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述职报告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特点及答题策略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37:24   浏览次数:

摘 要: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不仅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选择题,成为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和Ⅲ卷为例,探讨高考地理选择题的试题特点,并为地理选择题的答题策略提供方法与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考;选择题;特点;答题策略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在已发布的《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总览》中,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确定为“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个要素。这是体现地理学科固有价值、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最重要的关键素养[1],今后高考地理的考查方向也将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

二、高考全国卷地理选择题的命题特点

2018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命题的评价目标定位在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状况的测试与考查上,需要考生借助图文信息,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以实现综合思维的考核目标[2]。总体来讲,地理选择题部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必备基础

高中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也是必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方法等,这是长期学习的知识与储备,是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和通用性知识。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围绕考生较为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包括工业、人口、城市(聚落)、气候、河流、湖泊等,这既不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情感體验考查学生的水平,也不超出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情境,让大部分考生面对试题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主干。如全国新课标Ⅰ卷1~3题,通过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考查工业区位的选择和布局;Ⅱ卷的1~3题,以服装企业M公司发展过程为背景,考察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Ⅲ卷的3~5,依托大别山区的产业活动发展为背景,考查了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等,这些都是对必修2中工业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查。

2.取材社会生活,注重人地协调

地理学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协调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关注当今社会的时政热点和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以宽广的视野精选素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考查地理智慧,注重考生对重大主题的感悟和理解,以提升社会责任感。如全国新课标Ⅰ卷4~5题,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的问题;Ⅱ卷的4~5题,以澳门半岛的城市化为背景,考查了填海造地的影响以及地形对人们出行方式的影响。Ⅲ卷的1~2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为切入点,引导考生从地理角度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思考优秀文化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运用图表载体,聚焦区域认知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区域认知,俗话说:考地理就是考图,地理图像表格作为区域地理的信息载体和认知工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考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卷地理选择题的呈现方式亦是如此,运用统计图(表)、示意图、流程图、经纬网地图、结构图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等,有效地考查考生运用图表工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全国Ⅰ卷选择题的9~11题,以重庆到毕节的旅游线路为依托,摒弃传统地图通过等高线、山地图例等给出信息的方式,而是通过高速公路路线图和限速状况给出隐性的地理信息,探讨交通、乘车观景和气温的有关问题,充分考查学生对地理图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Ⅱ卷的6~8题,以科考站的建立为背景,借助恩克斯堡岛的相关图文介绍,考查南极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Ⅲ卷的9~11题,以澳大利亚的地图和地下住宅的剖面示意图呈现,考查地下住宅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着力深度探究,鼓励创新思维

高考命题以“素养”为导向,以“情境—学科内容—问题”为基本路径,要求考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地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全国Ⅱ卷的9~11题,本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背景,以汾川河流域异常降水为切入点,综合考查降水、植被、径流、地貌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探究在极端条件下,水、沙、植被平衡关系被打破后,降水、径流、含沙量、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意在对通过地理过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和谐”这一命题,并对其进行深化和升华。可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推理、分析、探究类问题已成为“新宠”,这些问题的设计选择切口比较小,从分析地理要素到分析地理要素对具体地理事物的影响,多在各地理要素间的隐性、微观联系上设问,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以体现思维的连贯性和创新性。

三、选择题答题策略与复习建议

1.回归书本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试题的载体以何种新颖事项方式呈现,不变的是对书本基础知识的考查。这里的“新颖事项”,包括新情境、新名词和新现象等,其考查的背景材料并非课程标准的直接要求,其架设的情境也不在教材案例中,但又与基础知识息息相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是“新情境知识”试题的突出特点,其立意是考查考生“运用已知理解未知”的能力,即通过现场学习捕捉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与方法,并完成对“新知识”的应用[3]。解答这类题型,可以借用一些所学的知识、原理来类比推理,或者将新概念转化为已知的旧概念来分析,从而提高现场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例题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

①保持恒温环境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地面振动影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该题以精密机械装备组装或加工工厂的布局为背景材料,探讨地下工厂是如何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的。书本知识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和布局并未涉及到地下工厂,解答本题需要就打破常规思维,从工业本身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材料中说这种地下工厂属于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既然是精密,那就不能出现任何误差,精度要求极高,不能受外界环境(对温度、湿度变化和振动都有着严苛的要求)的影响。地下空间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外界的振动也很难传导到车间内部,非常适合这种高精度加工组装的要求,这就是建立在新情境中来考查旧的知识点。

2.明确时空尺度,理清比较对象

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使得地理学研究具有区域性的特点,这和空间性有关,而区域的发展演化有一个过程,这又和时间性有关。所以在研究地理问题时,需要从时空角度来综合分析,既需要将其发展现状和所处的时间阶段联系在一起,又需要将该区域与其他区域进行类比,这就要用到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是指对相关的地理事象、不同区域的地理事象或地理事物的不同阶段进行比较,以达到认识该地理事象的本质属性并作出正确的评价[4]。由于地理事象的影响复杂多样,往往采用对比的方式来控制其影响因素。

例题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

A.防渗水 B.防噪声 C.防坍塌 D.防地震

本题需要从空间角度进行类比,一个是就同一個区域来讲,把工厂从地上转到地下,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技术问题,如防水、挡土、抗浮等。另一个是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比较,从世界主要地震分布图上看,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厂房建在地下也可以大大减小地震影响,保证在地震时厂房能够不被破坏,震后能够尽快恢复生产,这是岐阜地下工厂的优势。而大连并没有位于主要地震带上,与日本相比,建地下工厂可以较少考虑防地震的问题。

3.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数理分析

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兼具文理思维的学科,被称为是文科中的理科,而且地理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也有知识点交汇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数理分析方法。数理分析方法是指在地理事象分析过程中,运用数字算式的推导和统计图的方式来研究地理过程和现象的研究方法。

例题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解答该题要将图文资料转化为简单的数理公式: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迁移人口(迁入或迁出口)。据图可知,该直辖市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比较稳定(接近400万),且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这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迁出大于迁入),外来务工人口小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逐年”太绝对,无依据,另外,该市人口迁出较多,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相应的老年人口比重可能会提高,B错;由于该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变小,这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的形势在减弱(人口回流),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会增加,C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根据材料无法确定,D排除。

4.关注社会生活,重视地理实践

2018年高考全国卷的地理试题,从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民生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合作共赢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开阔地理视野的重要途径。故一线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复杂问题情景创设的紧密联系,即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性的现实情境中去呈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发掘身边的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的实践能力。

例题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此题以出门旅游乘车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太阳视运动的问题,既考生活常识也考地理实践能力,如果考生有参加过太阳视运动的观测实践活动,一定会记得7月份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早上从东北升起,然后到东南,正午时在正南天空,然后转到西南方向,并从西北方向落下。小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出发经遵义至毕节,整体行进方向先向南后向西,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若上午出发的话,应坐在顺着行进方向的右侧靠窗处,顺着光向可欣赏窗外风景,若下午出发的话,应坐在顺着行进方向的左侧靠窗处。但由于路途较远,按照图中高速公路里程及限速状况计算,至少需要5个小时以上(丁路段约3个小时,丙路段3个小时),且丁路段的方向是朝南的,应该早一些出发,故选B。

参考文献:

[1]刘筱清.对核心素养本位地理考试框架的认识及其教学启示[J].地理教育,2017(12).

[2]相炜地理研究室.2017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7(7).

推荐访问:高考 选择题 素养 答题 地理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特点及答题策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