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济工作

建设“艺术技术学”正当其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9:28   浏览次数:

摘 要:无论人们是从技术与艺术,还是艺术与技术的视点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揭示出技术对于艺术有着某种控制性力量。艺术技术学,是指人类创造的关于艺术经验、知识、理论和操作能力的系统学问。目前,首先应当思考艺术学在当下中国学术制度中升格为独立“门类”以后怎么建设和发展;其次,“艺术技术学”是到了应被认真关注和研究的时候;最后,应辩证而充分地认识技术控制与艺术牺牲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建设;艺术技术学;艺术技术控制;艺术牺牲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审视,还是从艺术学科的角度看,技术问题都是不能回避的。如从“后技术时代”①的视点讨论“艺术”,则需要“朝另一个方向瞥上一眼”[1]而切入讨论。也就是要确立远离“后技术时代”的认识立场。“远离‘后技术时代’”的认识立场,包含两大需要讨论的方面,一是中国是否已经是处在“后技术时代”。二是应该建立将“现在”转换成“过去”的观念和认识参照系。因为,“有一个奇妙的事实:通常人们只是天真幼稚地体验着现在,而不能对其内容做出评价。他们必须首先将自己置于离现在较远的地方——也就是说,现在必须已经变成过去——现在才能提供用以判断未来的有利位置。”[1]因此,在中国当下从“后技术时代”的视点讨论艺术与技术需要明晰三个先在的逻辑基点与任务目标:一是认识如何应对“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的艺术学科建设问题;二是为何需要积极开展“艺术技术学”的研究与建构工作;三是怎样辩证而充分地认识技术控制与艺术牺牲的关系。

一、艺术学“门类”确立后的诉求

艺术学在21世纪的中国是一门显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依据现实乐观地预测,中国的艺术学学科改变隶属于文学门类而独立门户——“门类”——的理想将在2010年实现。换句话说,目前在中国,无论是在艺术学界,还是在中国学科制度建设者的认识中,艺术学升格为独立“门类”已经是共识了。因此,时下中国的艺术学研究者或艺术学学科建设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应答这种制度性的巨大变革而乘势促进艺术学学科的实在成长与发展。即,中国的艺术学建设到了由争取门类独立的工作重点转向更加全面、系统建设的重点时期。

首先,应更全面关照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当下,对艺术学的内结构研究与外结构研究、艺术学的一阶研究与艺术学的二阶研究、艺术学的控制研究与艺术学社会建制研究等等方面,都是艺术学必须专注的现实研究课题。

艺术学的内结构研究,是指研究艺术学的本体内涵系统。包括艺术之学的本体——生成、自在与价值。艺术学的外结构研究,是指研究艺术学与他者的关系内涵系统。如艺术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艺术生态等。艺术学的一阶研究,是指研究艺术家关照和研究的对象。包括:艺术创作及其体系、艺术作品及其去向等内容。艺术学的二阶研究,是指研究艺术史论评诸研究者关照和研究的对象。其核心是艺术研究。艺术学的控制研究,是指研究艺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社会与人之生活秩序与意义。包括艺术引导、艺术滥用、艺术危害、艺术保护等。艺术学社会建制研究,是指研究艺术的社会化结构与运行内涵系统。包括艺术社会、艺术组织、艺术占用社会资源及其贡献等。总之,中国当下在艺术学成为独立门类之后,急需更加全面、深入、精确地予之关照研究与建设。那种认为“艺术学消亡”的认识是极端错误的。

其次,寻求定位艺术学学科内的优势内容而优先建设发展。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门类后,宜尽可能地以“质的研究”方法,②系统梳理艺术学范畴内最具有优势的学科内容进行优先建设和发展。也就是力图在全面关照下的分步骤重点建设促发展。

最后,检测艺术学学科的缺位内容而追赶建设促发展。在中国,一直存在着:注重汉族艺术的研究而忽视各个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现象、热衷把握艺术技术而无艺术技术学研究的现象、强调艺术创作而欠缺艺术学术思想的现象、③重视艺术人才培养而没有研究集成自己艺术教育思想的现象、提倡中西艺术融合而不断丢失本土艺术的现象,重视追求艺术精品而缺失艺术大师的现象、强调继承艺术传统而缺失传统根基的现象,这些方面都是中国的艺术学学科建设急需认真对待和着力研究弥补和建设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国本土艺术的艺术学理、艺术精神、艺术思想、艺术核心价值观、艺术技术体系与类型、艺术品评观念等内容需要进行专题专深地研究。

二、艺术技术学为何被关注

艺术技术学,是指人类创造的关于艺术经验、知识、理论和操作能力的系统学问。艺术技术学理、艺术技术类型系统、艺术技术层次与截面、艺术技术应用与发明、艺术技术试验与技术贮备、艺术技术专利与承传、艺术技术控制、艺术技术规范、艺术技术后果评估、艺术技术极限、艺术技术伦理、艺术技术浪费、艺术技术产业是艺术技术学体系的核心内涵。

最简单地讲:艺术是指人通过想象得出的情趣反映物。[2]进一步理解:艺术是情理道的融汇存在物。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们对艺术的误解或误读是很深的——误认为艺术仅仅是感性的行为存在。比如:非艺术专业的人多认为从事艺术的人是不讲理性的——艺术创作活动全是感性外化的行为。可怜的是有艺术学的硕士研究生还坚持认为“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是要尽可能地排除智力。”其实,艺术离不开情——艺术创作者的情感、情趣等,艺术离不开理——艺术规律、艺术技术等,艺术离不开道——艺术思想、艺术观念等。特定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一定艺术技术的系统对象化的结果。尤其在架上艺术作品中显现得更为充分。从这里可以分析得出两个基本认识:一是艺术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生成的;二是艺术技术在艺术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失。

为什么在当下要提出重视对艺术技术学的研究呢?这是由于目前深入研究与完善构建艺术学、拓展艺术作品创作、完善学院艺术教学内容、促进传播和分享艺术文化等现实任务所决定的。

首先,艺术学学科的全面深入建设与研究不能缺失艺术技术学的内涵。艺术学科总是不能缺失艺术创作的。而艺术创作也总是会凭借一定的技术才能实现的。无论是架上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是架下艺术作品的创作,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架下艺术作品的创作,还更加依赖人类的一些新兴科学技术。时下,之所以一些艺术创作行为或艺术作品缺乏深度厚重感,除了缺失深刻的思想内涵外,技术含金量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比如,有专家在谈到2009年中国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时说:“以笔者的观察,较多评委有同感:本届全国美展平均水平有提升,但尖端质量的作品不多见,相当一批有内涵、有风格,但是技术手法略显稚嫩。”[3]因此,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门类以后的建设中,不能再放任重艺术技术却忽视艺术技术学的观念与行为盛行。

其次,推进创作丰富而经典的艺术作品需要艺术技术学的支持。从人类已有的艺术历史看,尽管有的艺术作品生成运用的艺术技术难度系数不高,但是可以结论出凡艺术作品的生成多多少少都涉及技术或技术性问题。这从作曲、绘画、书法、篆刻、雕刻、演唱、演奏、拍电影、建筑、环艺、服装、装置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活动中一目了然。因此,要有效提升这些艺术作品创作的质量、欲不断拓展创作出丰富的艺术作品,是需要花力气认真研究艺术技术学的。比如,如果对艺术技术学结构系统中的“艺术技术应用与发明”有很好地研究认知,就会在艺术技术借鉴与自我艺术技术创新、艺术技术与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等关系上,既能有的放矢地处理与推进,又能充分地认知艺术创作也是一种艺术学术活动。④

再次,完善艺术学学科教育体系需要研究艺术技术学。最近,有人在陈述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于2010年在《外交》杂志发表“评论亚洲大学状况的文章”后说,“北京尚未了解‘一流大学’的真谛”。[4](无论此观点正确与否,都足以让艺术学界认真思考中国的艺术学学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事实上,虽然中国当下的艺术学科教育体系是丰富的、规模是庞大的。然而,中国独有的艺术教育思想和艺术教学理论是贫乏的、艺术教育模式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是不丰富的、艺术教育评价观念和方法是非多元的。比如:有美术专业“大三”的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埋怨说:“学什么啊?‘熊’老师带出了‘熊’学生,都是窝囊废。”还有“大三”的学生在上完大学的一些“素描”课程后都说没有什么收获,尤其说还没有高考素描补习班给予的收获多。的确,一些“大四”学生学习中国写意花鸟画课程后,是既不能回答:“花鸟题材表现何以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种经典艺术形态”?也不能回答自己是从写意花鸟画的哪一个技术历史积淀起点开始切入学习的?换句话说:学生们对中国写意花鸟画艺术的形而上——道(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精神、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说不清楚,对形而中——理(写意花鸟画的艺术规律、核心艺术表现理法)的内容,以及形而下——器(写意花鸟画的艺术技术类型、技术水平审视)的内容多以“说不清楚”为结论。然而,如果学生们对艺术技术学,乃至对写意花鸟画技术学有明晰地概念和认知把握,那么,相信是能对徐渭、虚谷、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等写意花鸟画技术类型有主动和明晰地认知与把握的,进而学习者自己是更够选择定位出自己的写意花鸟画学习路径与内容。换言之,艺术师生如果对艺术技术学结构系统中的艺术技术学理、艺术技术类型系统、艺术技术层次与截面、艺术技术应用与发明、艺术技术专利与承传、艺术技术控制、艺术技术规范、艺术技术后果评估等有明晰地认知和专门研究,是能够更好地选择和完善艺术文化教育活动的。总之,艺术技术学是艺术学学科教育体系完善不能缺失的结构内容。

最后,艺术技术学有助于促进艺术文化传播和大众分享艺术文化。不论是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文化传播者,还是艺术接受者,如果对艺术技术学范畴的艺术技术学理、艺术技术类型系统、艺术技术控制、艺术技术规范、艺术技术后果评估、艺术技术伦理、艺术技术浪费、艺术技术产业等系统内涵有较好地认识和把握,那么在有效传播艺术文化和主动分享艺术文化上是可以取得优效的。比如,对水墨画艺术的用笔、用墨、用水等技术规范与技术控制有全面的认识,就会在设定水墨画作品的传播人群、传播方式上更主动、更有效;如果对“艺术技术后果评估”有所认识,那么,艺术接受者在读解艺术作品时,就能清楚和主动地认知判断所读作品是否受到艺术技术的伤害。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针对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画家依赖照相和电脑技术而缺失绘画特有造型创造表现的现象时讲:“绘画性是油画存在的重要价值。”[5]这表明如果不注重艺术本身内涵的创造,仅运用一些机械式的技术,是创作不出具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灵的作品的。那种仅有艺术技巧而无意味展示的作品,其具体的技术就成为了艺术的唯一,这对于希冀获得艺术文化润泽心灵的人们无疑是给了一瓢冷水。一句话,在艺术文化传播和分享艺术文化作品的过程和环节中,艺术技术学不是可忽视的。

三、辩证认识艺术技术

研究构建艺术技术学应围绕辩证认识艺术技术的正负性内涵与功能而进行。辩证地认识艺术技术的正负性内涵与功能,则应围绕认识和处理“艺术技术控制与艺术牺牲的关系”而展开。这样才能有力促成艺术技术学的建立和作用发挥。

(一)认识艺术技术控制与艺术牺牲的关系。

“艺术技术控制与艺术牺牲”这一对范畴还没有被人们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它们不仅实在地存在,而且还不断生出对艺术创造的显性和潜在作用。因此,在构建艺术技术学的过程中,在深化艺术学的研究中,应给予充分讨论。

首先,要充分认识艺术技术的正当位置与价值。

对“艺术技术”的认识,既不能把技术强调过头,也不能忽视它。

为此,一是要明确肯定艺术技术在艺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道形而上,艺成而下”(《易》)的“重道轻技”的思想观念。但是,也没有否定或排斥特定艺术技术的地位与作用。艺术技术概念、艺术技术思想、艺术技法、艺术技巧等观念或名词,在艺术文化中是一直存在的。翻看任何一本谈论艺术历史的书都可以明晰这一点。许多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的划分与界定,也是以特定艺术技术体系或艺术技术特点为依据标准。如对中国画历史,就有这样的表述:“晋唐之际,顾陆张吴,用笔不同,遂分疏密二体,又有张家样,吴家样之别。唐代山水,李思训青绿重彩,王维水墨晕章,后世为南北宗之始。五代荆关董巨,南北山水,其貌不同,皴法各异。黄筌精工,徐熙落墨,分别富贵、野逸。宋元以后,文人画大兴,以书入画,逸笔草草,士夫与画工,显著分化。明清之际,师承有别,法不相同,浙派、吴门、松江诸家,接替演变。四僧、四王,亦分门别派,各有尊显,成一画史繁荣景观。”[6]概言之,艺术技术在艺术范畴中,既有重要的结构地位,又有重要的促成功能意义。

二是要确立艺术技术有限的概念与观念。“技术有限”的观念,应该成为人们的常识。艺术技术再重要,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在艺术创造上,没有技术高者艺术水平就高的结论。比如,尽管声乐演唱的首要品评标准是要音准、节奏准。表现音乐的音准、节奏准是需要技术把持的。但是,仅有音准和节奏准是不能区分说明演唱者的声乐艺术水平的高低或好坏的。还要审视演唱者对歌曲的艺术表现水平如何、个人的艺术整体素养和关照音乐创造能力如何。总之,不能无限制地人为放大艺术技术的作用,给艺术技术一个恰当的地位与价值界定才是正确的艺术技术学理观念。

其次,认识技术控制中的放弃。

艺术技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仅仅是一个手段工具。艺术技术的精湛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创作者特定创造意图的完善实现。但是,如前所述,艺术技术不是艺术创造的全部,不能让艺术技术的控制作用盖过艺术创作的所有。比如,之所以有些工笔花鸟画作品,缺乏生生不息之感、缺乏艺术意味、缺乏艺术张力,就在于作品呈现的除了技术还是技术空洞无内涵所致。

因此,一是要学会在艺术技术中放弃一些东西。比如:放弃技术至上观念、放弃陈旧技术模式、放弃陈旧技术传统等等。

二是要认识到过强的艺术技术控制将阻碍艺术的自由生长。“学艺术(学技术)”、“艺术专业课(艺术技术课)”、“艺术基本功(艺术素养)”,等等这样的一些认识或观念,既是艺术技术中心论的反映,又是有害于艺术之自由创造成长的。在认识艺术有控制性作用力的同时,要学会适度放弃,这样,才会让艺术技术发挥它正当的功能,才会让特有的艺术技术更好地为艺术创造工作服务。

那种在评价别人作品时常持有的“基本功不行”的观念是应该抛弃的。因为,其所谓的“基本功”,指的是艺术技术范畴的特定技巧。事实上,一个人的一时之“基本功不行”,不等于他的艺术素质或艺术潜质不行。过强或过分的艺术技术控制或艺术技术评价,都不利于艺术的自由创造性生长。

三是艺术技术并不能全面控制艺术。

正如在高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不能全部控制人类社会一样,艺术技术也不能完全控制艺术。艺术本体的虚弱,是不能靠艺术技术救助或替代的。

因此,在艺术学理上,确立“艺术技术不能全面控制艺术”的观念是必要的。

一是艺术之技术决定论永远都应该被拷问。这样不仅能够避免艺术技术唯一论或技术中心论的泛滥,而且能够克服在艺术中只见技术不见艺术的观念与行为出现。艺术不能仅靠技术回应与显现。

二是技术是为需要目的而生。“技术的缘由、目的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人。”[7]所以,任何艺术技术都要为创造经典艺术而生和服务。在艺术文化中,艺术技术不是主体。

三是避免艺术技术异化症出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要求去却人的更多本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一些文明导致了人的异化却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事实上,在已有的艺术历程上,艺术异化症是存在的。成为艺术技术奴隶的人,他的艺术是不自由、不空灵的,其最多也就是个艺匠角色。因此,在促进艺术学学科纵深研究和建设的过程中,在全面研究认知艺术技术学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异化症的出现。其实,这也是主张建设艺术技术学的目的之一。

(二)充分认识艺术技术的先进性与恒常性。

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艺术技术的先进性与恒常性”这一对范畴,是既不能建设好艺术技术学,也不能充分地认识艺术文化,更不能有效地建设和促进艺术学学科的精深发展。

首先,艺术历史的延伸或增厚不总是艺术新技术作用的结果。

众所周知,凡科学技术都要不断追求最新、最前卫性的技术产生,而新技术又总是比此前的技术先进或高级。因此,科学发展轨迹永远是螺旋上升式的。艺术却不然,艺术演进是驼峰式的。因为,在艺术中,后来被肯定的艺术技术不一定比已有艺术技术高级或先进。同是绘画技术,也不能说油画的表现技术就比中国画的表现技法高级或先进。那种以某个外来艺术技术“改造”或“革命”中国画的观念,从逻辑学和认识论上看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每一个时代不一定都存在艺术的技术进步。从艺术技术与科学技术有区别可以揭示出艺术的一个基本认识论:艺术历史的延伸或增厚不总是艺术新技术作用的结果。所以,对艺术技术学的研究还有助于人们正确学习、认识和研究艺术历史。如此,最终是更有益于全面研究和建设艺术学的。

其次,艺术技术具有先进与恒常的生态特征。

既要认识到艺术技术具有创生先进一面的特性,又要认识到艺术技术具有贮备承传守恒的性质。也就是说,虽然,艺术学科也追求创生新的表现技术或技巧,用以满足新创造活动的需要。但是,艺术领域也存在大量反复运用已有技术的实情。即,在艺术领域不能总是追求艺术技术的日日更新。比如,要创作古典油画作品,就需尽可能用古典油画技法予以表现才有那个独特的艺术味道和艺术魅力,用其它方法为之则降低了艺术品位。再比如,好的歌曲不一定都是新的或最先进的技术创作出来的。艺术技术需要贮备,艺术技术进步本身包含对已有艺术技术的记忆与运用。当然,也需要避免艺术技术经验对艺术技术发明的抵抗或消解。总之,艺术技术的先进性和恒常性是需要辩证认识的。

(三)全面认识族群艺术技术的差异性。

世间的事物总是有许多矛盾的。从逻辑上讲,人类社会既然是后现代了,似乎就不应再苦恋现代化。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后现代语境中也有现代化愿景。其实,后现代一个最核心的理念是诉求多元化。因此,研究艺术学,如果要强调后现代社会特质或注重后现代文化关照,如果以“后技术时代的艺术”为视点讨论艺术技术学,那么,就必须以关照和尊重、人道和平等、意愿和实际、吐纳和圆融的观念、视点、态度、原则和方法,去充分认识和对待族群艺术及其族群艺术技术的差异性现实。

首先,族群艺术及其技术自有特点。

中国著名写意花鸟画家潘天寿(1897-1971)认为:“艺术为思想意识之产物。”[8](又说:“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8]故而他认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9](这事实上是在申明艺术具有突出的主体个性差异)。

因此,认识族群艺术及其艺术技术,一是要敢于承认族群艺术及其艺术的彼此差异。艺术是自显自性的文化。承认族群艺术的差异性,既是艺术民主意识与宽容精神的体现,也是艺术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保障。⑤

二是对自我的族群艺术及其艺术技术要自信。一艺术存在自有一艺术之优长。看不起自己的艺术和看不起别人的艺术都是不正确的艺术认识论。主张“学习艺术,首先得站稳立场”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9]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语境里,理智地增强族群艺术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要善于欣赏和批评他者的艺术。辩证认识艺术技术,强调的是不失偏颇。既要看到人家艺术的优长,又要能识别出别人艺术文化的不足,这样才能从容和吐纳自如地面对和应答他者。

四是要主动和善于选择性学习他者的艺术文化。即便是他者艺术的优长,也不一定全适合自己而全盘学习。面对他者的优长也需要选择性学习吸收。更不用说,那些不足之处是必须要放弃的。否则,就会出现他者控制与自我无谓牺牲的局面。

当下,中国学院派艺术教育的困境之一,就存在着“他者控制与自我无谓牺牲”的尴尬实情。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前主任张立辰在1997年就讲:“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现状目前是不容乐观的。因为近几十年来(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中央美院国画教学思想一直‘以素描改造中国画’为主,传统观念不够也不稳定,这种现象对中央美院国画教学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障碍。”[9]

五是要善于传播交流自我族群的艺术而促进彼此艺术文化的互惠成长。族群艺术的差异,决定了各族群艺术是需要彼此传播、交流和对话的。因此,族群艺术之间应该加大传播交流的力度。

其次,需善待族群艺术的技术差异。

一个族群在同一个文化语境与同一个时代里,都会培育诞生不同的艺术技术和艺术形态,那么不同族群在不同文化语境和不同时代里,自然会创生出多样化的艺术技术。因此,善待族群艺术的技术差异是最基本的艺术认识论。

一是应培植理解异质艺术文化的意识与能力。能够理解与自己族群不同的艺术文化,是尊重、保护、欣赏、学习他者的前提条件。人类的艺术文化生态之所以丰富,就在于各族群艺术具有和而不同的个性与风格。

二是应宽容地对待族群艺术。不同族群艺术之间是差异关系,不是差距关系。只有具有宽容的艺术认识态度,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艺术。

总之,具有“善待族群艺术的技术差异”认识和观念的人,是具有艺术素养和艺术教养的表征。艺术知识与艺术素养是有差别的。当下中国,有艺术知识而缺乏艺术素养的人不在少数。人的艺术素养内涵包括:明白和理解艺术的核心价值内涵与体系、认识和了解艺术与其他事物之关系、具有参与和分享艺术文化的意识与能力、知道和理解艺术的社会责任等等。一个人是否体现了意义化生存,就在于看他是否是“有教养地存在”。“‘有教养地存在’就是指:一个人或物的本性,同其在社会中的社会角色、作用及地位尽可能和谐,行为或事物轻松地相互适应,具有优雅情调,人或物的本来存在同被赋予的意义彼此适应,并且同环境的状况相和谐。”[7]

再次,摒弃艺术技术盲目接轨论。

科学技术之间是可以尽可能地接轨,但艺术技术之间,还是需慎重或保持差异、具有各自的生态属性的好。因此,全面认识族群艺术技术的差异性,是需要摒弃艺术技术盲目接轨的观念与行为,否则就会消解艺术文化生态,这是其一;其二,应正确认识和处理艺术技术借鉴。摒弃艺术技术盲目接轨论,并不是主张艺术技术的借鉴都不可以进行。恰恰相反,正因为不能盲目地主张艺术技术接轨,故而才主张要进行一定的、恰当的艺术技术借鉴。以吐纳的方式借鉴他者的艺术技术是有益于自己艺术成长的。其三,要处理好艺术技术借鉴与艺术技术接轨的关系。是否接轨、是否借鉴,全以审视所接或所借是否能有效促进自我艺术的创造成长。

总之,全面认识族群艺术技术的差异性,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建设艺术技术学。而研究建设艺术技术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艺术学科发展、是为了推进艺术文明。所以摒弃艺术技术盲目接轨论,既是“后技术时代的艺术”应该有的性格,又是辩证认识艺术技术的认识论要求和反映。

(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从后技术时代的特征上可以进一步理解何谓后技术时代。“后技术时代的标志性特征是高新科技的简易化应用、高科技成果的低智能掌握、高端技术工艺的低技能操作。”参见林焱《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② 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置身具体实在情境中赋予现象(或研究对象)意思(或意义)的探求诠释行为。

③ 比如常有从事绘画的人总是把“还是多画点画,不要老做研究”的话挂在嘴上。其以为画画或绘画创作就不需要研究了。这是奇怪的逻辑。事实上,如何画和如何进行绘画创作也是一种研究。

④ 当下的中国艺术界是急需非常明确地认知和确立“艺术作品创作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观念。

⑤ 艺术生态文明是指艺术自身系统秩序与环境互为作用关系状况的高级艺术智慧成果。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徐泽、何桂全、张敦福(译).论文明[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2]戴吾三、刘兵(编).艺术与科学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冯远.前进中的新时代展览[J].美术家通讯,2009,(6):11.

[4]亚历克斯•罗.北京尚未了解“一流大学”的真谛[N].环球时报,2010-5-14(6).

[5]靳尚谊.创作上的问题值得关注[J].美术家通讯,2009,(6):9.

[6]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7][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8]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9]张立辰,胡萍、唐书安(编).张立辰中国画理法讲习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It Is Time to Construct "Artistic Technique Study"

LIANG Jiu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When people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que and ar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echnique exerts some power controlling art; therefore, discussing "artistic technique study" in the quality approach is of ontolog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artistics. Artistic technique study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study on artistic experience, knowledge, theory and operational ability. At present, we should first consider how to construct and develop artistics after its upgrading into an independent "category". Then, it is time for "artistic technique study" to be carefully noted and researched. Finally, we should dialectically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ical control and artistic sacrifice.

Key Words:artistic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rtistic technique study; artistic technique control; artistic sacrifice

推荐访问:其时 正当 艺术 建设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