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图式理论来给力,数学建模添活力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8:07   浏览次数: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图式(Schema)是指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或“组块”),是信息加工的的基本要素.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加,更表现在认识结构的完善和发展,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注重如何高效学习的今天,将图式理论恰当地应用于数学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概念教学,丰富数学图式储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图式理论指出:图式不是变量的机械相加,而是按一定规律结合的有机整体,图式的变量之间有相互约束的关系.数学的概念图式由通俗的文字语言、简约的数学符号、信息丰富的几何图形以及必要的框图来组成.单纯的定义、公式只是图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解决问题需要的公式、概念性知识称为知识基础,那么图式就是从这些支撑点出发并得到丰厚的认知模式.获得较好图式必须经过两个阶段:形成和精制.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数学现象和事实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物质属性和物质运动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数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数学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对原有的图式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例如 “函数”概念图式的形成,首先是初中阶段在认识了“代数式”和小学阶段认识的“数式”这些原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数式”这一概念图式,类比得到“关系算式”的新图式,从而使两个变量间通过“关系算式”产生联系,形成初步函数图式概念;到了高中阶段,认识了“对应关系”、“映射”后,对初中阶段认识的函数概念进行调整、改造即所谓“顺应”,最后形成函数是数集A到数集B的一个映射的新概念图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或选择有利于形成概念图式的一些实例或演示实验,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图式.

二、学以致用,提高数学图式的识别能力

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教学,要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能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这方面,我们可加强训练,学以致用,提高数学图式的获取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数学中的任何一个数、一个算式、一种运算、每个概念、公理、定理、法则和有关的数学模型,无一不是抽象、概括的结果.许多现实问题通过抽象、概括,可建立客观事物的数学模型(即数学关系结构)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规律.

我们在建模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事物的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例如:观察下面有5个多面体,分别数出它们的顶点数V、面数F和棱数E,并填出下表.

观察表中填出的各组数据,可抽象概括出简单多面体的欧拉公式模型:V(顶点数)+F(面数)-E(棱数)=2.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模型揭示事物的因果性和规律性联系.例如:为什么一杯糖水加点糖后变甜了?学生由化学知识了解到糖水变甜与糖的浓度有关,从变化前后的量中可抽象出一个不等式模型:若m>0,a

图式理论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建构与活化,能消减因知识难度增加所带来的认知障碍,为数学建模增添了无限活力.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图式策略使个体探究问题的张力扩大、指向性增强,可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责任编辑 罗 峰

推荐访问:图式 建模 来给 活力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