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检查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研究:特征、类型、因素及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10:06:21   浏览次数:

摘 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是构建和谐人格、和谐社会的迫切性要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的特征、类型以及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作了理论上的探讨,进而对社会偏见现象和构建自我和谐、和谐社会目标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特征;类型;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13-03

偏见(prejudice)是人们对特定的对象形成的一种负面刻板的概括性心理意象。和谐人格、和谐社会是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的理想追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个体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完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宽容和关爱,需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剖析偏见,认识事物的多面性,提高自己的觉察理解事物的能力,培养乐观健康、同感沟通的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心理学基础。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如何适应和融合于生存的城市之中,如何被城市市民所接受和认可,如何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生活达到和谐美好的统一。因此,认识偏见现象是为了让我们重视偏见现象,自觉控制我们的有色眼镜,努力培育阳光绿色的思维习惯和健康利他的行为模式,根本上避免或消除社会偏见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影响。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年龄18~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社会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或从逻辑学和信息加工理论角度来说是外界事物信息未能得到充分加工并进行推理而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或是一种认知决策偏差。社会偏见具有以下特征[1]:

1.认知内隐刻板性。偏见就好比一座冰山,外显行为如歧视、言语和行为等可以看做是偏见的一部分,是属于意识层面的,可以通过自觉性思维加以控制外在的行为,而偏见的深层特征如对他人的信念、态度、动机等真实想法都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具有隐蔽性、简略性和不易觉察性等特点,是一种自动化思维,偏见中的内隐成分是决定人大部分行为模式的根本原因,也是对某一群体产生喜恶心理的内在机制。

2.情感偏激厌恶性。人们对某一团体的认识往往会带有强烈的情绪情感色彩,尤其是来自外来低身份群体,在情绪情感上表现为偏激厌恶的心理,正因为情绪情感的内化又强烈的强化了认知偏见的信念,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言语表达,面孔识别等外表信息进而激活个人消极的情绪情感。 对新生代农民工消极偏激厌恶的情感表达,反映了人们对内团体的偏好、外团体拒斥的心理,是自我价值保护或自我社会身份认同的动机表现。

3.行为不公平待遇性。行为是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映,它具有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对某一团体的偏见必然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与个人价值观相符的态度行为反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在行为上更表现为不公平的待遇,如与城市居民相比较而言,人们在和新生代农民工交往时更加表现的不友好、冷漠和粗鲁的行为,并且与他们接触频率相对较少,替罪羊理论告诉我们在优势群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弱势群体必将成为替罪羊的对象。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类型

社会偏见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样性,本研究从政治偏见、经济偏见、文化偏见和组织偏见等 [2] 维度来探讨社会偏见的具体表现。

1.政治偏见。首先,在社会政治权利上,新生代农民工至今在城里都没有政治参与权,并且在企业单位中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权力。其次,在就业政策上,近年来对待农民进城就业政策有所放松,但就业仍然存在偏见和歧视。再次,在户籍和福利政策上,虽然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同在一个岗位工作,同在一个城市生活,但仍然存在着户籍障碍,无法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各种社会保障。最后,农民工在自身的培训和子女的受教育上面临重重困难;社会的种种限制,直接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在城市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经济偏见。农民工在城市中大多从事城市居民不愿干的活,但却不能按宪法和劳动法获取与城市工人同等的报酬。另外,农民工在城市中地位低下,被城市居民歧视,经济收入的偏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从城市居民层面来说,在户籍逐渐与各种福利脱钩的情况下,他们对农民工的歧视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歧视。经济的偏见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自尊感和地位感。伴随着工作投入与收益的心理不平衡感,也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投入性和对组织承诺感。

3.文化偏见。近年来,像打工仔、打工妹以及一些地方的俚语称谓等这种对新生代农民工贴上标签的称呼,充分的体现了社会对农民工的文化歧视。另外,由于在居住空间上与城市居民的隔离,农民工很难接触到城市主流文化,没有办法融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农民工受到文化歧视的一个后果,就是农民工产生了自己的文化。这种农民工亚文化的存在并深化了农民工对城市的渴望、怀疑、恐惧与仇恨。

4.组织偏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更多的是服务业、企业操作工人和建设工地等,而这些职业往往对于具有社会身份的人们而言是低等的,没有文化和思想的以及认为这类职业是属于能力欠缺型体力劳动者,尤其在企业的最底层操作工人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很低,他们认为从事的工作是单调的,枯燥的,没有生命的,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和整个工作环节以及成果的关系,组织管理者对基层员工的管理偏见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度,管理者对员工的管理方式更多的把他们看做是一台头脑简单、能力欠缺的机器,而不是看成是一个活活生生、有思想有追求、渴望成长成才、具有潜能开发的功能完善的人。

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影响因素

近五年来,西方学者对认知偏见形成机制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其成果涉及有:归类加工、编码加工、刻板印象以及面孔识别等维度[3]。通过对这个四个基本维度的研究,反映了影响人们对某一群体社会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定型。本研究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影响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的成因。

1.个体因素。人格对社会偏见的影响,研究成果最多、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权威主义人格。权威主义人格是Adomo等人提出的一个概念,目的是揭示偏见的人格基础。认为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往往和个体童年时代艰难的生活经历有关,是由于童年的创伤性心理经验被压抑到潜意识区域,以至消极的心理能量被转移到外群体身上,于是就产生了权威主义者指向外团体的攻击。之后,Altemeyer提出右翼权威主义[4],它包含三个成分,分别是因袭主义、权威主义服从和权威主义攻击。

2.家庭因素。个体成长环境是影响了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形成之一,尤其是家庭教育对个体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5]。儿童或早期成长经验对成人心理特征的稳定性影响会赋予更多的权重。因为个体成长的早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结构的不成熟性,造成了儿童早期对外界事物缺乏洞察和辨别的能力,个体只好以接受、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适应社会的生存以达到心理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循环发展必然会引起对外界某一事物特定的态度和应对方式。父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在教育下一代的思想和行为上无意识和有意识地传达了他们对该特殊群体的偏好、态度和价值观。

3.社会文化因素[6]。社会地位的划分从而造成了内团体的偏好和外团体的拒斥心理;社会规范的制度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偏见影响同样具有社会效应。不同的社会和国家,由于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会对特定群体呈现出不同的带有明显偏见成分的社会规范标准,人们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和内化便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媒介舆论的不同视角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理解和个体尊重。当今,互联网事业发展直接影响了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

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对策研究

避免产生或消除社会偏见现象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和个人给予密切的关注和反思,引导个人、家庭、教育和社会形成合力易于解决社会偏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优点和阳光的一面,努力创造心理和谐和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1.加强政府管理,制定社会平等规范,强调合作、淡漠竞争,实现资源共享。制度偏见是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社会偏见和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户籍政策是形成自我分类的重要心理因素,通过改革和灵活处理户籍政策、着重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公民和谐家园、和谐社会的信念,共创美好家园、美好社会。只有通过政府政策的干预,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避免产生或消除偏见的社会环境,方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心理学基础。

2.平等接触、重新划分、联结友谊。社会部门或组织部门应适时适当创造不同群体平等接触的环境,通过非正式的人际接触和对共同目标的执著追求,在平等互动中,既包括言语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也包含直接的身体接触,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背后值得欣赏和学习的一面,去体验新生代农民工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真实的世界,从而颠覆我们原有的固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3.创造和谐环境、孕育健康信念。要想使个体对某一群体的态度形成和发生积极地转变,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代理人在个性化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帮助达到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尤其在大众媒体中,应积极宣传社会农民工健康向上的一面和他们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所作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媒介舆论对人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塑造的作用,因为媒体可以绕过人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使健康积极的信息更能让偏见群体接受,逐渐腐蚀偏见价值观,重建对弱势群体绿色健康价值观。

4.普及科普文化、对抗刻板印象。传播和普及科普知识是提高国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途径。加大科普文化的宣传,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点,拓宽人们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全面看法和理解,增进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交往中,有意识的控制和避免因刻板印象对弱势群体作出不公正的判断、态度和待遇。对弱势群体应积极给予互动和交流,重新组合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发展良性健康地认识态度和信念。

5.自觉培养移情心、对抗不合理信念。加强培育移情心,是主动改变原有不合理信念的最佳途径。通过进入他人角色,体验弱势群体的此时此刻的心灵状态、情感困境,进而加强人们对农民工的真实认识。同时,在角色体验中,人们会自觉地对当下角色和真实自我加以对比,在认识和反思自我中去指导和监控现实的自我。不合理信念是由于人对事物或他人不正确的认知而造成的,要改变对特定群体的不合理信念,需我们身临其境、亲生体验,通过移情,最能引起个体情绪情感的唤醒,当下的情绪情感的注入、融化原有的顽固的认知信念,进而才能真正的达到重新建构合理信念的目的。

6.静修积极乐观心理、领悟他人存在价值。积极心理学理论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7]。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我们应懂得尊重和欣赏多样性、积极关注每个人或群体的正面阳光的一面。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一个重要事实和本质,正因为她的与众不同才具有世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在心理层面上,有强烈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并为这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尊、尊严更具有重视感,拥有主动探索、体验和融入城市新生活的信念。在社会层面上,有较强的学习工作能力,对待工作具有强烈的胜任感、力量感、统合感和幸福感的执著追求。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曲凯音.社会歧视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0,(4):101-102.

[3] 陈巍.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社会认知维度[J].社会心理科学,2011,(10).

[4] 李琼,郭永玉.作为偏见影响因素的权威主义人格[J].心理科学进展2007,(6).

[5] 冯莉.浅析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教育前沿,2009,(12).

[6] 许靖,张智勇,主审.偏见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4-75.

[7] Seligman M E P,Csiksizent mihaly M. Positiv 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5-14.

Social Prejudi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Peasant and Workers

JING Wei-guo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prejudi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peasant and workers,it’s urgent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personality and harmonious society. Angle of view social psychology,analyse social prejudice of the new generation peasant and workers: characters、types and factors. In order to help eliminate or reduce prejudices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harmonious personality and harmonious society,put forward to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new generation peasant and workers;social prejudice;characters;types;factors

[责任编辑陈凤雪]

推荐访问:新生代 农民工 偏见 对策 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偏见研究:特征、类型、因素及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