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心得体会

从《世界经济地理》课程实践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3 08:40:52   浏览次数: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有自身明显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改革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改革的重点不断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上来,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从课程改革角度,论述了笔者在高等职业教育《世界经济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的尝试和实践。

关键词:世界经济地理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前言

《世界经济地理》是一门培养经济类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研究分析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类型经济、文化及人文环境,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世界各国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产业结构布局规律,学会在宏观上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达到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目的和培养涉外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宽厚的基础知识的要求。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如何不过多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是所有专业基础课程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改革谈些实践教学体会。

一.保持教材的稳定性,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

当前,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经济地理》担负着探索世界范围内不同经济类型的地域特征,使学生全面了解世界,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形势,进而提高分析区域问题能力的任务,是一门被广泛开设于高职教育经贸、旅游、外语等专业的必修课。

《世界经济地理》研究对象涉及自然、社会两大学科,强调对各种地理因素的空间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区域性、科学性与综合性。它着重研究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地理环境结构及其运动规律,包括区域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内容。

1.教学中体现世界经济的格局

世界经济地理综合了自然地域与经济地域,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结合的一个综合性地域,涉及到经济活动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在经济地域分析中特别强调世界经济的格局,强调各种地理因素、地理现象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做到保持教材的稳定性,将教材中复杂、枯燥的罗列,归纳转变为有趣、易懂的内容,使学生完整地吸取课本的精华,掌握基础知识。

如:影响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有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区位条件等,这些条件不是等同的或同时共同影响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在讲授西亚地区时,强调这一地区石油的战略重要性,主要从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去分析:

(1)西亚是世界石油的主要供给者。1978年西亚产油10.7亿吨,占世界产油总产量34%,1996年西亚产油9.5亿吨,占世界产油总产量 30%。(2)西亚石油的需求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 西亚石油占日本进口油量2/3,占美国进口油量1/4 。(3)西亚石油储量923亿吨,占世界66%,99%集中于波斯湾约100公里范围的“世界油极”。

(2)西亚石油优势与它的自然条件特征分不开:第一,油田规模大。西亚总共有特大油田160个,其中,沙特的盖瓦尔油田100多亿吨。第二,埋藏地质条件好。沙岩、碳酸盐孔隙高、油气渗透好、80%自喷井。而科威特、沙特、卡塔尔、伊拉克100%为自喷井,美国只有6%自喷井。第三,油质好。以中轻油为主,蜡质少,含硫高。第四,石油运输方便。港口20多个,油井距海岸不超过100公里。第五,气候终年晴朗、高温,海域海水浅、风量少,陆地平坦、干燥,便于开采和运输。得出的结论是西亚地区石油成本低于世界8%, 约是非洲、拉丁美洲的50%。

对影响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条件讲解,不是对单项条件因素进行经济评价,而是侧重于研究各种条件因素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是如何组合的,这种组合的形式和特点影响经济地域的类型和部门结构,条件组合可能的改变又将影响经济地域等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摆脱了教材体系中简单地罗列和描述现象的框架,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学科、尤其是世界自然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增强科学性、理论性和说服力。

2.教学中贯彻地理学的区域性,宏观上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区域性是《世界经济地理》的专业特色,区域研究从综合的观点出发,分析研究特定地区的地理要素及相互关系,探讨其发生、发展、分布、结构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显示区域性研究的客观真实性,通过对区域之间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为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世界存在世界级、国家级与地区级等不同的区域层次,因而《世界经济地理》在内容上应注重不同区域层次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的研究。在教学工作中,为改变教材中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区域层次不明确、区域范围笼统而模糊、区域重点不突出等不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以充分体现区域性特征:

(1)重点突出世界级各种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如各种典型的世界粮食生产区(小麦生产区、水稻生产区)、重要的世界工业地域(十大石油生产区、三大汽车工业区、中纬度煤炭地带等)及世界宗教地域系统(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等,详细分析论述其运动规律,给学生形成一个总体概念。

(2)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国家级经济地域和经济地域系统,如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工业带、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等,强调其区域的个性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3)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世界级经济中心,如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东京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形成历程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经过这样的调整,教学主线明确、层次分明,既强化了区域概念,又体现了区域层次的差异和联系;既避免了重复,又把握了重点,精简了本科庞杂的内容;既能衔接又不重复中学地理教材内容,还在内容质量和层次上有所提高与突破。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满足专业需求,优化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职业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有针对性、创造性地整合、补充教学内容,输入与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世界各国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宽广度,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职业更换,使《世界经济地理》成为融人文素质、生涯教育与职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1.增加人文地理知识

商业英语、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未来主要从事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的贸易、商业、运输经济部门或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对国外商业电函、外贸合同、商业谈判等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地理知识,对所从事业务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部门结构,具备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经济地理知识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熟悉该国家或地区的人文、风俗、礼仪等文化背景与客户进行沟通。如:

(1)要想成功地在阿拉伯地区做好贸易工作,必须了解该地区严格实行政教合一,尤须知道伊斯兰教的一些习俗与规定,否则就可能给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甚至使贸易活动失败。阿拉伯地区由于人文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风俗习惯有许多共同之处。谈话中避免谈论中东政治和国际石油政策。如向该国出口冻鸡,不能用机械宰杀,更不能有血迹,其原因不是货不好,而是卖方对鸡的加工违反了古兰经的规定:只能人工宰杀,不可用机器。只许男人屠宰,不准女人动手。鸡体及包装不得有一点血污,否则就认为是不吉利。阿拉伯人崇尚白色(纯洁)、绿色(生命),而忌用黄色(死亡)。

(2)宗教假日或禁止某种食物的习俗自然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罗马天主教徒在周五禁食肉类,大大地促进了渔业的生产;基督教对鱼十分重视,传统上崇拜渔夫;天主教国家里,捕鱼业极为发达,促进了鱼类的航业运输,从沿海运往内地。相反,印度教的信奉者不吃鱼,虽然印度经常缺乏食物,而其沿岸地区的鱼类极多,但并不能促进印度捕鱼业的发展。信仰印度教的人对牛又极为崇拜,不能宰杀作为食物,大批的牛妨碍了更合理的土地利用。

2.结合专业特点,将与专业相关的经济地理内容作为重点

由于《世界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将专业相关的经济地理内容精讲,保证学生学以致用。

如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细讲世界的交通运输、港口、机场、航海线、航空线等,有针对性地为将来从事进出口业务,准备必要的地理知识。还需要收集和跟踪各种最新统计资料,以便更准确、更科学地分析问题,达到岗位需要更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的要求。

三、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领域与动态经济相结合,优化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1.科学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众多专家学者长期研究和积累的结晶,有其自身严谨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世界经济地理》教材作为国家正式出版物,涉及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更有其自身的严肃性。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时代,信息数量的增加及信息传递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教学内容必须跟上信息更新的要求,尤其是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考虑到教材落后于现实,而经济是动态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在保持教材稳定的基本框架前提下,输入最新的互联网上的知识和信息,对教材各部分进行加工,使教学内容保持新颖,与时代发展同步。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世界经济地理》的教学内容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学生既缺乏学习的“兴奋点”,又为大量枯燥、抽象的事实和数据所苦恼。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在《世界经济地理》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部分,采用自学作业、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启发谈话等多种方式、方法,尽可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开拓思路、探索知识。通常在每次上课时,根据学习内容设计1-2个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课后思考,并在下次课前开展自由谈话讨论。

如在介绍国际金融地理时,设计开放性问题:“为什么东南亚会爆发金融风暴?”这类问题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答案,却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典型性。再如在分析日本经济时,对日元升值,产生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展开课堂讨论或作业,使学生在掌握大量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2)多种教学媒体手段的组合。为弥补《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内容既抽象又枯燥的不足、优化教学效果,笔者根据现有教学条件和设施,尽可能选择多种教学传媒手段,如图表、录象、报刊杂志、《世界经济地理》光盘等,全方位的传授各种教学信息。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捕捉信息、分析信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多种教学训练手段的配套

《世界经济地理》教材面广、量大、体系庞杂,继续沿用传统的课堂单一讲授方法,教学工作很容易陷入罗列现象、重描述轻分析的俗套,专业学科的科学性被淡化,学生的区域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得不到相应的训练。补充多种技能教学是这一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当务之急。

(1)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是该学科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一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大量吸收各方面信息,努力扩大知识面,包括阅读报刊、收看收听新闻、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等,并在课堂上有选择的进行分析讨论;二是通过课内外的读图、认图、填图、指图练习,强化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如以课外作业分组作图《世界经济地图》,让学生通过作图、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学习。

(2)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在扎实基本功的基础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世界经济地理》的学科特点,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方法,包括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必要的资料、如何分析统计资料、如何设计和运用各种图表说明问题;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针对一些重要热门问题,如全球石油高油价问题、世界粮食问题等,发动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三是注重中外对比分析,在注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同时,对比国内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焦点地区,进行借鉴分析,外为中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论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改革的难点。当前有些高等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相对较少,或者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美国在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中,为了解决传统高职教育职业针对面狭窄和适应性差的问题,提出要拓宽职业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很大,目前尚无一种“万能”模式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适应我国如此复杂的国情。高职教育《世界经济地理》课程必须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以创新的理念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才,李广全;论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方向 [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C];2002年

[2]陈才,李文华;《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陈芳;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 [D]. 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朱克忆,张柏森;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研究综述 [J].成人教育; 2006年04期□

推荐访问:世界经济 课程改革 地理 实践 课程


[从《世界经济地理》课程实践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