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政法军事

蓝印花布的传承与振兴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18 09:49:24   浏览次数:

摘 要: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南通作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较完好的保存了传统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本文从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沿革、工艺传承、纹样特征入手,探究了南通蓝印花布保护、传承与持续性发展之路,并对南通现有的传承人进行调研走访,探究当下南通蓝印花布传承、发展的模式。关键词:蓝印花布;传承创新;南通地区1

蓝印花布的起源与流布蓝印花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很多省市均有其印记。山东、山西、湖南各省先后都开设了蓝印花布作坊。在江苏省,蓝印花布的传统产区主要集中在南通、苏州等地,工艺也是由苏州及南通传向江苏的其他地区,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江苏南通地区的农村较为普遍的保留着使用蓝印花布制品的传统习惯,因而在民间一直维持着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也正因为如此,南通地区较完好的保存了传统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和独有的艺术风格。南通地区保存及收藏的蓝印花布花形之多、艺术水平之高足以代表中国蓝印花布总体水平,因此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2006年5月20日,该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374Ⅷ-24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南通市的吴元新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

蓝印花布的艺术元素2.1

蓝印花布的色彩特征南通蓝印花布没有浓重艳丽的色彩搭配,以鲜明的蓝白两色对比为特征,这种与众不同的朴素和清新与那些张扬的色彩形成反差,深得百姓的喜爱。靛蓝色来自于天然染料,染色过程中呈现氧化还原过程,反衬出漏白的防染圖案。工艺技术也直接影响着蓝印花布的颜色浓淡,同时也会出现明度色差、纯度色差以及色相融合不均匀的色彩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外力也可能造成靛蓝的褪色效果,可见,蓝印花布的靛蓝从染色到使用呈现出不同的蓝色。[1]2.2

蓝印花布纹样的记载文献关于蓝印花布早期的著作主要有1953年林汉杰的《民间蓝印花布图案》、1958年栗干国的《湖南民间蓝印花布图案》、1956年外研社出版的《INDIGO PRINTS OF CHINA》、1982年安徽省群众艺术馆和安徽工艺美术研究室编的《合肥蓝印花布》、1986年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南通分会编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1986年叶又新的《山东民间蓝印花布》,这些著作出版于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主要收集、整理了山东、江苏、湖南、安徽等地的蓝印花布图案。这些专著初步介绍了蓝印花布的历史及工艺流程,开创了蓝印花布研究的先河,为人们对蓝印花布的工艺价值和图案价值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民族民间文艺抢救和保护的深入开展,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界对蓝印花布的研究更加关注,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吴元新编著的《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藏品卷、纹样卷),书中主要收录了三千余幅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蓝印花布被面、包衹布、帐檐等,以及部分蓝印花布传统图案和八九十年代创新设计的蓝印花布纹样。3

南通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3.1

蓝印花布博物馆的诞生为了抢救和保护蓝印技艺,南通蓝印花布传人吴元新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蓝印花布博物馆,收集整理多年来收藏和创作的蓝印纹样精品,为织染艺人和专家学者提供了研究蓝印花布的丰富资料。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开馆以来,在对蓝印花布的抢救传承中,已走在全国前列,收集了1.26万余件作品、10万多个纹样、1500多张古旧蓝印布花版,为弘扬传统民间印染文化做出了贡献。2013年1月,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传承单位。3.2

现存的家庭式作坊在南通,除了吴元新般学术型的从业者,民间还有一小部分坚持传统印染工艺蓝印花布老作坊,南通二甲镇地区目前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蓝印花布生产作坊有:曹裕兴染坊,通州市二甲印染厂,正兴染坊。二甲印染厂以前是供销社的仓库,被购买后改造为印染作坊。作坊面积大约有四五十平方米。西边有一个深约半米、占地约6平方米左右的蓝靛池,池边是成田字并列的四口染缸,用来染不同宽幅的布匹。据说这几口染缸已经使用二十多年了,搅动染缸便能闻到一股米酒加了天然蓝靛的特殊香味。传统染色看缸师傅全凭经验,是最受尊敬的。正兴染坊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外营业,海外订单为其大宗,销往日本市场最多,其次为韩国。国内定单则以浙江购买为主。不过据王正兴师傅介绍,染坊十几年做下来,产品总销量一直都不是很大,大多是固定的老客户,新客户也多为朋友介绍,主要是王师傅在二甲镇国营印染厂时积累的老客户。染坊里并没有专人负责市场开拓这一块,估算下来,一年生产的蓝印花布大约一万来米。以王正兴为代表的一批人,没有系统的商业理论知识,没有现代的营销理念与团队,在现代化的市场大潮中朴素地坚守着操作了几十年的传统制作方法和销售方式,成为南通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与市场的另一类代表。3.3

对传统蓝印花布市场调查的思考总体而言,中国蓝印花布的发展正面临着困难时期,民间印染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处于青黄不接阶段,但蓝印花布是南通地区保护与传承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是其他染织艺术无法相比的。面对目前现实中存在诸多发展困境和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1)加大技艺传承力度,改变从业者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是经济效益低。从事印染人员收入水平低。二是设计、刻板人员的设计创新能力不高。因此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提高从业人员待遇,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项工作,加大技艺传承的力度。(2)引导传统作坊积极适应现代市场。目前全国的蓝印花布市场,旅游景点中销售的蓝印花布产品部分改变了传统生产工艺,但是这样蓝印花布的成品并没有手工制作的效果好,因此如何将现代市场与传统作坊相结合,又保质又保量是我们思考的关键。4

总结蓝印花布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保护蓝印花布势在必行。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实际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更多的是保护与传承,而更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待所有人共同的长久努力。在历经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之后,蓝印花布仍然能够以其独特的蓝白艺术跻身于历史的舞台,而且更加熠熠生辉。参考文献:[1]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265.[2] 管劲垂.南通历史札记[M].南通:南通博物院南通市图书馆,1985:25+3.[3] 江卓.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民间工艺,1987(3):80+8.[4] 左汉中.民间印染花布图形[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1-26.[5]

张福昌.感悟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乃刀w.gov.en,2006-06-02.[7] 丁亚鹏.蓝印花布,南通该向桐乡学点啥[DB/OL] . http:///inc/detail.jsp?info_id=2279.

推荐访问:传承 振兴 蓝印花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