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团范文

西峡现象对运用增长极理论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4 08:41:52   浏览次数:

[摘要] 西峡作为我国内陆地区的深山县,既无工业基础,又无区位优势,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由一个落后的山区县发展成为豫西南地区经济增长极。通过对西峡经济现象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我们的主要启示是:在运用增长级理论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正确选择推进型产业,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并且县域经济完全可以通过资源禀赋企业这个纽带实现“极化——扩散效应”的统一,在龙头产业带动下,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谐。

[关键词] 西峡 经济现象 县域经济 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西峡县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明星县。2007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西峡时曾寄语南阳“研究西峡现象”。但对于西峡经济的研究文章历来很少,且运用增长极理论对西峡经济现象的研究至今无人涉猎。本文以增长极理论透视西峡经济现象,以期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一、西峡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西峡县是一个人口四十多万、面积3453平方公里的深山县,1949年西峡县工农业总产值180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5万元,占4.7%。经过六十多年的奋斗,西峡县已由伏牛山区腹地一个贫困县逐步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1亿元,跃居南阳市第一,比上年增长23%,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增速高14个、9个、9.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居全市第一。工业培育出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次夺得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七次夺得南阳市“兴水杯”,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果、药、菌”三大特色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60%。城镇化率由“九五”末的31%提高到42%。

二、西峡县域经济推进型产业的基本特征

1.工业始终是推进经济增长的主流力量

西峡县之所以能从一个山区小县发展成为国家级明星县,这与西峡人始终坚定不移的发展工业经济是分不开的。

1958年的“大跃进”是西峡大办工业的第一次高峰。西峡县依靠行政力量动员全社会经济资源,一哄而起,新办国营、集体、社队企业200多个。进入上世纪60~70年代,西峡人从这种盲动中逐渐醒悟,对国有、集体、乡镇企业采取一系列整顿、调整和巩固发展措施,发展生产建设的主观愿望始终十分强烈。资料显示,“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3933万元,比1965年增长42%,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166.9%。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70年增长50%,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70年增长127%。”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西峡县抢抓机遇,审时度势,放开搞活,至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7797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比58.3%。经过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化发展和实施“国退民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西峡县经济技术资源逐步向大个企业集聚,到2005年全县大型工业企业主要有宛药集团、西保集团、龙成集团、通宇公司、西泵特种铸造公司等,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4.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86亿元,占比达到75.1%。

从西峡县历年经济发展轨迹不难看出,解放后,其工业经济总量逐年递增,已经逐步由辅助地位上升为主导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对当地经济的直接贡献度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

2.资源禀赋企业占主导地位

上世纪80代以来西峡县依托资源优势,重视培育特色工业,依托伏牛山区天然药材宝库,培育中药制药业;依托西峡石墨、镁橄榄石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冶金辅料产业,并派生出钢铁产业;依托西峡机械加工业起步较早的人才、技术及市场优势,培育汽车配件制造业;依托西峡猕猴桃、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质优量大的优势,培育农产品加工业。其中,中药制药产业已成为引领国内中药行业发展潮流的龙头之一,冶金保护材料产业全国市场占有率约为95%,汽车配件铸造业的汽车水泵、进排气管等汽车配件,全国市场占有率约为30%和50%。农副产品加工业已形成猕猴桃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2005年,“四大产业”年产值、利润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90%、95%,全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

3.非公有制经济引领工业发展

2000年以来,西峡认识到县域经济的主体在民营经济,积极将发展重点转向民营经济,一是出台优惠政策,扶持民企扩张。引导大型骨干民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新上项目等形式,实行低成本规模扩张,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如宛药集团通过注资、担保贷款等形式收购、拯救濒临倒闭企业,先后带出西泵、西铸等企业;龙成集团带出汉冶钢铁公司、特种材料公司等企业;西保集团带出了冶金辅料公司、包芯线公司等企业;通宇公司带出通宇新区、豫西协和医院等。二是招商引资,形成资本极化效应。共达成合作项目300余个,引进“三资”企业5家。三是实施公退民進,形成资本流动效应。43家国有企业、32家乡镇集体企业国有股、集体股全部退出,实现国有工业民营化,盘活大批死滞资产,使资本在流动中转化增值。2004年,全县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7.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4.6%,占全县GDP的44%。

4.农工联动,城乡协调发展

西峡县面向工业抓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重点发展面向果品加工企业的林果业,面向中药制药企业的中药材种植业,面向菌类加工企业的食用菌种植业。林果基地达到20万亩,中药材基地达到28万亩,以草腐菌为主的食用菌年产量1.7万吨。2005年,“果药菌”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猕猴桃为主导的林果产业,总产量突破3万吨,居全国第二,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华猕猴桃之乡”,全国唯一的“科技兴林示范县”;以山茱萸、天麻为主导的中药材产业,山茱萸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连翘产量居全国首位;天麻人工栽培500万穴,是全国最大的天麻基地。

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撑工业,在西峡产生了显著的联动效果。“药果菌”三大产业特色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5.旅游经济是西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西峡位于伏牛山腹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西峡县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依靠龙头带动,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一是“实行三权分离——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属政府,经营权属于旅游企业,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实行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二是互惠互利,股份运作,利益共享。县政府规定,景区集体林地、山坡、滩头使用权,既可出租、出售,也可参股经营。三是树立“大旅游”观念,政府引导、部门合作开展配套服务。由县交通部门投资修通景区旅游公路;电业和通讯部门分别配齐电力和通讯设施,为旅游开发“搭台修路”。近年来,西峡民营企业先后投资建成了老界岭、龙潭沟景区和中华白垩纪恐龙园、五道幢景区、“中原第一漂”鹳河漂流景区等。目前,已建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成功申报了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景点的开发,带动民间资金投入宾馆、购物、旅游纪念品开发业等服务业的跟进。目前全县年旅游综合收入达3亿元以上,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西峡旅游“起步晚、发展快、后劲大”的特点和市场化的开发模式,被河南旅游界称之为“西峡经验”。

三、西峡现象对运用增长极理论发展县域经济的启示

1.推进型产业的选择必须以当地资源禀赋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起,西峡县逐步打破小而全工业体系下的经济均衡发展理念,根据本县工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逐步确立发展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把工业发展重点逐步引导到以山区中药材为原料的中医药开发生产,以山区矿产资源为原来的炼钢保护材料生产,以菌果为原料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有较好工业技术基础的汽车配件生产领域,在财税、土地、融资、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面为企业提供优惠条件,通过四大行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四大行业与当地资源禀赋联系紧密,基础牢固,根深叶茂,不仅自身实力长足发展,而且较好地发挥了龙头作用。经验说明增长极的形成不能脱离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只有充分挖掘、利用好当地资源禀赋才能有助于在相应生产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形成推进型产业,助推一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县域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推进型产业实现“极化——扩散效应”的有机统一

西峡在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出四大骨干产业后,坚持发展不停步,不断探索,进一步创造条件,引导推进型产业发挥扩散作用。在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骨干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一生十的资本裂变效应的基础上,大力支持资源型加工企业以资源开发为纽带,将经济带动作用向相关产业、向周边乡镇、向农村扩散,以工业带动农业、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带动机械、矿产开发、带动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经验说明,在增长极理论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龙头企业以资源、资金、技术为纽带,将经济辐射作用向相关产业和基础产业延伸,实现“极化——扩散效应”的有机统一,在推进型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带来相关产业和山区农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3.政府政策诱导是县域经济增长极形成的重要条件

西峡县经历过“大跃进”的盲目发展,“文革”尤其改革开放初期的积极探索和最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从其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西峡县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渊自西峡有一个善于领会国家政策精髓,用足用活政策,正确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的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他们大胆推行承包责任制、进行股份制改造,为西峡保留下来计划经济时期奠定起来的经济基础;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他们不断完善政策,坚持服务至上,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小气候。事实说明,地方政府通过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加强科学引导,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同时通过发挥行政协调作用,能够促进推进型产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发挥乘数效应。

4.继往开来,创新发展,是区域经济腾飞的内生动力

西峡县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采取自办科研机构、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培育自主品牌,全力推動产业升级。“十五”期间,累计投入科研资金5.7亿元,每年开发新产品40多种,推广应用新技术20多项,已培育高新技术产品26个。农业方面,依托中国林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的技术优势,建立食用菌科研中心、山茱萸研究所等8家科研机构,制定食用菌、猕猴桃等5项标准化生产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目前已有21种菌果被欧盟国际生态中心确认为天然有机食品,猕猴桃和香菇获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万果山牌猕猴桃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伏牛山牌山茱萸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2005年西峡县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西峡政府网,2006-03-13

[2]西峡县志:综合经济[Z].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南阳日报记者.以开放推动跨越发展[N].南阳日报,2006-03-09

[4]西峡县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民营工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西峡政府网,2006-4-13

[5]西峡县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增强民营工业发展活力[N].西峡政府网,2006-4-13

[6]西峡县狠抓特色农业促农增收[N].西峡政府网,2006-03-01

推荐访问:西峡 县域经济 启示 现象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