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学习心得

文明街片区历史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1 08:42:30   浏览次数:

站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山脚遥望文明街片区,映入眼帘的是正在拆除的正义路。西侧废墟上,一辆橙色的挖掘机在寒冷的空气中不停工作,这条曾经是行人摩肩接踵的商业街,正逐渐在昆明人的记忆中变得模糊。

文明街片区最早的建筑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和民国时代。清康熙二十七年,在西院街与文庙直街的交叉处,建起了一座“南国文明”坊,这成了文明街街名的来源和文明街历史街区命名的依据。2000年8月,昆明市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将东临正义路、西至市府东街、南临景星街、北至人民中路,其中包括文明街、文庙直街、光华街、甬道街范围的一大片旧街区定义为文明街片区。

资料显示,清朝时的文明街片区整体道路较窄,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不断改造后清代的建筑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文明街建筑主要是民国时期的风格。在100多年间,文明街片区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随着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埠,以及1910年4月滇越铁路通车,文明街片区形成了集官衙民居、商业店铺、饭店酒楼、戏院茶馆、行帮会馆等为一体的区域。民国时期,除传统的店铺、旧楼等继续经营外,文明街片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开始兴盛。昆明的60多家报刊杂志社就有10余家在文明街片区内,如景星街的《共和滇报》、文庙横街的《云南日报》;;抗战时期,这里集中了30多家书店,其中还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名店的分店。另外,昆明著名的药房医馆、古玩名吃以及娱乐场所都曾汇聚于此。

2005年3月,昆明市文明街传统片区保护修建启动,整个工程将以文庙直街、文明街和光华街构成十字架式,形成西北、东北、东南、西南4个传统商业建筑风貌带,按传统建筑形式及传统街巷风貌,进行维修保护,一个新旧建筑结合的文明街片区正在孕育当中。我们特地走访了现在的文明街片区,和读者一同重温这个街区的历史。

老建筑见证昔日面貌

老字号福林堂

一想到“川广云贵,地道药材”,昆明人就会想起老字号药店福林堂。福林堂老店位于光华街与文明街口,是一座八面封铺面,是典型的晚清民间建筑,共有三层土木结构楼房。“福林堂”意为福泽杏林,高悬店门前的金字匾额是昆明书法家陈荣昌所书。它的店堂风格独特,如今的店铺内除了经营中药村,也卖上了中成药和常用药,店堂正中围着柱子的圈状座椅用枣红漆漆得崭新。

家住附近的马先生至今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还上小学的他常和文庙街上的小伙伴们跑进福林堂问:“有没有火烧茯苓糖(福林堂)?”而机智的药店伙计总不慌不忙地答道:“只有白跑小狗丸。”

福林堂创设于咸丰年间,经营汤药丸散,世代相沿,老板李炳然父子对业务力图振作,营业由小本经营而逐步兴旺发达。据说该店制售的中成药有84种,其中再造丸、糊药、散药及制木瓜等,驰名内外。如今还高悬福林堂门前的烫金对联“遵法炮制生熟饮片,精工修合丸散膏丹”可以说是其制药史的写照。

聂耳诞生地

甚至很多昆明人都不清楚,1912年,著名的音乐家聂耳就诞生在甬道街73号、74号的绿色窗户后,那时这里还是“成春堂”药店。如今,这些绿色的房屋大多已经空置,只有一家家出售花鸟鱼虫和民族工艺品的店铺门前还熙熙攘攘。

清代的云贵总督衙门就在甬道街北面,当年青石铺就的甬道只能由进出衙门的高官们通行,地位较低的官员、普通百姓只能走小巷,这就形成了甬道街两侧“L”型的东卷洞巷和西卷洞巷。如今这两条巷口都成了买卖鸽子的经营场所,而巷内部分房屋都已开始拆除。

一颗印建筑

文明街区有不少小巷,目前保存较好,建筑档次较高的宅院还有多处,其中尤以小银柜巷1923年建成的马家大院为代表。这些房舍多为民国时期的军政官员或富商所建,大多布局规整,雕梁画栋,代表了那个时期昆明民居建筑的水平,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荣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的马家大院如今成了“古民居”餐厅,大院坐北朝南,方正、整齐,是典型的“一颗印”建筑,两层楼房为“走马串角楼”,房屋造型典雅,雕梁画栋,工艺精湛。

“公孙兄说话要谨慎,句句言词谨记在心……”文明街上同样属于“一颗印”建筑的盘龙区文化馆内,几位老人正在练习着京剧《搜孤救孤》的经典唱段。悠悠二胡声中,整个文明街区似乎只有这两位老人,遗忘了时间,陶醉在老昆明古色古香的梦中。

街区变迁让记忆模糊

文庙文风难辨清晰

文庙位于文庙街顶端,如今的昆明市群众艺术馆旁。其仅存的文物就是进门处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的棂星门,坊上蓝绿色的颜料已剥落,只有坊柱上雕刻的烫金龙还照旧鲜亮。左右两边“义路”和“礼门”是文庙的标志,但棂星门和礼门间已经布上了密密麻麻的铁丝网,防止不买门票者偷偷进入。

如今,范围已大大“缩水”的文庙成了老年人消闲娱乐的去处,门票售价5角。步入文庙,中央的八角亭檐上高挂写有“盖碗茶”的匾额,而亭内10余位老人正在唱着滇剧,亭后还传来哗哗的麻将声。文庙中的所有建筑屋檐上,都生满了三四十厘米高的杂草,石栏也有了缺口,唯有绿色池水中初绽的一朵黄色睡莲还依稀带有当年的宁静。

早在元代,赛典赤就在五华山建立了昆明的首座文庙,当时的文庙不仅作为祭祀崇奉孔子的殿宇,而且是一所重要的学校。赛典赤以孔庙为基地建立府学作为培养人才、普及文化教育。直到清末的700多年中,文庙屡毁屡建,历代都进行修缮和增建,面貌不断更新,具体位置也有所变化。

现在的文庙是清康熙二十九年重修的,直到民国初期,这里还在举行祭孔大典。目前,历代遗留的大部建筑、文物、碑记、匾联除棂星门外几乎全部被毁盗,而文庙的大部分后被辟为昆明市群众艺术馆,如今一半是停车场,一半是文艺排练场地。

帽子街变成招牌街

文明街区的不少建筑是两层的土木结构房屋,文庙街就是其中的典型,但临街的一面全都漆成了枣红色。时值初秋,微冷的秋风刮过文庙街,刮过各家店铺门前挂的“水晶字”、“刻章”、“工艺装潢”等广告牌匾。曾几何时,这条街已然成为了一条“招牌街”,只有街边的昆明市制帽厂还证明这里曾经以制帽闻名。海天阁巷中老井的石井栏仍然光滑,井边放着一盆待洗的白色运动衣,20多年前的老住户马履恒曾用毛笔书写了“井水冬暖夏凉,禁止污染”贴在井后墙上,但如今井水已有些混浊。

站在满是招牌的文庙街边,一位50多岁的市民说:“40多年前帽厂给布匹上浆,布一头拴在电线杆上,拉出10多米长, 一个胖胖的小伙计手拿长刀来回跑动刮浆,那情景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这条街留下了我童年的所有记忆。”

推荐访问:片区 历史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