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信

当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和对策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3 08:49:51   浏览次数:

摘 要 随着十九大“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政策的逐渐渗透,教育部在近几年来相继颁布了推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态势良好。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很大的发展漏洞,主要体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及面窄,存在感低”、“师资力量匮乏”、“信息化融入程度尚浅”、“与地方文化特色联系不够紧密”等,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困境 对策

公共艺术的内涵在于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并推进社会风貌的形成和美化,同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人们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当今社会大行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型人才已经不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唯一目标,高校内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和艺术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

本人前期对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五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公共艺术教育开课情况、教育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学校艺术社团的运营情况、公共艺术资源配置的情况、学生对公共艺术的了解度及兴趣等。

普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大高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覆盖的课程数量都呈增长态势;二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对公共艺术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制度,有大约一半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发放教材的;三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越来越完备,包括多媒体设备、教学影像资料和摄影摄像设备。五所学校均设有艺术社团,并且数量在总社团的占比达到80%以上。这些艺术社团中以街舞协会、书法协会等居多。最后,教师们通过自身队伍的壮大保证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每个高校都会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專业音乐美术老师,实现普通高校教师队伍的壮大。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比之前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然而从整体上看,高校公共艺术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很薄弱的状态。

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及面窄,存在感低

从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在艺术学院下设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专门教室,自主发展的空间极小;二是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艺术中心均挂靠在某一学院或者某一部门,它们在财物等自主权上千差万别,有的如鱼得水,有的则被严格制约;第三种情况占极少数,大学生艺术中心独立存在,由校领导直接领导,自主发展空间大。由于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庇护,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形如空气。尽管机构设置不同,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也承担着课程教学、组织活动等责任。面对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不独立的现实,大学生艺术中心在规划学科发展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公共艺术教育需要资深人士的指导,受众是普通大学生,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老师会额外承担普通教师的职责,超额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特殊对待,积极性大大降低。很多高校只是建成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却并没有为其进行系统的分工、定位。

2.2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的数量差异极大,尽显杂乱之态。这些课程的形式几乎都是全校任选课或者限选课,大班教学,人员众多,课程大多安排在晚上,教学质量不高。艺术课程的申报流程如下:授课教师本人向所在学院申请;学院同意后上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试听,通过后即可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像通识课程,没有固定的开设历史,教师申报课程都是按照自身兴趣随机的,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没有科学的规定。通识课程的特点是:课程是死的,教师是流动的。但是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和取消主要取决于授课老师,稳定性极差。由于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艺术院校,缺乏通识课所具有的的文化底蕴。由于教师没有接受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培训,因此课堂的文化性和审美意蕴会欠缺很多,学生的兴趣大大下降。

2.3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信息化程度尚浅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明确要求,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 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以及选择的范围。然而现实却不尽如此,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将公共艺术寄托于公选课程,忽略了公共艺术课程本该有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课程形式简单,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仍以纸质课本为主要工具,偶尔插进的音频、视频播放是信息化教学的唯一体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没有被激发出来。其次,教学方法滞后。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终日打交道,最新鲜的消息立刻就能获得。而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信息传输手段并不会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大学生更青睐于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自行接触艺术教育。面对信息化教学的冲击下,高校教师的反应略显迟钝,并没有对教学方法做出快速的变革,对于信息化教学望而生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2.4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联系不够紧密

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8000年的华夏文明史,悠久多元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艺术。全国各地方高校应该充当地方特色艺术元素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二者相融合的桥梁,既丰富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又彰显了地方特色,例如南京艺术建筑老门东等都可以融入南京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之中。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在各地方高校中屡见不鲜,但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极度忽略了对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关注,相对于其他一般学科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教学内容都是国家统一教材,并没有对当地的文化进行宣传渗透,在高校中对本土文化的融合和宣传上比较少。地方高校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应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穿插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各地方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鲜见地方艺术特色和地域文化。例如南京白局,最具地方代表性的公共艺术,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种最具南京特色的戏曲就这样一步步消失。

3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出路

3.1 提升高校各部门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度

首先,要遵循最新的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其次,高校各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校公共艺术的宣传。只有高校各部门统一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在执行和落实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从思想到行动的统一重视。第三,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给高校甚至社会带来的效益。专业教育的高校以专业教育为支柱,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专业人才的艺术文化素质。公共艺术教育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和文化艺术修养服务。培养创新思维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一层作用,提高素质、完善品性是深层次的作用。具体建议为:第一,解放公共艺术教育机构隶属或挂靠的现实情况,高校需安排一定的人员和资金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的建设。第二,高校应该合理地安排文化艺术中的各项职责,全校的大艺团应该交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机构统一安排管理。第三,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考核等不要与专业教育课程混为一谈,应该特殊化管理。

3.2 探寻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普及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通识类课程,对象全体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集审美品味和创新思维于一身的优秀人才。第一,高校要建立新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选修与必修相结合。例如南邮作为理工科院校,将“动漫广告鉴赏”设为公共必修课为理工科专业人才服务。第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要丰富多彩,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美术两大门类,要涵盖戏剧、文学等多个艺术门类。在课程教学的层次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最浅层次,应该渗透到自主赏析、运用技巧等更高层次上。同时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教学深度,同时要兼顾个性化呈现。师资力量的建设也是重中之重,多安排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交流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第三,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主体应该是全体大学生而不是艺术生,公共艺术教育朝着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普通大学生仅仅从理论知识传授上无法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必须身临其境,动手操作,所以公共艺术实践课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应该大力提倡。

3.3 将信息化与高校公共艺术相结合

首先,高校必须积极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和惩戒机制,稳定信息化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转变态度,积极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教学方式,接受先进的网络信息资源。公共艺术教育部门内部安排有序之后,还要争取外部的有利条件,例如学校信息部等其他部门。其次,学校网站是大学生了解校园资讯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扩大公共艺术教育的知名度,可以选择在校园网站中建立属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分支,定时并且及时的分享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权威网络资源。分类条目要清晰,方便学生快速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该活躍于公共艺术教育网站与学生充分沟通,网站始终把培养学生艺术特性和艺术创新思维作为终极目标,要创造专属于学生的施展个人艺术才能的板块来激发学生的(下转第41页)(上接第22页)艺术热情,寓教于乐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最后,高校必须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变革,包括教学模式、课程形式、评价机制等一系列的优化。建立公共艺术信息化教学的共享模式,为那些年纪大的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的便利。

3.4 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紧密结合

高校可以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连接起来,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桥梁,宣传和传承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学校要策划当地的社会化拓展活动,让学生深入民间,同时为民间艺术传承者提供展示的舞台,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艺术情操,让艺术为大众服务。首先,积极为地方文化产业服务。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科研优势、人才培养优势,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如将高校艺术设计成果应用于地方文化产业,派专业教师为地方文化产业出谋划策等。其次,高校应该根据当地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对艺术类科研成果做出相应的转化,引领高校研究者注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最后,实现资源共享,将学校的美术馆、大艺团等场所免费向周边社区开放。将民间戏剧、剪纸等大众艺术引入高校公共艺术课堂,让高校学生成为艺术资源的传承人,自觉吸纳民间艺术的精髓。高校与地方文化教育的资源共享,既可以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内容,也能提升普通大众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4 结语

高等教育以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我们关注的教育焦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首先学生和教师主体需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转变思想,重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其次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推进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逐步创建具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于然.信息技术环境下艺术学科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8):183.

[2] 张静,胡荪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范式解读:理念、标准与导向[J].未来与发展,2018(08):77-82.

[3] 喻秋兰,蒋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01):141-144.

[4] 王一川.文化自信视角下公共艺术教育的三重维度[J].天津社会科学,2018(01):126-131.

[5] 王苏阳.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6] 王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北京34所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03):16-19.

[7] 刘艳茹.云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推荐访问:困境 当代 高校 对策研究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