研人员的成长与成熟,既是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地方教育科研实际具有的一个功能。教育科研人员的成长与成熟,基本的途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在研究过程中成长,在研究过程中成熟。这与教育科研人员的脱产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并不矛盾。追溯中世纪的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更多的是交流、讨论和研究过程。近观我国的“实践出真知”,通过研究实践方能提升科学素养。地方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结构和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专职教研人员多数是本科学历,而且硕士不少,博士也有之。这些专职研究人员的成长,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制度,一个好的氛围,一个好的风尚,一个好的评估机制,一个能够催促和激励其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智投入教育科学研究中去的环境。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实践,地方高职院校教科研人员才能得以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地方教育科研导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3.

[2] 唐国庆.高等教育科研指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3]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九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汇编[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6.

[4] 张学军.湖南教育年鉴[R].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8.

推荐访问:机制创新 科研 实践 高职院校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