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委廉政

世界经济新范式的构建及其效应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1 09:05:03   浏览次数:

zoޛ)jRi !?HDAbx캶q^jQ,^iuӍ5`ky教育合成的产业群。ICE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是“知识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的合流。第三个产业是物联网产业。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一概念,最早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的,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具体而言,它是通过在物品上嵌入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而各大信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而达到对物品实时跟踪和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

三大支柱产业构成了新经济范式的循环和抽象:新能源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主导,物联网则是经济运行的血液,ICE则是新经济的基础,为新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本。简而言之,它是一种低碳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显著降低;一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自然约束趋于弱化,智力资本作用趋于提升,而智力资本是一种可以无限挖掘和利用的资本,经济增长的边界无限外延;一种高效率的经济,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的主题,将无限地提高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种和谐的经济,它将实现各国贸易之间以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常态平衡。

世界经济重建的效应分析

(一)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涟漪论可能成立

新的实体经济的构建,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角度,已经从需求拉动转为供给推动。新实体经济的本质是一种智力经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要素中的作用空前提升,以实物资本为核心的经济波动周期,将让位于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波动周期,波长将会发生大的变革,它将是以“一代人”或“一代科技突破”为单位,一般至少在几十年以上。通常所说的周期多指中期波动,即8年左右的固定资本更新周期。但如今主要的固定资本已经不是大型厂房机械,甚至也不是硬件,而是人力资本范畴中的各种智能等无形资产。就“波幅”而言,“涟漪论”可能成立,即波长加长,而波幅进一步缩短,呈现出类似“涟漪”的变动。

(二)对于宏观调控模式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回归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政策建议就是要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经济危机时期,由于流动性陷阱问题的存在,货币政策往往失效,因此需要提高公共消费需求来弥补私人需求的下降。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效果都显示这一建议相当有效。

首先是类似流动性陷阱的现象发生,货币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国央行选择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其初衷就是对于货币政策寄予厚望。但事实表明,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美联储创造的流动性并没有通过信贷和派生存款途径充分进入实体经济,利率传导机制基本失效。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汤姆·霍尼格表示:“我们处理危机时,寄予了货币政策太大负担。我们需要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其他宏观政策选项上,以有效应对危机后果”。

其次是财政政策的效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此次危机可以说是凯恩斯理论的一次成功实验。经历了一年半以后,出口减少、投资下滑以及消费缩水的恶性循环被遏止,世界经济于2010年恢复到3%-4%的增长水平上。而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前后持续了近二十年,造成危机长度如此大区别的重要原因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采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经济刺激方案,极大地放大了自动稳定器的效应。政府采取提供保证、再资本化或国有化来应对银行破产和信贷市场崩溃。货币政策方面,此次危机中,美联储迅速将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并采取了空前的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元素。对于货币供应量的扩张不再有金本位制的限制,G7、G20、欧盟、IMF和世界银行等各类国际金融组织加强了经济学界以及国际金融的协调。表1列出了两次危机中主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2007年至今的金融危机对于宏观政策的使用力度远大于20世纪30年代危机。

(三)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美元本位制更加巩固

从美元走势的历史可以发现,每次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危机后都会出现美元的一轮升值,都会更加巩固美元的地位。1974年以来,主要发生了四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分别是:第一次是1979-1982年经济危机,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等主要国家;第二次是1990-1992年经济衰退,于1990年7月从美国开始,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最终导致日本近10年衰退;第三次是2000-2002年新经济危机,由于网络泡沫破灭和美国“9.11”事件,美国经济衰退迅速波及到全球;第四次是2007年至如今的全球金融危机。相对应地,美元升值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5年,美元兑欧元、英镑和日元巨幅升值,累计升值幅度分别达到115.5%、125.8%和44.5%;第二阶段是1988-1990年,美元兑上述三种货币的升值幅度分别为24.9%、20.1%和30.9%;第三阶段是1999-2001年,分别升值37.9%、18.7%和31.8%。

从本次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表现看,与之前的三次危机有类似之处。首先是危机虽然从美国爆发,但美国并不是受冲击最大的地区,相反欧洲受冲击最大,日本也遭受重创。因此,危机可能增强美国和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国股市跌幅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GDP占全球比重较危机前有所提高,美元仍然是各国的主要外汇储备。2001年以来,美国GDP占全球比重逐年下降,到2007年,美国GDP占全球比重为25.3%,较2001年时的高点31.9%下降了6.3个百分点,尽管如此,该比例仍然高于过去全球经济危机时期的最低点水平。1991年和1995年美国GDP占全球比重的最低点分别是24.92%和24.98%。IMF最新发布的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率预测,2009年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GDP增长率分别为-0.7%、-1.3%、-0.8%和-0.2%,未来美国经济预计好于欧洲,而日本再次陷入衰退。其次,金融危机后,美元再次走强,2007年6月以来,已对欧元和英镑分别升值23.9%和29.5%。从经济基本面看,2007年贸易逆差从2006年的7881亿美元下降至7312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从5.98%下降至5.29%。从资本项目看,2005年净流出40.4亿美元,2008年半年末仅为净流出12.5亿美元。另外,海外投资者在美国的投资规模庞大。美联储《资金流动报告》显示,2003-2007年,国外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公司股票金额由50亿美元上升到1750亿美元,增加了30倍,因此导致海外投资者的美国投资遭遇巨额损失,为偿还债务,这些投资者必须借入美元,美元需求强劲,推高美元汇率。最后从基本面来看,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重新找到了经济增长的动力,金融危机前造成美元尴尬地位的许多因素不复存在,维持稳定成为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重建的首要因素,那么,保持现有的货币体系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0-2010

2.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丛书.樊纲主编.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萧琛.世界经济转型与中国—潮流、风暴、“入世”和“入市”.人民出版社,2006

5.萧琛.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李淑萍(1978年-),女,湖北武穴 人。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推荐访问:范式 世界经济 效应 构建 分析


[世界经济新范式的构建及其效应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