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委廉政

美育时代艺术院系《艺术概论》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3:54   浏览次数:

摘 要:《艺术概论》是高等学校艺术院系学生基础必修课程,也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该课程的教学状况普遍不太理想。为此,本文在探究《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美育时代如何高效建设该课程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美育时代;《艺术概论》;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9)05-0105-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5.018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troduction to Art for Arts Colleges in the Era of Aesthetic Education

YUAN Yuan,LI Hongyu

(College of Music,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Introduction to Art is a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of arts colleges and the important cours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However, for many influential factors the situation of teaching this course is generally not ideal.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puts forward some initia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ow to efficiently construct this course in the era of aesthetic education.

Key words:the era of aesthetic education;Introduction to Art; teaching exploration

《藝术概论》不仅是高等学校艺术院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近年来,国家对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工作日益重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办美育文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备忘录,并专门制定下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该规程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1]时隔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再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热爱中华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提出明确要求: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并从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普及艺术教育机制。因此,在大力提倡美育与艺术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时代,美育实施者自身的美学素质直接关系到美育工作的成败,大学培养的人才将走向社会的各种艺术机构、科研院校。因此,学校教育直接影响了社会教育,学校美育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美育。艺术院校的专业基础课《艺术概论》作为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课程和重要途径,积极探求与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提升艺术生和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力,增强人文素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概论》的课程性质

《艺术概论》围绕着艺术学的基本问题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各主要艺术门类的共性及差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培养艺术批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艺术理论、原理去认识、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并指导艺术实践创作。

艺术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古老”是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了。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史前陶器上的线纹、图形,岩画、洞穴壁画等都是艺术的展现。可以说,人类艺术史同人类文化史一样历史悠久。“年轻”则是指艺术学较之文学理论生成较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艺术理论实际上是文学理论的借语,是文学的艺术概论和文学的艺术学,艺术学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表述。直到19世纪,艺术学才作为一门正式学科逐渐形成。“十九世纪末叶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极力主张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认为它们应当是两门相互交叉而又各自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形成。”[2]

《艺术概论》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艺术学基本理论,通常分为三部分结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艺术的基本概念,通过历史上几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分析导出艺术本质和艺术起源问题,并对艺术的主要特征、社会功能等进行把握;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艺术种类,将艺术按美学原则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五大类,共16门具体艺术门类,囊括了各艺术门类的发展流变、艺术特征及艺术赏析;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艺术系统,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分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探讨作品的层次和开展艺术批评活动三者相互的联系和发展。

二、《艺术概论》的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定位与现状

在大多数艺术院系,基于就业等功利目标的压力,将艺术教育等同于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长期以来或多或少存在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对《艺术概论》作为艺术教育基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的定位仅限于公共基础课。因而,在教学学时、教学规模、师资力量安排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来说,在教学学时上,该课程教学学时仅为32学时,教学者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材所编写的所有内容。在教学规模上,通常以一个系科所有专业集中大班教学为主,维持课堂纪律难度较大,师生之间不易互动,教学质量不高。在师资力量上,艺术院系理论课教师相对缺编,有限的师资需要承担全院乃至全校的艺术公共课,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的压力,致使教师均以传统理论授课方式为主,难有精力进行教学创新,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评价一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归根结底,在于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定位不清,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2.教学环境与现状

艺术院系的教学环境较之其他学院有其特殊性:其一,艺术生文化基础薄弱。艺术生高考文化成绩普遍低于其他专业本科生,文化知识积淀不够,学习理解能力较弱,导致进入大学后面对诸多的文化课程难以适应。比如《艺术概论》教程前半部分关于艺术本质、起源、功能的阐述,理论论述强、概念抽象晦涩,需要学生对西方美学史和艺术文化史有一定了解,才能理解柏拉图、黑格尔等思想家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鉴于艺术专业学生普遍较弱的文化积淀,往往开学第一堂课就出现学生听不懂、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的局面,畏难情绪蔓延,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其二,艺术生广泛存在重艺轻文思想。艺术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重实践轻理论观念,误导他们忽视对文化理论的學习,甚至出现文化课无用的错误认知,进而也难以体会到文化修养对促进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对文化学习不重视、不感兴趣、敷衍了事,使得课堂教学中不时出现聊天、玩手机、讲话、睡觉等不良现象。授课老师不得不抽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维持教学秩序,调整课程教学。

3.教学模式与现状

《艺术概论》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手段简单。目前,教学主要是以理论授课为主,理论课教师理论视野比较开阔,擅长将知识的逻辑性、层次性、全面性作宽泛铺陈式的讲述,使得各种观点表述过多而形象化的描述过少,因而很难将抽象的艺术理论和感性的艺术实践相结合,难以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艺术生创作思维活跃,以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兼及授课对象往往分属于造型和表演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自身又受限于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的放矢[3]。综上,由于艺术学科兼具理论与创作的特殊性,教师采用理论教学的传统说教式方式,既不能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加深学生对艺术学科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实际上,《艺术概论》是一门非常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课程,授课老师必须同时具备理论和创作的双重素养,否则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

三、《艺术概论》的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强化《艺术概论》的课程定位

强化课程定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明确的课程定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对实现课程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教学机构应充分认识《艺术概论》课程之于艺术教育重要意义,明确其作为艺术专业学生进入艺术世界的入门课、以及向非艺术专业学生普及艺术教育的导论课的重要地位。随着艺术教育的备受重视,艺术学科在当下社会语境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综合文化进入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4]。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向来密不可分。古往今来在艺术创作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六艺”以及比比皆是的诗书画三绝的才子就不说了,国外的比如大画家达芬奇,不仅精通绘画的技能和技巧,而且在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而这些知识的积淀,特别是其对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等的研究,对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功产生深远的影响。又如美国著名民谣音乐家鲍勃·迪伦之所以在音乐、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优越的艺术天赋、自学多种器乐外,还同他热爱阅读、思考有很大关系。所以,在以艺术文化创作为毕生事业的艺术生的培养上,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同样重要。这就要求艺术生不仅需要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还需要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相当程度的文化积淀。由此,《艺术概论》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显而易见了。

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定位在教学安排上给予足够的支持。教师在教学初期,也应该开宗明义地向学生阐明开设该课程的目的,理清学生学习的基本思路。引导艺术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艺术领域基础性和概论性的知识,如艺术的起源及艺术学科的建立、发展、演化过程,了解艺术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艺术创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在教学进展过程中,一是教师尝试将美育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环节,深入挖掘理论教学中蕴含的艺术理念,推动教学的可持续开展。注重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价值引领,提高认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大量事实证明,漠视艺术理论素养的培养必然影响到艺术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优化《艺术概论》课程的环境,改变“重技轻文”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学院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学风建设活动,通过严格查课、抽查考勤、规范课堂行为等形式促进学生严守课堂纪律,形成良好学风,认真对待文化理论课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遵守规矩,应采取更严格的学风建设制度,对旷课、课堂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进行处罚,培育和引导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学院还可以开展有意义的读书活动,选取与《艺术概论》课程有关的代表性书籍,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美学》、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宗白华《美学散步》等,督促并安排学生课后有效阅读,写下读书心得,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定期交流分享,以期达到互学、积累、提高理论素养和创作素养的目的。

2.夯实《艺术概论》的课程内容

夯实教学内容是提高艺术生文化修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一是拓展重要理论点的教学外延。《艺术概论》教师自身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与扎实的理论素养。对于艺术概论中重要的理论概念要联系艺术史进行延伸教学。例如,第一章关于艺术本体论的探讨(简单地说就是艺术是什么),这是探讨艺术理论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去探讨艺术的其他问题。如果我们根据教材照本宣科直接列举历史上几种影响较大的艺术本质观点,如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说、康德的主观精神说,会给学生造成知识突兀的感觉。由此,课程的延伸导入非常重要。比如首先可以抽取部分学生给艺术下定义。让学生们从一件自以为很简单,但是结果却是五花八门的定义艺术的过程中了解给艺术下定义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区分什么是艺术与什么是非艺术?接着讲解艺术早期概念的多样化,进而再来看今天关于艺术的诸多定义,并选取影响较大、代表性较强的界定切入教材内容。这样递进式地讲授艺术本质概念就不会显得空空而谈。二是丰富重要理论点的教学内容。宗白华先生讲过,不通一技莫谈艺。教师自己没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就谈不出真理,因而教师也要多尝试艺术实践,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合理运用充实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使学生始终保持听课的热情与欲望。例如,我们在阐述彭吉象编著的《艺术概论》中的艺术起源于巫术说时,教师首先描述原始部落的艺术,我国现存江苏省连云港市郊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这处岩画属于新石器时期,距今有三四千年历史,主要内容为人面、兽面、农作物以及各种符号;然后适时引导:是什么原因让原始人有如此動人和丰富的创作?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历史背景下,获得对巫术说的理解。又如讲解艺术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不仅可以列举19世纪的俄国,还可以列举我国汉末、魏晋南北朝这一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然而却在文学艺术领域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在书法方面涌现出王羲之父子的字,在绘画方面涌现出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在雕塑方面涌现出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及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在音乐方面涌现出嵇康的广陵散(琴曲),在诗词方面涌现出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及郦道元、杨炫之的写景文,在建筑方面涌现出洛阳和南朝宏丽的寺院,进而让学生体会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阶段上,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的某种不平衡现象。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讲过:以往的文艺理论课大多存在观点多、材料少,即结论多、介绍少的现象,借用一下经济学家们用过的一个比喻:骨多肉少,比例失调。在讲解理论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这样做,不仅符合理论探讨的方法原则,也是课堂教学的规律使然。你认为重要的、非让学生接受不可的命题,你就要用足够的艺术实例从各个侧面来证明它。举例举得越恰当、越典型、越透彻,教学效果也就越好[5]。因此,只有理论讲授与创作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此外,新的艺术门类、艺术流派不断涌现,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的共生局面,也对《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20世纪以来,艺术新门类的一个特点是否定艺术技巧,例如波普艺术,艺术家们不再是沿袭传统艺术中用色彩、线条在画布上精心绘制,而是通过广告、画册、报纸等实物拼接、剪贴构成新的艺术作品,这就使绘画与雕塑的界限模糊不清。有的作品既是绘画,又是雕塑,成为一种新的综合艺术,如劳申伯的《组字画》就是如此。“艺术题材与艺术媒体的混合交错,带来了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还有如现成品艺术、观念艺术,它们试图消除艺术形象和虚幻性,从而消除艺术作品与一般人工制品的差异,以此来填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鸿沟,这些对艺术理论亦提出了新的挑战,艺术理论家们必须对这些现象做出新的解释。”[6]因此,《艺术概论》教学应始终保持对艺术前沿动态的密切关注,取精用弘,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民族艺术的美育教学,从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素材,将纯艺术理论延展到广泛的生活领域。如贵州本土艺术苗族蜡染、苗族刺绣、贵州傩艺术、脸谱雕刻,或现代原始部落的手工制品等,均是通俗艺术的集中体现,从而使《艺术概论》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鲜活性,以适应新时代的美育教学要求。

3.创新《艺术概论》的课程方法

创新课程方法是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创新课程:

一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教学。艺术是鲜活的审美表达,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如音频、视频、图片、影视等作品,直接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为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理论教学中,如对艺术的本质、艺术的起源进行探讨时,不只是照本宣科列举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种观点,而是联系各种观点产生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对理论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思考每一种观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引导学生自发地思考,才可以把故纸堆中的精华化为己有,成功内化。在艺术种类教学时,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教学素材介绍该门类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流变。例如,可以通过播放典型建筑北京故宫视频介绍建筑艺术特点,将审美理念、文化内涵、时代特征、工匠精神等相关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在讲解艺术与科学时,可引用现代家具、服装、建筑等的设计风格在科学技术影响下的演变过程,以及以汽车、计算机、手机为典型代表的现代科技产品中所融入的艺术元素,甚至是其商业广告中所展现的艺术创作。比如,华为P30新手机广告,在这支堪称电影级别的广告片中借鉴了《古墓丽影》《死亡游戏》《卧虎藏龙》三部经典电影,通过高度还原影片人物与场景,恰入其分地将产品卖点与剧情巧妙结合,充分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如此,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现代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思考未来艺术发展的方面,激发其创作灵感。这样就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枯燥与呆板,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综上,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我们在讲授艺术理论时,要善于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个案来支持理论,力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二是增强教学互动环节。在教师授课的主导前提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认知性,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主动迎合新生代学生对话语权的追求。例如,讲解电影艺术,电影是当下最大众化、最普及性的第七艺术。可以让学生自行列举喜欢的不同风格流派的电影作品,分析电影艺术的蒙太奇及创作叙事手法,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增强教学互动,使得教学与课堂互动相得益彰。又如讲到什么是“艺术流派”的时候,仅仅依书本内容肤浅地讲解这部分内容显然不能吸引学生,更不用说让他们深刻理会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展示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作品对知识进行梳理,比如还可以请戏剧专业的学生上台表演一段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再請美术专业的学生赏析达利油画《记忆的永恒》,又请音乐专业学生唱一段勋伯格的表现主义歌剧,使学生感受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如此,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慵懒状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集中式的专题研讨,可以对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深刻的认识。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可以丰富单一的传统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开展第二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与《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举办富有特色的艺术专题讲座,组织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观看音乐会、看戏剧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艺术概论》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在给学生介绍最基本艺术原理的同时,让学生直接走进艺术,加强实物感触与体会,加深学生对不同艺术专业方向与门类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把课堂教学和当代审美教育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语

如今,艺术学学科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艺术理论的教学改革在恪守因材施教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探索,创新求变,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2015.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

[3] 吴衍发.财经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以《艺术概论》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9):46.

[4] 吴衍发.试论当下社会语境中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功用[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5):68.

[5] 余秋雨.艺术概论课教学一得[J].文艺理论研究,1981(3):139.

[6] 陈池瑜.现代艺术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2.

(责任编辑:赵广示)

推荐访问:艺术 美育 探究 概论 院系


[美育时代艺术院系《艺术概论》教学实践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