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社会团体

区域一体化下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3-12 08:40:38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三个支撑带”战略的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主要趋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成渝经济2011-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产出指标,为依据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其投入产出效率。表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及办公软件制造业在观察期内实现了DEA有效;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的效率表现较为有效;医药制造业处于行业的最低水平,存在产出滞后、投入冗余现象。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三个支撑带”;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DEA

中图分类号:F276.44;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①随着经济改革深入,为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在原有“四大板块”基础上又提出“三个支撑带”战略。我国区域经济正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三个支撑带”的提出,有利于充分发挥非均衡发展优势,形成重点协调式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将出现一批新的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如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三大战略更注重区域之间的合作和不同板块之间的互动,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重点协调发展阶段。[1]“四大板块”战略,是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区域开发战略,在“政策高地”等区域利益的阻隔下,区域之间差距未得到有效遏制。[2]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区域空间结构会发生三次转型。第一是以农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单个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向城市群为主导的转型;第三次是城市群向同城化发展。我国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转型,但由于区域差异较大,“四大板块”分别处于不同的转型阶段,三大战略倡导区域间共建共享,有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及利益冲突,促使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转型升级。[3]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将由单一区域(区、市、省)的发展扩展到了空间毗邻、资源禀赋及发展水平相近、社会结构相仿、经济联系密切的多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4]

依据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应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离不开中西部等地区新一批国家级增长级的建立,形成多中心网络开发的新格局;[5]新常态背景下,西部地区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6]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文件,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 2020 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②以期建成我国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川渝两地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和“前进基地”,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联动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战略支点。[7]建成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三个城市群为核心的新的增长极, 有助于长江经济带建成继沿海之后又一条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带。[5]成渝经济区的提出符合国家区域战略规划,充分发挥成渝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8]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产业和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9]创新驱动是其赖以发展的根本和关键,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直接取决于其创新能力。持续创新离不开有效的研发(R&D)投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R&D投入是现代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10]截至2014年2月,国家高新区扩容至114个,分布在全国30个省(区、市),它们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集成化支撑平台,也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高新技术产业是培育新兴企业的“摇篮”,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高地。③2015年1-8月成渝经济区共出口便携式电脑1463万台,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0.6%。④成渝经济区便携式电脑出口快速增长主要缘于东部沿海地区“腾笼换鸟”和西部开发区“筑巢引凤”的战略,川渝综合保税区成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落地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球每两台电脑所用CPU中就有一台“成都造”,未来全球2/3的iPad来自成都,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出自重庆,这个区域已然崛起。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1]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12]进而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要想充分发挥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就必须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和带动作用发展。R&D活动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研发投入产出的效率越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就越明显。本文根据成渝经济区2011-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的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为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建议。

一、文献简述

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以Romer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要素内生化,提倡知识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R&D投入决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13]Romer(1986)[14]认为新知识是厂商R&D投资的结果,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和外部性, 各国R&D成本不同导致知识增长速度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各国经济增长存在差异。企业R&D 投资, 一方面可直接提高现有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学习外来技术的能力Cohen and Levinthal(1989)。[15]企业通过R&D投资可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Romer (1987b , 1990)、Grossman and Helpman(1991)、Aghion and Howit(1992)[16-17]提出了“R&D 模型”,强调知识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有效的创新,而R&D投入,尤其是人员投入直接影响着企业创新绩效(Thomhill,2006)。[18]高新技术产业以新技术为先导,对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Darrene Hackler(2001)[19]以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明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带动作用。国内也不乏研究R&D活动的学者,吕乃基(2000)[20]提出技术研发能够提高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姚洋等(2001)[21]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结果发现 R&D 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覃成林(2002) [22]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三大区域 R&D 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结果发现中部地区R&D投入产出效率高于东西部地区。程宏伟等(2006)[23]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 R&D 支出与业绩呈正相关。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来看, R&D 投入是受利益(经济、国家)的诱导一种投资,区域人力资本深化程度和知识技术更新速度与强度都可通过R&D投入得多少反映出来。 高新技术产业的R&D 活动具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溢出效应, R&D活动可以通过区域间贸易往来、技术转移、人员流动和信息文化交流等途径增加本区域的知识存量,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吕忠伟等,2008)。[24]刘伟等(2010)[25]通过C-D函数研究R&D投入对企业销售收入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产品的销售收入存在正向影响。(赵喜仓,2014)[26]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发现,R&D投入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存在正效应,专利产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实力和R&D 投入的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更多依赖于廉价的非技术要素投入(如土地、劳动力)。在转型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能够通过自身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有效的R&D投入。国内为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企业的R&D投入会影响企业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平的高低、技术更新的速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关系着的企业的经济绩效,进而影响着经济发展。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如果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没有正向影响,那么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也就失去了意义。国外对R&D投入效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企业的影响层面上,从区域视角研究的文献较少,我国虽然有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但大多集中在东西部区域差异的对比研究以及指标的选择上,很少有针对跨行政区域高新技术行业R&D投入效率的研究上。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未来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趋势,“三个支撑带”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重点协调发展阶段[1]。

二、实证设计

(一)计量方法

效率表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成本与收益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关效率评估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比率分析法、回归分析方法、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是一个典型的投入产出过程,研发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数据包络分析法特别适用于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的研发系统,对其效率进行评价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评价问题,数据包络分析法特别适用于评价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的研发系统。[27]凡是落在生产前沿面上的 DMU(决策单元),其投入产出组合最有效率,计量结果表现为效率值等于 1;没有落在前沿面上的 DMU 则被认定为其投入产出组合无效率,操作结国表现为介于 0 和 1 之间的一个数值。由于 DEA 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价具有多个输入与输出的复杂系统,对多投入与产出变量的综合系统的评价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选择DEA方法中C2R模型对成渝经济区 R&D综合效率、纯技术性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测度,运用DEAP2.1软件做具体的实证分析。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运用DEA方法关键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输入、输出指标体系,它关系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在大量阅读文献基础上,结合成渝经济区实际,本文指标选取情况如下:

1.投入指标

(1)人员投入

R&D 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于比较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 R&D 全时人员(全年从事 R&D 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 90%及以上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

(2)经费投入

国内学者在研究研发创新成果时,一般选取 R&D 经费内部支出作为投入指标,本文依此惯例,同时为了既反映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规模,同时反映研发投入强度,选取了 R&D 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R&D 经费投入强度(R&D 经费内部支出/营业收入)作为资金投入指标。

(3)企业数

某一高新技术产业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家数能够很好地体现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因此本文选择企业数作为一投入指标。

2.产出指标

研发创新考核的重点是科技成果水平及其转为现实生产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研发创新过程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的现象,需要在一个宽广的范围内来考虑创新产出指标。新产品是研发的直接成果,企业通过生产新产品进入并占有市场,反映最终的经济利益情况;此外,出口交货值可以反映高技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体现研发的价值;拥有专利发明数是高新产业未来获取收益的潜在保障。基于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出结果的特点分析,本文设计的 DEA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结构和内容如表1所示。

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可知,我国共有5类高新技术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2011 年 5月5日,国务院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文件,使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一个至关重要的经济区被提上日程。基于数据可得性和实际情况考虑,本选取成渝经济区2011-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出指标进行R&D效率分析,数据来源于2012-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相关性分析

为验证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本文对上述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Eviews6.0进行分析,从表2知,R&D投入产出各指标相关性在0.91-0.99之间,且大部分相关性在0.97以上,表明上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合理。

(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平均效率都为1,且观察期内都实现了DEA有效,松弛变量为0,表明成渝经济区这两大行业的R&D投入和产出处在这五个决策单元构成的生产前沿面上,意味着在R&D投入上获得的产出已经实现了投入产出的最优配比。

(2)航空航天和医疗机械处于平均综合效率0.90-0.99 的水平之间,2012及2013年都实现了DEA有效,且松弛变量为0,2011年航空航天业投入降至原投入的0.703倍,可保持原产出不变,医疗仪器设备业将投入降至原投入的0.961倍,可保证原产出不变。

(3)医药制造业平均效率相对较低,处在小于0.9 的水平,只有2012年实现DEA有效。医药制造业2011及2013年的松弛变量都不为0,存在产出不足和投入过多的情况。近年来,成渝经济区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应意识到投入产出比例不合理,应做适当调整。

(三)纯技术效率分析

通过对五大高新技术行业的纯技术效率的测算,得到表4

五大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988,从行业的平均效率进行分析,总体技术效率较高,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余产业都实现DEA有效。技术效率较高说明企业较为有效的利用了 R&D 投入,投入要素组合较为合理,取得了较高的产出效果。医药制造业的资源配置上未达到最优,故应通过改善投入要素组合、加强管理等手段提高技术效率。

(四)规模有效性分析

通过对五大高新技术行业的规模效率的测算,得到表5

五大行业的平均规模效率为0.967,处于较高水平,从表5可知,除电子及通讯设备和计算机办公软件制造业外,其余三大产业的规模效率均未达到DEA有效。医药制造业2011和2013年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未来的发展余地还很大,航空和医疗仪器两大行业2011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三大产业的公司在加强研发管理的同时,若加大 R&D 投入会带来更大比例的产出。

(五)差额变量分析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进行测度,其最终目的在于探究无效率的根源,寻找改善 DMU 无效率的途径。差额变量分析主要是测度无效率的 DMU 投入产出资源的使用状况,提供其在投入产出项的改善方向与幅度。投入指标的差额变量表示在既定生产水平下投入指标相对于其有效前沿面的冗余量,代表资源过度投入,应该减少其投入量;产出指标的差额变量代表某一产出指标相对其在有效前沿面上投影的不足,代表产能不足,应该增加产出量。根据计算结果整理出成渝经济区2011-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R&D 效率的差额变量,如表6

从表6可知,2012年五大行业投入产出均不存冗余,生产效率最高。2011年和2013年,除医药制造业外其余四大产业均不存在冗余,成渝经济区医药制造业R&D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改进空间很大。2013年,若保持现有产出水平,投入水平应做减少:R&D经费应减少51498万元,R&D活动人员折和全时当量减少776(人.年),R&D 经费内部支出减少51498万元、新产品开发经费减少254万元;若要维持投入水平不变,则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交货值应分别增加564650.417和7895435.35万元,才能实现DEA有效。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借助 DEA 模型,分析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的 R&D 投入产出效率,得出以下结论:

(1)成渝经济区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的2011-2013年的平均综合效率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软件制造业(1.00)>医疗仪器及设备制造业(0.987)>航空航天制造业(0.901)>医药制造业>0.895。电子通讯设备和计算机及其办公设备的效率值最高,2011-2013年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实现了DEA有效,成渝经济区这两大产业在资源配置以及投入规模上都处于最优。

(2)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的效率表现较为有效。2011-2013年两者都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但未实现规模有效和综合有效。表明应着重从改善投入要素组合、加强管理手段的方式提升该行业 R&D 效率水平。二者均呈现为技术有效而规模非有效,且规模收益均处于递增状态,表明二者处于规模和投入、产出不相匹配阶段,加大 R&D 投入会带来更大比例的产出。

(3)处于最低水平的是医药制造业,2013年其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上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存在产出滞后、投入冗余现象,有两年出现冗余。因此在提高综合效率的过程中,既要加强研发管理、资源利用效率又要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两方面双管齐下。

“三个支撑带”战略背景下,成渝经济区的高新技术产肩负着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使命,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要充分发挥两地优势,整合资源,打破行政壁垒。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成渝经济区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软件制造业的研发效率最高,这两大产业也是该区域的优势产业,应充分发挥这两大优势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着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重要的经济区域,要敢于抓住机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成渝经济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及渝新欧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成渝经济区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利好政策,积极“走出去”。政府应积极促成两地合作,打破行政壁垒,破除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避免恶性竞争。

其次,在增加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医药制造业R&D活动的管理,提高其R&D效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政府应当积极大力培育和引进医药制造业方面的人才,同时在鼓励技术自主创新的同时的,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医药制造业的R&D效率更高。

最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自主技术创新活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直接面向市场,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三个支撑带”战略背景下,成渝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能够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R&D活动的开展和知识技术的更新,促进R&D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注 释:

①http:///zhuanti/yidaiyilu/ztlm141/2015-01-06/38932.html.

②资料开源于《成渝经济区规划》。

③数据来源:加快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及园区服务,

http://.cn/hongguan/201503/rnqgc25113922.shtml.

④数据来源:http:///smjx/728.html.

参考文献:

[1]廖元和.“三大战略”的特点与中国区域经济新阶段[J].区域经济评论,2015(2).

[2]和云.“三个支撑带”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

2015(4).

[3]程必定.区域战略升级推进空间结构转型[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4]李松庆.“三个支撑带”下的我国区域发展新趋势[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5]魏后凯.建设长江经济带及重庆应对策略[J].改革,2014(6).

[6]喻新安.坚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7]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

制改革,2015(4).

[8]Luxembourg. Innovative hot spots in Europe: policies to promote trans- border

clusters of creative activity [J].Trend Chart Policy Workshop, Background Paper on

Methods for Cluster Analysis, 2003(5).

[9]林中元.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12(3).

[10]武增海,李忠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与开发活动效率评价研究——基于

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DEA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6).

[11]陈自芳.以产业升级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兼对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的

比较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2]于春晖.趋向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3]赵喜仓,任洋.R&D 投入、专利产出效率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江苏省13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PVAR分析[J].软科学,2014(10).

[14]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6(94).

[15]Cohen W.M.and Levinthal D.A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 ,1989(99).

[16]Grossman G.and 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91a(106) .

[17]Aghion P.and Howii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

Econometrica,1992(60).

[18]Stewart Thomhill.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ee in high-and low-technology regimes[J].Jou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1,2006.

[19]Darrene Hackler. High-Tech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id-west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J]200l(04):16

[20]吕乃基.高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的桥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21]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

[22]覃成林.R&D 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路径依赖一基于我国东、中、西

部地区面板数据[J].科研管理,2002(2).

[23]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3).

[24]吕忠伟,李峻浩.R&D 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统计研究,

2008(3).

[25]刘伟,李丹.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R&D 投入与产出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0(3).

[26]赵喜仓,徐俊涛,张瑾.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技管理研

究,2014(12).

[27]杨惠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R&D 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1.

推荐访问:高新技术产业 效率 区域 研究 一体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