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体会

有声书,数字阅读的围猎场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4 08:49:50   浏览次数:

用耳朵读书?听起来不可思议,这正是有声书开启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即只需要用耳朵听制作成音频的有声书,不再只是传统的用眼看书。这个新兴的阅读时代,正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强势来袭。

去年8月举办的上海书展上,首次大规模展出有声书,让读者通过“听”的方式体验阅读的快乐。在有声书的火热市场上,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金庸亲自授权将其所有作品发行有声读物,“童话大王”郑渊洁联手网络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将他30年来的童话改编成有声读物,还有明星刘烨夫妇制作的有声读物《小王子》与公众见面……

有声书的出现,引领了多元化阅读,推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呈井喷式发展态势下,有声书受到大众追捧,市场前景广阔,将成为整个出版产业的下一个风口。

有声书凭什么火?

有声书带来了听书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听书”对我们来说毫不陌生,从传统意义上讲,“听书”起源于我国,耳熟能详的评书、评话、评弹都是“听书”的前身,到后来的广播评书。

听有声书则不同于传统的听书,其内容类型已经超脱了传统定义的有声小说、评书乃至广播的音频节目,而是更加细化的类型、更加个性化的品种,是文字的再一次创作。有声书也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读出来,而是融合背景音效、角色设定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不同书籍适合不同的声音,且各具艺术特色。

业内人士表示,一本书从文本到高质量的有声书,平均要经历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制作周期。编审人员根据文本作品讨论出录音方案,历经试音、选角、台词朗读会,录音导演与演员着手正式的录制,最终的成品在剪辑、配乐、特效制作后,还要经过审听。

这样精心制作的有声书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让阅读更加悦读和悦耳。在碎片化生活和“互联网+”的推动下,“听书”作为一种新阅读方式,携带方便,不太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和接受。作家马伯庸曾发微博分享关于有声书的体验:“我现在上下班经常堵在路上,一堵一两个小时,所以听书比看书还多。”科技创新带来了阅读习惯的变革,耳朵取代眼睛,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也解放了低头族的眼睛。当前大多数人都是屏幕一族,有声书让其疲劳的双眼得以休息,使人们还能享受一种轻松的阅读体验。

有声阅读引领者酷听听书创始人张伟表示:“有声书产品可以充分填补大众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公交、吃饭、等候等碎片化时间,在很多场景中有声书有着传统书籍和电子书无法比拟的优势。”知名音频平台喜马拉雅CEO 余建军说,“用听的方式阅读已经改变了人们以往的阅读模式,甚至‘听’这种习惯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有声书不仅在年轻人中流行,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咿呀学语的孩童都可能成为有声书的听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声图书是纸质和电子图书的一种补充,人们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和体验。对于文字阅读有障碍的老人、孩子乃至视障人群来说,“听书”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对于转型期中的出版业来说,有声书丰富了数字出版的形态。

抢占出版业下一片蓝海

在欧美市场,有声出版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有声读物成为其出版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率先兴起有声读物,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增长率最快的有声书图书市场。在欧美,有声书“阅读量”已被计入国民人均年阅读量统计。美国有声书市场年产值可达700 亿美元,有8000 万人利用上下班的开车时间欣赏有声读物,平均每周“听”书时间达三四个小时。2014 年英国有声书市场规模增长了近25%。德国2007 年有声图书消费者就占其总人口的10% 左右。

我国自1994 年发行真正意义上的有声书以来,在出版数量、质量与民众的普遍认同度上一直都很低。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有声阅读”带来了机遇,“有声书”也跃出了传统的电台广播、CD 光盘的范畴,为人们的阅读生活开辟了新的路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大范围普及,由于有声书符合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而且能填补并充分利用大量的碎片化时间,有声书因此得到了快速增长。

中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手机听书市场前景广阔。国内目前有200多家听书网站,500款以上各类有声听书类APP,部分电子书阅读软件也添加了“听书”功能,有声阅读用户规模已突破1.3亿。根据2014尼尔森全球图书市场报告,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未来有可能超过20亿元。

目前,国内音频行业移动互联网公司领先者,如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也越来越注重有声书的开掘。喜马拉雅FM与数字阅读的领先者阅文集团合作,就文学作品进行有声改编。中文在线战略牵手蜻蜓FM重塑有声书版图。在今年上海书展上,喜马拉雅FM更以“耳机森林”形式展示百万有声书,包含百万册图书,这也是有声书首次在上海书展获得大规模展示。喜马拉雅FM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表示,“国内有声出版未来年产值可达3000亿!”

除了使用网络下载获取有声书外,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等传统机构近年来纷纷进军有声出版市场,推出各具特色的有声读物产品。很多大型出版单位也投入到有声书市场,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推出的易文网、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推出的现在网、重庆出版集团推出的巴渝有声书网和天健原创网、盛大文学旗下的天方听书网等。此外,有声图书馆应运而生,北京还推出了全国首“台”进入社区的有声图书馆,开启了老人阅读的新天地。

“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1亿人喜欢收听有声读物,这个数字是美国的一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阅读。”时代华纳有声读物出版公司副总裁托马斯如是说。

人们不再用单一的传统方式进行阅读,“有声阅读”符合未来数字产品发展趋势,或将引发业界新一轮的革命。业内的共识是,有声书的出版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新兴模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声书,有声阅读将成为数字阅读新的价值蓝海。

商业模式在摸索中不断创新

目前,中国有声书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赢利模式较为单一,基本是线上下载、收听付费或线下实体出版发行或预装进硬件随终端一起销售。

但是,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有声书,一直摆脱不了互联网免费模式的特性,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免费习惯使得出版社想要依靠发行有声书直接盈利比较困难。对此,各家有声书经营企业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

国内知名的喜马拉雅FM,则致力于围绕出版、作家、主播、粉丝、品牌等打造产业链,通过粉丝效应树立品牌,逐渐形成Free(免费模式)+FM(有声基因)+Fans(粉丝经济)的商业模式。

什么样的书适合被制作成有声版本?能否寻找到优秀的朗读者、成熟的制作团队、适合的发行渠道,以及读者听众是否买账,是否愿意付费获取高质量的有声书产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能否形成一条完备的有声书产业链,将成为开拓有声书业务的关键因素。

在出版方面,喜马拉雅FM 打造由出版社电台和作家电台组成的出版社电台集群,通过粉丝效应迅速树立出版社品牌,并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例如采用类似于众筹的模式,读者可以投票选出最想听的书籍,然后由喜马拉雅提供优秀的的声音播讲者和制作团队进行制作。还可利用声音文化,将很多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演绎出来,利用声音辨识度打造专属角色,此后无论此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还是动漫,观众都能快速识别和选择。

针对主播,平台上的有声书主播变身为活生生的自媒体,凭借音频内容的特性,吸引一批忠诚度高的粉丝,他们愿意消费自己喜欢的偶像和内容。目前,喜马拉雅探索出发展广告业务和主播经济等新模式。

酷听听书则尝试着另一种商业模式——电商模式。酷听在作家方面购买作品版权,而后经过编辑、加工、录制等环节转化为有声书。同时,酷听网设定了会员机制,会员在缴纳费用后可以阅读到更多好书,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

天方听书网随着流量的不断增长,正在通过音频贴片广告、配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广告,尝试将流量转化成真金白银的广告赢利模式。

在国外,还出现了一批专为有声书而创作的作家,这从另一个维度给国内作家提供了参考。2011 年,台湾知名作家蒋勋的有声书《蒋勋细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命里的善与美》就已面世。他的声音在此后几年因为网络电台的兴起而走红。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有声书,蒋勋的有声书是用自己的声音和思想打造出来的。

此外,明星也涉足有声书。刘烨的《小王子》有声作品,通过整合明星、经典图书、时尚热点,并合力业内顶尖营销机构和出版机构,也是对中国有声书模式的有益探索。在欧美,明星热衷于录制有声书,如英国女星朱丽叶·史蒂文森的朗读作品已经多达150 部,其中包括简·奥斯丁的全部作品。

在抢占有声书市场这片蓝海的竞争中,行业尚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从业者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着新的模式。有声出版业的壮大将造福整个产业链,包括上游的作家、出版商,下游的有声改编解决方案提供方、有声书分发渠道等,为出版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同时,听书已经逐渐成为众多上班族的阅读生活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其受欢迎的程度将大幅增加。可以预见,有声阅读将以更加迅猛的发展态势,为整个出版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推荐访问:围猎 数字 有声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