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组织人事

掌控教育发展脉络促进政策制定理性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06 08:53:25   浏览次数:

2015年4月1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我国在国家层面开展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正式开始。

缘起:追踪描述我国义务教育质量

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何秀超说:“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单纯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现象一直存在。”2这一问题在以提升教育质量作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其他发达国家也早已将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和追踪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和战略。

从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来看,除了从战略角度关注教育质量之外,他们还对教育质量进行系统描述,一般考虑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等要素。如经合组织2014年公布的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教育成果,教育经济资源投入、教育机会、参与和发展,教学环境四部分 。3荷兰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框架中的教育质量涉及学习结果、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支持系统、学校的组织和政策等四大领域。4

除了系统描述之外,各国对教育质量的结果进行追踪性评估是常见的做法。从1969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实施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 NAEP),主要由国家评估管理委员会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NAGB) 和教育部下辖的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共同完成。评估四、八和十二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涵盖阅读、数学、科学、写作、美国历史、公民、地理和艺术。其中最主要的是阅读、数学和科学。同时收集学生的性别、年龄、种族、社会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背景信息,对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学校纪录卡以及其他一些可靠的资料也是背景信息的重要来源。 5经合组织成员国及部分非经合组织国家参与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自2000年开始测试,测试面向15岁学生,包括数学、科学、阅读以及影响因素问卷,每三年进行一次,在全球有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大规模教育评价技术的成熟和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对于教育监测的相关经验的积累,解析中国教育质量描述和追踪的谜题、探讨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通过大规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成为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必然结果。《方案》出台的条件已经成熟。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始在个别省份实施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随后参加的省份逐年增加。2012年后在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测试。这意味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经过8年试点才开始正式实施。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中国特色的PISA”,采用的监测框架与体系和PISA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包含学科测试、学生的非学业发展测试、以及校长问卷,并采用相似的关键测评技术。对比PISA,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充分考虑中国具体国情的条件下有更多特色。如,学生非学业发展问卷编制过程中选取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将心理健康以及体质健康纳入监测框架,同时关注了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等。

意义:服务决策,引导教育发展

《规划纲要》要求“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管评办分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由于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面对的教育群体十分庞大,决策需要足够有代表性的和科学、理性的数据作为依据,单凭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难以达到,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教育质量监测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我国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包括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地方主要贯彻和落实中央政策,并根据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地方教育决策对于国家教育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服务决策是监测的重要功能。基于科学数据的决策是决策理性化的基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为地方教育决策提供了全面掌握和描述教育的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为决策提供坚实基础。

除服务决策之外,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意义还在于其引导性。首先其引导全社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育的健康增长。教育的要点在于促进所有学生有公平的发展机会,给每个孩子在每个潜能方面提供成长的空间。《方案》指出将“监测学科确定为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其导向在于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方案》强调:“在监测六个学科领域表现水平的同时,调查影响学业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所监测学科领域的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等。”经过相关因素的分析,将会使教育官员、教育一线工作者、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更加清楚地理解: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会给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弊端。

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并不是传统的考试,仅用成绩一个指标来衡量教育发展水平,而是对于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的综合而全面的诊断、体检,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关注学生发展之外,监测还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生存、工作状态,不仅关注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另外,监测还强调教育发展的其他方面,关注教育政策的落实情况。如国家在实现两基目标时,特别关注对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建设,监测还关注这些硬件设施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再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在学校中是否得到落实?

可能的疑虑:突击补习、测试疲惫

虽然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政府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但测试的对象仍然是学生,受到直接影响和最直接关注的是老师。老师已经被各种考评困扰,他们的绩效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这一新测试是否又是新型考试和新型负担,令人疑虑重重。《方案》可能引发教师的疑虑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我们分别进行分析。

第一,要不要突击补习?我们认为既无必要,也无意义。

应试教育在现实中的表现是:考试考什么老师教什么,这是“知识导向”的教学观念,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作为教育的目的。而监测的本质与传统考试不同,监测的内容指向学生的能力,尤其关注对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的考察,换句话说就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活学活用,并非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背诵更多的和应试的知识作为“应对”,恐是“开错了方子”,会“收效甚微”。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从监测框架的确定、测试题本及问卷的研发、数据的采集、监测数据的分析、以及最后监测报告的撰写及呈现,每一个环节都有大批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实践者的共同合作。题目开发本身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通过“突击补习”难以达到提升“分数”的效果。所以我们认为“突击补习”毫无必要。

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往往规则制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会出现更多“潜规则”。揣摩领导意图成为科层体制下的迷题。有考试、有排队,就有利益,就有造假应对。但方案的设计使“突击补习”无意义。

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教育质量监测是一个新鲜事物。之前也有名为“监测”的考试,其实质是全市、县统考。统考往往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学生成绩与绩效、收入挂钩。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不对学生、学校和地区排队,分省监测报告不公开,将“健康体检”作为各省“隐私”保护起来,不让监测成为另一个高厉害、重压力、自下而上想对策的“指挥棒”。即便是比较,也只是和当地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不会进行公开的排队。监测结果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使地方教育可以纵向地看待自身的变化。而国家监测报告则向社会公开,引导全社会思考学生学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对于测试,教师和学生能收获什么?我们认为,收获的是民主化、科学化、理念更新的机会。

以“测试”“监测”“问卷调查”为名的考试或调查,在近年来大数据的背景下层出不穷,很多学校感觉疲惫不堪。学生一学年中,除了要期中、期末考试,还要有地区的监测,如果再加之全国监测,这些“数据收割机”一茬一茬地收走了若干数据,留给学生和老师什么呢?

从《方案》来看,确实不会给学校和教师有直接的反馈报告,但是,根据数据出台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政策,难道不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果眼光放更加长远,我们会发现,这些数据对于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是非常宝贵和重要的,能够追踪分析国家教育发展的情况。所以即使对教师并没有立竿见影的促进效果,但是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也确实是一个机会。

首先,是一个民主参与的机会。常态、真实、公开地向教育质量监测提交自己的数据,向社会暴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种民主的表达,是推动社会民主化、决策科学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以往试点时采集到的数据得知,某些地区不仅学生的成绩良好,而且学生的学业负担很轻。而有些地方成绩虽好,但是学业负担很重,当然也有成绩较低,学业负担又很高的地区。这些结论对于改进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一个接触新的评价方式的机会。监测并非“普查”,《方案》指出“采取抽样监测方式”,“样本数量为全国总县数十分之一左右。每个省(区、市)不少于6个样本县(市、区)”,“每个样本县(市、区)抽取的小学不少于12所,初中不少于8所”,“在每所样本学校的四年级和八年级随机抽取不少于30名学生,每个省(区、市)抽取学生总数不少于3600名。”可以说,并不是每个教师所带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监测。只有参加监测的学生和教师才有机会接触到测试题目,而这些专业、科学的测试题目本身传达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参与监测是接触新评价方式的机会。

再次,监测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改进。监测也关注了课堂教学,包括学科教学的教学法、资源设备使用状况、学生的学习投入等方面,虽然并不是针对某个教师个体的状况,但是对于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当地教育教学的普遍状况非常有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据此进行的教师培训、教学方式的创新等,对于教师的教学改进有直接意义。

注释:

1.张丹慧为本文通讯作者。

2.引自人民网的新闻。http://edu.people.com.cn/n/2015/0415/c1053-26851179.html

3.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4: OECD Indicators ,见OECD官方网站http://www.oecd.org/education/eag.htm

4. 《上海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 上海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4).

5.辛涛,李峰,李凌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推荐访问:理性化 脉络 掌控 制定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