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心得

浅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10:07:08   浏览次数:

摘 要:慈善事业是道德事业和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基础上,不但需要人们有着善良的本质,而且还需要人们之间有互帮互助的责任心和爱心。当代慈善的观念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慈善不是简单地出于他个人的同情心,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当中的一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慈善意识;慈善事业;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39-02

慈善事业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道德事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地进步,弱势群体也在不断地增加,可中国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特别地需要慈善事业来平衡贫富之间的差距,以免因贫富差距较大而引起整个社会成员之间不必要的矛盾。慈善事业作为当代社会事业中非营利性的机构,是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为重要的现实基础,它的完善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一、慈善

“慈”,《辞书》上多作“爱心”来解释。与“善”相对的词是“恶”,在《现代汉语词典》当中的意思是“对人关怀和富有同情心”,主要是指人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由此看来,慈善,它表达出来的情感是对他人具有的同情心和怜悯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恻隐之心。在中国慈善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不单单是指以捐赠物品、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来关心和爱护那些有需要的人们,而是一种自愿为社会服务的行为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向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行为。

(一)慈善事业意义与本质特征

慈善事业不光是社会事业,也是道德事业。其发展不仅需要社会的整体氛围,也需要公民个人具有慈善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慈善事业是由慈善机构运作,由社会大众广泛参与进行社会募捐的慈善活动,慈善事业不仅发扬了人们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还用于造福人类的社会性慈善活动,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捐助的方式进行的,把捐助的所有物资聚集在一起,通过合法的路径,用来帮助那些自己无法摆脱困境的弱势群体。慈善事业的基本特征是以慈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怜悯心为情感基础,具有无偿性、自愿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慈善事业是以社会化和大众化为现实基础的当代慈善事业。

(二)慈善意识的内涵

慈善事业发展的本源是慈善意识,慈善意识的发展是跟随着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也就是说,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动力是在于慈善主体的慈善意识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一是慈善活动中的捐助者,在慈善救助活动中,是通过发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而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是对弱势群体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二是接受帮助的社会成员,对于这些受到帮助的人来说,接受社会帮助并不是说就低人一等,只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自己无法摆脱困境的情况下接受社会成员的关心和帮助。捐助者的慈善行为是在爱和责任的道德情感下,对社会成员中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关爱、同情与怜悯,这种情感一方面超越了种族、地域和文化,另一方面增强了社会成员健康良好的品格。

虽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例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文化素质不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些不利因素都促使整个社会矛盾不断地加大。慈善活动既为捐助者和受助者搭建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又为捐助者提供回报社会的平台。捐助者可以通过慈善机构提供的这个平台,把他们的爱心送到需要帮助的人们手中,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受助者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消费能力,缩短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中国慈善意识的发展现状和伦理困境

(一)慈善意识发展的现实情况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慈善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各种爱心人士以不同方式的出现,使中国目前的慈善气息越来越浓厚。但从慈善发展的整体来看,中国的慈善事业还是处于萌芽阶段。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把中国的慈善推到了史无前例的舆论高度,广大群众开始在意识上慢慢的接受和认可慈善事业,并发现慈善事业对社会大众的重要性,中国慈善事业因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公民慈善意识现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慈善意识的多元化使慈善事业正渐渐地被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二是全民自觉捐赠的慈善意识还没完全形成。在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虽然遇到了特别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慈善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和公民慈善意识不强,帮助对象仅限于熟人、亲戚和朋友,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中国当前慈善事业的发展,所以说中国慈善事业还处于萌芽阶段。

(二)慈善意识的伦理困境

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慈善意识。在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受传统慈善意识影响十分深入,公民自觉主动的捐赠意识还没有从本质上形成,全民慈善的意识也没有从根本上调动起来。慈善意识的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传统的慈善行为具有狭隘性

慈善意识是道德意识的重要部分,在中国传统慈善事业中,慈善行为只是对亲人、熟人的救助。对于慈善捐赠和救助行为,不是建立在个人自觉的基础之上。因此慈善主体的行善目的表现较为单一,传统的慈善是以个体自律性为主与当代慈善意识全民性恰恰是相反的。

2.传统的慈善方式具有滞后性

受中国传统慈善意识的影响慈善行为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受助对象比较范围狭窄,与现代慈善所倡导的平等、自由、自主的慈善意识是背道而驰的。传统爱有等差的慈善原则与当代平等自主的慈善意识冲突。

3.慈善主体的慈善意识具有局限性

慈善主体在慈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怜悯心的情感基础上,捐助者虽然是不求回报的捐赠,但是由于捐助者受传统慈善观念和慈善意识的影响较为深刻,使他们的捐赠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导致慈善的主动性受到严重地影响,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4.慈善客体的受助意识具有被动性

一是受助者自卑的心理和消极求助的意识。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慈善活动中受到帮助的主要对象都是在生活中相对处于困境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接受他人帮助时,受传统慈善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因素影响,自尊心受到伤害,使他们的求助意识非常消极,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二是受助者严重缺失道德诚信意识。在慈善活动中受助者的道德诚信是构成慈善事业发展的的首要条件,问题表现:需要帮助的人是假的,他们自身根本不需要帮助,但在金钱利益的面前,他们欺骗了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经过爱心人士帮助已经走出困境的受助者依然隐瞒真实情况,仍享受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的捐赠。三是受助者严重缺乏对捐助者正确的感恩意识。建立符合当代慈善事业的感恩伦理,在彼此尊重的情况下互相理解已成为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慈善活动捐助中感恩问题已成为各大媒体特别关注的话题。慈善事业需要感恩意识相伴随,才能更快地发展。受助者和部分人群对感恩缺乏正确的理解,使感恩问题常常面临尴尬局面。

三、我们应如何培养公民的慈善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唤起了人们对慈善事业的渴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在中国慈善事业总体水平还是相对落后,社会整体的慈善意识不是十分明显,没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这直接限制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当代慈善不仅是一项事业或组织机构,与传统慈善相较,当代慈善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它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救济和施舍,是建立在平等自主基础上,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因此,要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培育符合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当代慈善意识,也就是培育正确的感恩意识。

(一)加快由传统慈善方式向当代慈善方式的转型

传统慈善方式与当代慈善方式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在传统慈善活动中慈善的救助方式主要是表现为纯粹的怜悯心、恻隐心和同情心。在这些情感的引导下采取单一的救助方式。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地深入完善,传统的救助方式早已不适合如今以社会化、全民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代慈善事业。由传统慈善方式向当代慈善方式的转型已是势在必行,因而必须做到完善慈善捐赠的法律机制,改变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定位。

(二)加强慈善主体道德认知能力,培育自觉捐赠的慈善意识

慈善主体的慈善意识一旦形成,便会转化为精神的力量来指导人们的慈善行为选择,引导着人们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奋斗,从而养成自觉捐赠的慈善主体。当代慈善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慈善事业想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要整体社会公民的参与,也就是全民参与。养成慈善主体自觉捐赠的慈善意识,培育公民理性的慈善意识和社会价值观念。在如今,传统捐赠的慈善方式早已不适应当代的慈善事业,体现不出慈善主体的道德自觉。公民的自觉参与意识是当代慈善活动发展首要条件。培育慈善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培育道德良心,养成“自觉捐赠”的行善习惯。加强社会和公民之间的道德诚信建设。注重培育青少年慈善意识教育,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引导作用。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慈善事业不但是社会事业,而且是道德事业。其发展不仅需要一种社会整体氛围,也需要公民个人具有慈善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在慈善活动中,慈善主体通过不断地实践,增强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只要慈善主体形成了自觉的道德捐赠,就能实现慈善事业的无限发展。当代慈善观念表示出来的行善不是简单地出于对个体的同情,而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是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从目前来看,全社会性公民自觉捐赠的慈善意识和氛围还没有形成,要实现中国慈善事业新的发展,培育当代慈善意识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郑成功.构建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杨团,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浅析 伦理 当代中国 困境 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