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总结报告

重庆龙溪河流域近50年气温变化分析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5 08:39:26   浏览次数:

zoޛ)j馞t]M6t{OƧueO5=6^]_餃	ky报告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不争的事实[1],但这种全球增暖是不均匀的[2~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作为青藏高原大地形与我国东部平原的过渡区,受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以及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等多重气候系统的影响,天气气候异常复杂,气候变异较大。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重庆地区气温变化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并不同步,年平均气温整体呈降温趋势[6~10],这表明重庆地区的气温响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本文利用当前长时间序列的气温资料,细致地再分析重庆龙溪河流域气温变化,以加深对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区域气候响应特征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该地区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与适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龙溪河发源于重庆市梁平县境内的东山森林公园,流经梁平、垫江,在长寿区注入长江,全长221 km。它是全国第一条梯级开发的河流。龙溪河在长寿区境内有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大型水库“长寿湖”,是西南地区较大的人工湖,有“人间仙境”之称。龙溪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土地肥沃,旱涝保收,是重庆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水果产地,有“重庆粮仓”、“重庆菜园”、“重庆果园”等美誉,盛产家畜、家禽、淡水鱼等肉类产品。龙溪河流域风景秀丽,是重庆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

3 资料和方法

本文选取重庆市龙溪河流域3个气象站点自1960年到2013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借助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计距平等分析方法,研究重庆市龙溪河流域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和突变变化(图1)。

本文对重庆市龙溪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的季节、年和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季节划分方法为: 春季(3~5月) 、夏季(6~8月) 、秋季(9~11月) 和冬季(12月~翌年2月)。借助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计距平对资料数据进行变化趋势分析[11]。

4 结果分析

4.1 气温年际变化

1961~2013年重庆市溪河流域历年年均气温为17.14℃,年均温在16.36~18.4℃之间变化,最低年均温出现在1981年为16.36℃,比历年年均气温低0.78℃。最高年均温出现在2006年,为18.34℃,比历年年均气温高出1.2℃。年平均气温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2℃/10年(并通过了0.1的置信度检验),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暖速率0.22℃/10年。按照Vt>0(Vt为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之差)为偏暖,反之为偏冷[10]。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1961~2013年重庆龙溪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1960~1970年以及1973~1996年,年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历年平均值,处于冷期;1971~1972年以及1996~2013年处于暖期,5年滑动平均值高于历年气温平均值(图2)。

4.2 年均温突变检测

用Mann-Kendall法对重庆市1961~2013年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由图4可以看出,UF曲线以1993年为界,1993年之前呈波动下降,之后呈上升趋势,其中1984~1995年,这几年上下浮动趋势超过了显著性水平0.05的置信水平。UF曲线在置信区间内与UB曲线在1997~1998年间有一个交点,表明在1997~1998年间,重庆市溪河流域年均气温可能发生突变。累计距平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3年重庆市溪河流域年平均气温累计距平曲线大致呈V形,1960~1995年呈下降趋势,1996~2013年呈上升趋势,可能在1997年气温发生突变见图3。

4.3 年均溫空间分布

采用IDW对重庆市龙溪河流域3个气象站点年均气温以及年均气候倾向率进行内插,得到重庆市龙溪河流域气温分布图以及气温变化空间分布图,并进行分析。

近50年来龙溪河流域年均温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年均温最高气温出现在西南部的长寿,最低温出现在东北部的梁平(图4)。

近50年来重庆市龙溪河流域年均温的变化,气温倾向率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增的趋势,其中,中部地区的垫江气温升温幅度最大,气温倾向率达0.14℃/10a。而东北的梁平和西南的长寿气温升温幅度较小,仅为0.11℃/10年。年平均增温幅度为0.2℃/10年(图5)。

5 结论

重庆市龙溪河流域近50年年均气温呈现递增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12℃/10年,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暖速率0.22℃/10年,且在1997年气温发生突变,由冷变暖。近50年来,龙溪河流域年均温分布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年均温最高气温出现在西南部的长寿,最低温出现在东北部的梁平,气温倾向率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增的趋势。

参考文献:

[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R]. Geneva: IPCC, 2007.

[2]Hansen J, S Lebedeff. Global trends ofmeasured surface airtemperature [J]. Journal ofGeophysical Research, 1987,92(11): 13345~13372.

[3]Hu Zengzhen, Yang Song, Wu Renguang. Long-term climate variations in China and global warming signal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3, 108(19):4614~4626.

[4]王绍武,叶瑾琳.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J].大气科学, 1995, 19(5): 545~553.

[5]王绍武.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候与研究进展,2002, 7(2): 137~147.

[6]Chen Longxun, ShaoYongning, DongMin, et al. Preliminaryanalysis of climatic variation during the last39 years in China [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1, 8 (3):279~288.

[7]宋连春.近40年我国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 1994, 5(1): 119~124.

[8]陈隆勋,朱文琴.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 1998, 56(3): 257~271.

[9]任國玉,郭 军,徐铭志,等.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学报, 2005, 63(6): 942~956.

[10]任国玉,徐铭志,初子莹,等.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10(4): 717~727.

[11]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

推荐访问:重庆 河流 气温 变化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