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实习心得

以建筑为本体的环境设计教育体系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5 08:48:06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首先对于研究的背景、意义进行论述,强调了对于环境设计这一学科发展研究的必要性,随后通过对于研究内容及预期发展的论述为本文所研究的教学体系确定主题及纲领,最后对于环境设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模块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建筑 环境设计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94-02

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标

1.1 研究背景

(1)环境设计专业自1984年创办至今已27年从当时的4所院校,发展为680所(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直到目前该专业基本遍布所有普通高校及艺术类高校。

(2)环境设计专业自创办以来,虽然一直处于在夹缝中生存,无可否认,还是为国家的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表现为: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了大量设计人才,活跃在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等设计行业,成为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补充、深化了建筑学所较少涵盖的设计领域,如专业的细部设计,围绕建筑的综合设计,提升了建筑与环境品质。

(3)由于环境设计自创立以来的模糊性质决定其本身缺乏相对明晰的教育体系。环境设计游走于规划、建筑、景观、室内各专业之间,其定位,教学主体始终是百家争鸣,各执一词,国际上也鲜有类似专业门类。

1.2 研究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为1984年在中国首创环境艺术专业,随后,1987年原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了环境艺术系。在至今发展的27年间,环境设计专业已发展为680多个(2007年教育部公布招生专业目录),中国的改革发展成就证明,环境设计专业为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分工的不断细化,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作为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受学科环境以及艺术类生源的知识结构所限,自身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探索美术类院校中的综合建筑环境设计学科的特色发展以及与未来美术院校设计类学科目录完善和发展的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亦为我国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为明晰,加深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3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艺术学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直接隶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本课题研究对于探索接轨国家美术院校设计学学科目录的完善和发展趋势有着重大意义。

1.3 研究目标

1.3.1 创新性

(1)鲜明的创新性为重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地位奠定扎实基础。

(2)系统的创新性,通过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课程的系列实践研究,创立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完整的系统性。

(3)对相关学科的变革及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创新意义。

1.3.2 示范性

(1)在全国同类学科相关专业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及实践意义。

(2)在环境设计教育的系列课程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极大的实际运用价值。

(3)为国家的环境设计教育及设计体系的完善具有引领的示范意义。

1.3.3 原创性

(1)对充分研析中国本土地域建筑环境特征,传承中国人文精神是一种原创性的教育研究。

(2)对环境设计教育与国际相关学科建立平等交流平台,树立中国环境设计教育国际地位具有原创性。

(3)对于培养具有强烈的构建和谐生活环境的建筑环境设计人才的教育体系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意义。

2 研究的内容及预期发展

2.1 环境设计教育思想研究

(1)在当代遍存破坏甚至丧失中国本土地域特征建设的危机之时,以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己任,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科学生态观为指导思想,研究如何将现代建筑科学技术与动手营造的心智思维方式相结合,科学协调人与建筑空间的和谐关系,重塑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提高现代人类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2)在新的历史境遇条件下,回溯现代设计思想的成长历程,以批评的态度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思想的源发地—— “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自觉传承中国人文精神,并努力将人类的需要与运用设计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训练积极对应。培养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并切实解决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专业设计人才。

(3)强化艺术感染力的知识训练,将艺术作为思想培育的重要手段,充分结合当代艺术,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知觉能力并使其自觉应用在专业技能的塑造过程中,从而培养有自觉审美鉴赏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2.2 环境设计教育方法研究

(1)将传统美的知识论的培养方法与在生活中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创造美的心智感化过程相结合,自觉进行美的知识训练,提高专业审美鉴赏力。

(2)研究动手营造的劳作方式,贯穿教学始终,作为学生心智训练的重要手段,并籍此训练学生自觉将二维的平面空间构想落实到实际的三维空间感知中,同时,在三维的空间模型中研究人与空间的实质关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学习融化在系列的实践课程中,通过实际感受、科学分析、文化追思等阶段剖析,使学生将以往机械地学习传统历史知识转化为自觉地感知与发问的学习行为。在今天社会发展和经济技术条件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发展,结合当代人类生活需求,提出设计反思。

(4)研究材料与技术的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在以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时,学习材料与技术的应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5)将现代较封闭、独立的教育方式,转化为较开放、融通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类学习、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设计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与国际前沿学科相对应进行平等交流,提出自我原创性教育方式,树立环境设计教育的国际地位。

(6)将设计教育与设计的现实生活引领意义相结合。通过建立研究中心及研发室验中心为媒介,运用设计为提高现实生活水平提出探索性实验研究,从而真正起到设计是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3 环境设计教育体系课程模块综述

课程模块是落实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质性,也是验证与校正思想与方法的终极手段。环境设计教育的课程模块包括两个学制阶段,分别为基础段(这里所指的基础并不是绝对意义的基础而是为专业段学习所准备的专业素养基础及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段。[1]

(1)基础段:基础段要解决的是五大问题:较高的审美素养与习惯;动手营造的心智训练习惯;过渡到专业设计的“前设计”训练;专业学习所需的知识素养自我学习习惯;培养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自觉意识。

围绕以上所需解决的问题,基础段课程可具体落实为制图、绘画、采风、设计造型基础、动手基础及限制条件设计课程。

①制图。

制图课程包括平面制图及三维制图。该课程学生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形成三维物体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快速转换思维,空间图形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学习规范工程制图。

②绘画。

直面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环境美。经典美学的感受与熏陶。实现手段为素描环境、色彩环境、速写环境。作为环境设计基础的绘画课程不仅仅是技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的过程,捕捉环境中的设计要素,环境中设计要素构成的环境美;通过绘画的手段,重构、解析、设计对象环境。

③采风。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课程,如中国书法、传统民居田野考察。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提高传统人文素养;通过实地考察体验传统环境空间,运用测绘、绘画等手段,学习、记录、了解传统环境文化精神。

④动手基础。

以金属、木、土、混凝土等为材料,进行制作、营造训练,使学生掌握对于这些材料加工的技艺及对实验室设备的运用,养成学生自觉运用动手的习惯并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群体合作力求将呆板简单的思想方法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与创造力的培养。

⑤“反”设计。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分析,对设计过程进行反向思考,其间对大师名作设计思想进行深层次思考,在制作作品模型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大师作品阅读后的二次设计或写意解读。学生通过“反”设计过程学习逆向的用自己的思想来对建筑作品进行设计思考。[2]

⑥设计造型基础。

通过“平面积聚、平面切割”,学习利用基本形通过简单的加减法产生造型。其中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设计单位,常常比较单纯、简练,而它们又是构成建筑平面、空间造型的基本形体元素,学生利用它们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排列组合训练,逐步形成对于建筑形式、空间、秩序的认识及把控基础。

⑦限制条件设计。

10m×10m×10m立方体到院宅。在规定的尺度,规定的形状内进行空间组织训练,这项训练事实上是将设计影响因素充分剥离,或者说是将设计条件简化,使学生能够专注于在给定空间内进行建筑、庭院空间的组织,通过这项训练,学生能够初步形成对于“空间”的概念认识,在开始专业设计课题前形成设计思考基础。

(2)专业段:专业段学习又分专业基础段与专业学习段。

专业基础段解决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但并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将设计课题置于实际的境遇中整合建筑、景观、室内的三者关系,在这种整合的知识学习下,逐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徒手草图构思,模型构想等设计心智训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知识感知的过程中,伴以读史的理论学习,这里理论传授亦不是简单的知识告知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图文解读学习相关专业历史。如中西方建筑史、中国园林赏读,景观史学、读史的目的为了唤发学生对于传承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并从传统的优秀范例中汲取养分,经过理性分析,作用于今日人类生活实践,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事实上,专业基础段所教授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观,作为指导专业设计的思想基础,它以传统文化为纲,贯穿整个专业设计学习阶段。

专业学习段是一个专业知识融通和应用设计实践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重要手段:

第一,开放性教学,通过大量的学习讲座、“Workshop”、国际竞赛的参与,教导学生运用现代建筑科学技术成果,面对设计问题,结合现实进行作业训练,同时仍然强化动手的心智训练过程为培养在生活中自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这里交流是其关键词。

第二,专业化方面的学习。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加强更专门的专业化方向学习,专业化方向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将融通的专业基础学习知识,以及对于生活的体验,人生观的形成运用于设计的专业化方向,这里的融通是关键词。

专业学习段的课程为整个学习阶段的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专业学习段的课程课时有限,我们在设置的过程中应避免成为建筑学专业的简化版,或者是规划、建筑、景观、室内专业的糅合简化版。我们对于课题的设置强调“遭遇”这一体验方式,课题的选择不以功能分类形成罗列,而是选择不同尺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周遭环境、不同设计强度的课题,使学生学习以全局观的视野来应对这些设计场所。尺度可以是单体建筑及建筑群落,生活方式可以是公共生活或居住生活,周遭环境可以是城市、乡村或者自然环境设计强度可以是保护、更新或者新建。

典型课程包括院宅建筑设计,风景建筑设计、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

院宅和风景建筑场地均为自然环境,院宅为小体量建筑,其容纳的生活可以是居住、展示、办公等,院宅设计一般为学生第一次真正的专业设计课程,之所以强调“院”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设计之初,就开始理解、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素—— “院落”,同时也通过院落这一元素,训练建筑内外空间之“图底关系”的处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对话。风景区建筑是处于自然环境中的较大体量的建筑群落,其功能可以使酒店、餐饮、博览等,其功能及流线趋于复杂,学生在该课程中开始熟悉及掌握公共建筑的一些基本设计原理,同时也强调较大体量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经历民居考察、民居测绘等对于中国传统聚落的认识,在该课程中鼓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聚落的营造思想。

“城市街区及建筑设计”课程场地选自功能混合,新老建筑共存的老城区,以课题的形式探讨如何以全局观视野有机更新承载各种城市生活的本土城市空间[3],以设计的手段实现城市活动的传统人文空间模式的创建。该课程中,学生将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学生开始对设计课题进行全面思考—— 通过广域的研究、分析,探讨所要营造的城市生活空间或生活方式,随之确定其设计功能。设计手段涵盖了建筑设计,旧建筑保护、更新,景观设计等专业知识点。该课程一般设于高年级,是对于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一项高强度训练。

参考文献

[1]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09:115-117.

[2]孙科峰.美术院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 “建筑分析”教学模式研究[J].新建筑,2010(3):122-125.

[3]孙科峰.关于艺术院校建筑学专业本科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世界建筑导报,2006(12):15.

注释

①“环境设计”为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专业命名,在这之前,该专业一般都命名为环境艺术专业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推荐访问:环境设计 本体 教育体系 建筑 研究


[以建筑为本体的环境设计教育体系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