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读书心得

“大美术”背景下美术馆功能的变迁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1 08:54:34   浏览次数: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美术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美术”也就是创造“美”的视觉形式的“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美术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延伸。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背景下,“大美术”时代呼之欲出。大美术非但不排斥“纯艺术”,且往往是从纯艺术的爱好开始, 但他的落脚点却是和人民生活联系最紧密最广泛的社会生活。

截止2012年,全国文化系统所属美术馆共168家,全部估计有200余家。传统的美术馆是专业化的小众社会的艺术舞台,也是艺术家获取荣誉和交流的场所,广大的普通观众则是被动地接受美展的艺术“熏陶”和专家的教诲。在“大美术”时代背景下,美术馆对美术内涵也应不断扩展,并伴随着其功能的变迁。

一、美术馆应是现代社会民族身份的象征和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或地区身份意识的确立与寻找有多种方式和可能性,而收集、收藏能显示自身存在关系的物品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同样,美术馆也成为了一个民族和地区居民的精神家园。当前,中国的美术馆仅仅然是艺术家们交流的场所,而对于一个民族和地区居民的文化象征意义显著不足。欧美国家大到国家美术馆,小到社区美术馆,都在极力弘扬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艺术,成为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精神家园。

二、重视民间艺术的展览。

在传统的观念中,美术馆中的“美术”概念在主要是指绘画和雕塑。国内美术馆的展览主要集中在以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为主要材质媒介的传统美术形态上,较少关注其他的美术形态与美术作品,尤其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印染、泥塑、传统手工艺品等本地居民的艺术创作。“人人都是艺术家”,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美术馆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融进民间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职能。

当前,中国的美术馆陆续采取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美术馆的展览、讲座、志愿者服务及其他艺术活动,就是向公众传播艺术知识、传达艺术情感的过程,艺术品仅仅是传播的媒介。公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进行了审美体验,获得了艺术知识,满足了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提高了自身的艺术素养。美术馆以鉴赏、体验、临摹、参与制作等为教育手段,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养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育目的的一种社会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美术馆观众如云,络绎不绝。社会公众去美术馆已经成为日常行为,青少年甚至是幼儿已经成为了美术馆的常客,很多美术馆甚至专门开放了儿童活动区。

四、广泛吸纳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美术馆不能封闭,不能脱离与整体社会的关系。一方面,美术馆应运用国家拨款、社会捐赠、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持续展开其面向全民社会服务的自主策划、公共教育、学术研究与社会咨询活动,在不同的层面上适应社会的需求,并创造自身的品牌特色和社会声誉。

例如,可以通过艺术管理人才培训、艺术教育培训、艺术爱好者交流、艺术研讨会以及网络服务等在服务社会公众的同时,让社会公众融入到美术馆的文化家园中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对美术馆的支持。欧美国家的藏品更多地来自于社会捐赠,它化作成凝聚人类理想、表达人性慈爱、共享人类文明的神殿。

总之,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时代要求下,在“大美术”的背景下,传统的美术馆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融入社会,回归美术的本源,承担公共艺术教育功能,服务于人民大众。

推荐访问:美术馆 变迁 美术 功能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