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教育心得

催化净化器市场风险评估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5 08:43:27   浏览次数:

【背景分析】

世纪之交,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排放、噪声)、日益提高的用户要求(动力性、可靠性)和日益严峻的能源状况(燃油经济性)已成为推动汽车发展的三大强劲动力,使世界汽车工业进入到了一个科技时代。

“十五”期间是国际上汽车新排放法规的起动实施时期(欧洲国家Ⅲ号和中国的相当欧洲I号),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是汽车排放达标最为主要的总成。我国汽车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加速与国际当前水平接轨,即排放控制技术达到欧I、Ⅱ水平,实现跨跃式追赶。由上观之,作为达到更高排放限值的必须措施,汽车内燃机世纪性发展有5项关键技术,即:1)系统电控:喷油参数全工况调整(喷油定时,喷油规律)、怠速控制、进排气系统、故障自诊断 ; 2)增压中冷:高压比、高效率、高转速、高截面、小型化; 3)高压喷射:进一步提高喷油系统的喷射压力的喷油速率; 4)直喷燃烧:进一步向小缸型高转速发展;5)排气后处理:废气再循环(EGR)、三元催化、颗粒捕集等。

中国机动车污染控制从 97年《环境保护法》颁布后起步,96年对机动车提出了环保要求,从末端管理转向源头控制。未来十年是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主要阶段。排气控制将由重点城市向其他城市推广,控制对象将由道路车辆向非道路车辆和内燃机延伸,管理措施也将由抓在用车怠速排放向新车扩展。目前拟采取的经济调控措施有:对提前达到欧Ⅱ标准的轻型车减免30%的消费税,使其价格不高于按现行排放限值生产的车辆。对机动车收取排污费,对低污染车辆投入市场的头年免除检测并减少收费。

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机动车治污将根据各地污染水平和控制能力分别对待,如划分重点、一般、个别控制地区,这一点将在《中国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规划》中明确。

可以预见,在环保法规的推动下,高压喷射、电子控制、增压中冷、代用燃料、三效催化等发动机机内、机外控制技术将在以后几年内迅速发展,给发动机及零部件工业带来新的挑战。

【市场前景】

未来5-10年是我国从欧I向欧Ⅱ的过渡实施期间,一方面,对柴油机功率和燃油耗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开发生产更低排放的环保柴油机又成为迫切的重要课题。然而,随着排放法规的法制性推行,环保柴油机的发展势头将越来越快,生产规模也将迅速扩大。如东风汽车公司、一汽等厂家从2002年起将全部生产至少达到欧I标准的柴油机。在这方面,市场需求是动力,而政策是最重要的导向。以上的制约一旦被强制执行,那市场将在瞬间扩大。这里面的商机将是无限的。谁能抓住这个商机,就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扩张。每一个汽车厂家都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因此都竭尽全力开拓市场,提升自己产品的档次,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符合国家排放法规的要求。因此催化净化器生产和研制随即产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规模不等的催化净化器生产企业、科研开发单位近70家,已取得国家环境保护产品认定证书的有20余家。投在汽车催化净化项目上的总资金已近5亿元。一般认为,为了达到汽车排放标准,在汽车发动机采用闭环电喷的基础上再安装催化转化器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国内2002年汽车保有约2000万辆,加之每年销售的新车也有300多万辆,若市场每年加装或改装三元催化转化器按20%计算,新车市场按50%计算,这样每年有550万台套的市场潜力。也就是说理论上催化转化器配件市场应该十分巨大。事实上在实际运转中有叫大的偏差。

【我国的催化净化器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规模制约。我国目前多数三元催化净化器企业从生产规模、技术力量和市场占有率上都不具备优势,最好的几家也只有几万套、十几万套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很难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大部分厂家是采购部分和全部配件后进行封装。尽管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2002年产量已超过300万辆。但是,按照合理的经济规模,即使汽车年产量达到400-500万辆,催化转化器生产企业也不应超过10个,否则,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都得不到保证。

入世冲击。我国催化转化器行业即将面临一个新的考验-----加入WTO后直接面对国外产品竞争。我国的环保产业本身是一个“幼稚产业”,根据我们了解,我国环保产业,包括汽车污染治理行业,将第一批全面开放,关税到2006年将下调为10%,这样一个现实,必然给我国的环保产业,特别是汽车三元催化净化器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

市场制约。我国的催化转化器OEM市场虽已形成,但这一市场直接受到汽车产业的影响。由于竞争壁垒的客观存在,目前新一代轿车基本上仍是国外OEM配套,对国内催化净化装置信心不足。事实上,由于我国的催化剂技术,尤其是陶瓷载体技术都不成熟,与新出厂汽车匹配的国产催化净化器很少,且尚未听到或看到有经济效益好的案例,用惨淡经营,危机起伏形容某些净化器企业一点也不过份。

观念陈旧。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汽车市场只是一个起始阶段,无论技术还是工艺手段都非常原始。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仅仅是能载人行走,对汽车的舒适性、可靠性、经济性的考虑也仅仅刚开始。特别是大部分汽车厂家由于受技术和经济能力的限制,往往是靠牺牲环境来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因此,即使国家已经提出了相关的环保要求,这些厂家仍然抱着侥幸的心理来阳奉阴为、蒙骗过关。另外,作为用户本身经济基础不是很雄厚,要他额外加一些钱来购置环保要求的产品,他们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同时,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经费不足,责任心不强,情大于法的意识叫浓,因此在非常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马虎行事,得过且过的。

产品竞争力弱。长期以来各汽车生产企业、部门、地方配套相对封闭、自成体系,一方面一种产品往往有几十家企业在生产,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生产集中度低,另一方面零部件企业“小而全”,企业规模不大,但工艺门类齐全,自制零件较多,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的零部件产业结构,分散重复、规模小、水平低,有限的资金和市场得不到充分利用,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开发及其能力建设投入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开发人力不足,产品开发周期长,水平低。目前大部分企业不具备与主机同步开发能力,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还必须技术引进,大多数企业每年开发费用不到销售额的1%,而国外一般都在3-5%以上。

据有关预测,即使国内汽车排放标准全面实施,到2005年给新车配套的国内催化净化器也不到200万套。从国内催化器配件市场(After Market)看,首先,现有的2000万辆在用车并不都适合装催化净化器;其次,新车配套用催化净化器具有的良好性能和可靠的使用寿命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配件市场容量。需求量较大的催化转化器配件市场要在2003年左右才能形成,在市场较为规范的情况下催化转化器配件的需求量并不会太大。为了市场份额,大部分三元催化净化器生产厂家逐渐把目光投向风险更大的在用车改造市场,即对化油气轿车和只装有电喷的在用轿车进行改造的市场。

排放标准执行的影响。鉴于国情,汽车新排放标准将分步骤、分车型、分地域逐步实施,这意味着某些新生产的车可能不安装催化转化器,某些可以安装催化转化器的在用车也不进行改造。比如,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天津等大城市已开始考虑直接使用欧洲Ⅲ号标准,而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还更本没有使用国家排放要求的日程;一汽、二汽和上海汽车集团已经将自己的汽车开发锁定欧洲Ⅱ和Ⅲ号标准,而很多农用车企业还在生产浓烟滚滚的低档车。这些差距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考虑到以上各种因素,国内催化转化器市场在2000--2005年间的每年容量预测见下表。

分析表明,一是国内催化净化器市场需求在近期很难在全国形成经济增长点,对此项目的投资总额应充分考虑到市场回报,按照合理的经济和技术规模进行投资,避免过量投资;二是国内催化转化器特有的市场状况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生产规模。投资商应做好充分的市场份额预测,确定好自身的市场定位,慎之又慎,同时在战略上考虑与国外大公司合资或合作,并进入全球采购体系的可能性。

【未来市场的竞争对手是谁】

汽车三元催化净化器是一项高技术产品。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催化剂和陶瓷载体,还有衬垫、壳体以及总成封装的技术。在国际上,催化转化器经过长期市场应用和竞争,产品已经定位,谁搞载体,谁搞催化剂,谁搞衬垫分工明确,形成了全世界四大催化剂集团,两大陶瓷载体集团,垄断了全球市场,目前主要集团已经进入中国独资或合资建厂。

四大催化剂集团为:美国的Johnson-Matthey、Engehard、德国的Degussa、美国的Allied-signal;两大载体集团为美国的Corning、日本的NGK;衬垫为美国3M公司。

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排气系统研制开发商---美国天纳克汽车公司,1999年在上海和大连分别建立了两个合资企业,其中总投资1100万美元的上海华克公司,引进消化美国天纳克的国际一流技术,率先开发含三元催化净化装置,能为国内各种车型配套的“绿色”排气系统。设计年产量为16万套,首批产品将供给上海大众的新一代桑塔纳轿车。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康宁公司1999年在上海浦东独资兴建了一家汽车环保企业,总投资7700万美元,2001年将有500多万套蜂窝状陶瓷载体销往中国以及亚洲各大汽车生产企业。据称,燃烧无铅汽油的汽车使用装有康宁蜂窝陶瓷载体的催化转化器后,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90%。

国内桂林利凯特环保实业有限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以北京蓝天大气环保设备厂为生产基地)等单位都分别列入了国家环保专项工程、示范化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成为国家帮助和扶持的骨干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一些已具备了年产5-15万台的规模和能力,产品性能和质量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的应用要求。在3-5年内,可能会出现6-7家有实力、上档次的三元催化净化器催器公司并存的局面。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生产的汽车排放净化催化剂和催化净化器,在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和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技合作的基础上,建成了年产150万升催化剂的生产线,向市场批量提供产品。与此同时,正在组建一个投资2亿元、年产催化净化器15万台套的大型企业。目前已被国家批准为高技术产业项目,获国家投资支持。

上海红湖消声器厂与上海大众合作,每月以1万套的产量供给桑塔纳新车配用。该三元催化转换装置,采用了美国康宁公司生产的三元催化装置载体,不仅重量轻,壁厚为0.2毫米,每平方百米有62个蜂窝状的小孔,孔壁薄,直径大,而且对排放的压力损失小,为废气催化转换提供了较大场所。

武汉通达爱西亚公司的产品已为神龙富康车配套,以北京蓝天为生产基地的大连化物所已为国家立项。

桂林利凯特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与济南轻骑集团进行了合作。

【投资的风险评价】

2000年12月,若投资以年产120万升催化剂,50万套催化净化器设计项目进行风险分析。

1、 盈亏平衡分析

根据初步设计中财务预测数据,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BEP):

一般地,安全性检验标准大于40%以上很安全。计算表明,在现有投资情况下,只要完成生产能力的46.34%便可保本,超过该平衡点即开始盈利,项目经营安全率53.66%,表明项目抗风险能力很强。

2、敏感性分析

为进一步预测项目的可靠性,风险性及抗风险能力,对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售价、经营成本、产量和建设投资进行敏感性分析。可以确定,各变动因素的敏感次序为:售价,经营成本,产量,建设投资。其中售价和经营成本最为敏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同时,各变动因素的变化在+10%和-10%内,其内部收益率均高于行业基准收益率,进一步表明,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很强。

基于以上分析,投资商在目前尾气净化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情况下,对尾气净化器项目采取“一次决策、分步实施”的发展战略是慎重而科学的。

推荐访问:净化器 催化 风险评估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