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组织人事

关于催化剂起燃特性对排放影响的探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09 08:40:38   浏览次数:

zoޛ)j馞4ҺfhMtiiL5@OyvM{]<Mm5ӽxם׽uiB8p]4ם,ݨky工作过程,提高发动机排气温度,使催化剂尽快起燃[4-5]。本文以此为着力点展开研究。

1 整车排放试验

每一辆汽车进入市场前都要进行多方面验证,包括排放试验,验证排放量。各国排放法规都对汽车尾气有严格标准,排放试验达标,车辆才能上市。目前我国排放工况主要借鉴欧洲而制定,排放总运行时间为1 180 s,总行驶行程为11 km,主要分为市区和市郊的道路行驶工况。市区道路由4个测试循环组成,每个循环为195 s,总共780 s,每个循环由怠速、加速、匀速等15种不同的车辆行驶工况构成,车速较慢;市郊道路行驶工况类似于市区,但车速较高,最高为120 km/h,运行时间为400 s。排放工况如图1所示,国5排放标准如表1所示。

2 三效催化剂起燃特性

三效催化剂特性主要包括空燃比特性、起燃特性和空速特性,其中起燃特性总体上通过起燃温度来评价。而整个催化转化系统的主要起燃特性则通过起燃时间来评价。研究表明:三效催化剂起燃特性主要受空燃比、点火提前角、发动机怠速转速的影响。

2.1 空燃比

空燃比指可燃混合气中空气质量与燃油质量之比,是发动机运行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发动机排放、动力性和经济性都有显著影响。

对汽油机而言,空燃比大于14.7的混合气为稀混合气,燃烧完全,CO和HC转化效率高,NOx转化效率低,有利于降低冷起动时CO和HC的排放,但过稀的空燃比同时会导致燃烧不稳定,失火次数增多,使得HC有所回升;空燃比小于14.7混合气称为浓混合气,燃烧不完全,排放物多。汽油机在最大功率下的空燃比一般处于11.8~13.3之间,怠速冷启动时空燃比可达11.8或更低,因此为了减少污染,应尽量使用稀混合气(特殊工况除外)。

空燃比一般用过量空气系数表示。从三效催化转化剂特性可知,过量空气系数对起燃特性影响很大。图2为试验得到的过量空气系数对HC和CO起燃特性的影响规律。当过量空气系数为1.3时,CO和HC的起燃温度均最低,分别为185℃和280℃,这是因为随着混合气变稀,排气中氧含量增加,CO和HC的氧化反應容易进行,但也可能导致NOx增加。而随着过量空气系数逐渐减小,CO和HC的起燃温度逐渐升高,在过量空气系数为0.9 时,两者起燃温度分别达到250℃和380℃,这是由氧气不足、燃烧不充分导致的。因此较低的过量空气系数对发动机排气温度(即催化剂入口温度)有较大影响。但三效催化剂起燃特性又要求过量空气系数大,因此权衡考虑,折中选取其值为1.1。

2.2 点火提前角

在空燃比一定的情况下,发动机点火提前角对CO污染物排放影响不大,只有在点火提前角很大时,才会导致CO氧化时间过短而未被氧化,引起CO排放增加。但点火提前角对HC和NOx的影响较大:随着最佳点火提前角的推迟,后燃更加严重,发动机热效率变差,燃烧明显恶化,NOx和HC同时降低;而如果最佳点火提前角提前,则会导致排气温度升高,使三效催化剂的催化温度随之升高,HC在排气行程及排气管加速氧化,最终使HC污染物的排放减少。

2.3 发动机怠速转速

提高发动机在冷机时的怠速转速,不仅可以提高发动机排气温度,也可使发动机进气量得到提高,从而缩短三效催化剂起燃时间。提高怠速转速还可能会导致整车油耗增高,因此也需考虑油耗的影响。对某直喷2.0 L发动机进行试验,发现将发动机怠速转速从1 000 rpm/min提高到1 400 rpm/min后,发动机排气温度和进气量都显著提升,三效催化剂作用时间更早。

3 国5常温排放对比试验与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使用不同的发动机标定文件,在一台汽油机整车上进行国5常温排放对比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

(1)第1次试验,用基础标定文件,除了NOx满足排放标准,其它排放物均超标;

(2)第2~5次试验,对怠速转速提高了200、300、400 rpm/min,排放结果有所优化,但仍不满足排放标准;

(3)第6次试验,增加了点火提前角的优化,发现效果有所改善,但CO排放仍略偏高;

(4)第7次试验,将点火提前角再推迟5度,CO排放有所改善,但不明显;

(5)第8次试验,在上述基础上,将空燃比减稀20%,发现HC、CO排放有所增加,这是因为空燃比过稀,导致燃烧不好,引起排放增加;

(6)第9次试验,仅将空燃比减稀10%,发现催化剂起燃更快,排放更好;第10、11次的重复试验印证了该事实。

11次试验的数据曲线如图3所示,更加直观地说明了上述问题。

3 结束语

冷起动时,合理提高发动机怠速转速,推迟点火角,降低空燃比,可加快催化剂起燃。改良发动机冷起动工作过程,降低了HC和CO排放,在不改变硬件成本的前提下使得整车排放得以优化,提高了车辆污染物排放标准,帮助车企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参考文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8352.3-2005 [S]. 北京: 中国环境学出版社, 2005.

环境保护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 GB18352.5-2013 [S]. 2013.

张雨. 汽油机瞬态排放分析[M].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李彩凤. 汽车排放及治理技术[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1): 288-290.

陆叶强. 汽车排放控制系统的设计策略探讨[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6, 28(7): 515-518.

推荐访问:催化剂 排放 特性 探讨 影响


[关于催化剂起燃特性对排放影响的探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