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应用公文

试论新课标下高校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39:34   浏览次数:

【摘 要】高中历史新课标对高校历史师范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历史师范生在教学技能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不能适应新课标对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提升大学通史课程的“贯通”性,转变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符合历史学科性质的教学竞赛,改进教育实习模式,让高校历史师范生将高中新课标的教学新思维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使其教学技能获得内在性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师范生;新课标;教学技能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首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史’课程参与式教学实践研究”(编号:2013JSUJGA16)和吉首大学师范教育综合改革课程建设委托项目“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研究”(编号:2014JSUKC0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5-0031-03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在21世纪初期纷纷推行了以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培养目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更新评价方式和反映社会与科技最新发展为突出特点的教育改革。为了顺应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浪潮,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历史教育方面,基础课程改革的成果则体现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上。高校历史师范生都将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新课标要求,在培养过程当中有的放矢地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才能从更深层次达到提升其教学技能的效果。

一、新课标对高校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出新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标改变了历史教学观念,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转向以培养人的整体素质为中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历史使命感的塑造,以历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评价体系相应地也从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过渡到多渠道评价方式。总体而言,高中历史新课标在以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动,这对高校历史师范生来说意味着新的挑战。

1. 掌握高中历史新课标,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

历史师范专业学生在登上讲台之前,不但需要熟悉高中历史教材,也要掌握高中历史新课标,理解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动向和思路。只有这样,历史师范专业学生才能在未来毕业成为教师后迅速进入角色,适应现行的高中历史教育状况。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是历史师范专业学生实现角色转换,成为合格高中历史教师的必要条件。把握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内涵,洞悉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实质和精髓,是历史师范专业学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

2. 转变教材观念,打破以教科书为神圣经典的思想桎梏

在此次教学改革之前,教科书被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偏离教科书的教学内容会被认为“超纲”,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自教学改革之后,这样的局面被打破,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教科书编写“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往“一纲一本”的编写体制转变为“一标多本”的编写方式。2004年以来,国内先后出版发行了四个版本的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即人教版、人民社版、大象版、岳麓版,大大丰富了教材资源。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转变教材观念,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打破以教科书为神圣经典的思想桎梏,充分利用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

3. 更新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以往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能力、进行政治教育。高中历史新课标将教学目标调整为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较大改动,改变了原来“难、繁、偏、旧”的弊端,使得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更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也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的传授不再是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的传递,而是由生活中的历史问题或者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出每堂新课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转换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

高中历史新课标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事实上,高中生课业繁重,历史课又常常被认为是对历史知识枯燥乏味的记诵,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常常不积极参与,历史课堂常常出现问而不答、讨而不言的状况。这就要求历史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還学生一个图文并茂、声像集合的历史趣味课堂,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

二、高校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现状分析

教学技能是高校历史师范生入职的基本条件。但是,就笔者目前所在的高校来看,大多数历史师范生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外语学习、考研方面,在教学技能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不能适应新课标对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实习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暴露出一些教学技能缺失的问题。

1. 新课导入较为随意,在内容上不能承上启下

高中历史新课标在内容上的最大变化是将以往按照时间发展序列来编排史实的形式改为模块加专题的内容结构,弱化了时间轴,并且把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分开来呈现,这势必要求高校师范生在导入新课时阐明本课与前面一课内容的联系,凸显本课在该单元中的位置。但是,目前大部分师范生在导入新课时往往处置随意,有人一上课就略过导入环节,直接进入新课内容;有人以纪录片的影像形式开始,但是却不能将影像资料和新课内容做有效连接;有人在上课之初抛出具有噱头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但是这些问题却跟新课内容没有太大关系,而且在总结环节也没有就问题进行回应和解答。

2.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僵化,不同子目之间过渡不自然

高中历史新课标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安排内容结构,没有按照因果逻辑关系编排,这对高校师范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大部分师范生在设计课堂教学流程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课本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去呈现,而仅仅按照教育学原理所提示的教学环节要素诸如“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小结”“知识梳理”等进行设计,这就显得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环节看起来似乎很完整,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同内容子目的过渡十分生硬、不自然。

3. 教学过程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提倡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地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大部分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有人整堂课唱独角戏,没有设计学生参与环节;有人仅让学生背诵课文知识,以机械记忆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有人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但是大多草草收场,不能将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加以总结提炼,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程度。

4.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华而不实

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课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符合高中新课标提倡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大部分师范生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时大多华而不实,试图用花哨的画面和动感的影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地把握和处理图像、影音视频等资料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联,甚至试图以播放影片的形式来替代相关的课程讲授环节,忽略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使用多媒体技术过度或者不当,只会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削弱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造成上述教学技能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暴露出高校历史师范生在专业素质上的训练不足,比如对历史教学原理掌握不到位,不能做到既能够熟悉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能掌握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又比如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在校期间除了教学实习,师范生能够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太少,所接受的历史教学论知识不能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

三、高校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面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针对高校师范生在教学技能上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至少应该采取以下的应对策略,促使高校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获得内在性、持续性的发展和提升。

首先,加强大学通史基础课程的建设,提升师范生的历史理论专业水平。现行大学通史教育一般将中国历史的课程进行分段设置,比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等,且由不同教师来讲授。这样的安排固然能够让教师发挥不同的研究专长,但一方面割裂了不同时段历史的联系,另一方面授课教师的观点和学识各不相同,最终很难达到“贯通”历史的效果。因此,基于培养未来中学历史教师的目标和任务,有必要在设置高校历史师范专业的通史课程时,着重考虑历史“贯通”的问题,比如授课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预先研讨和设计,将不同教师的学识和专长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突出历史的“连贯”性,让历史师范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史实及相应的历史线索,使他们在面对高中新课标以专题模块将史实分割开来的时候,不至于无所适从,最终达到成竹在胸,明白自己要教什么。

其次,改变大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法较为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接受并消化知识的能动性。参与式教学法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将长久以来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学生转变为积极参与课堂的主体。大学历史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与高中新课改后强调素质培养的历史教育缺乏对应性,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改变大学历史教育的传统模式,在注重师范生学术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也能全面发展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比如“中国古代史”课程中唐朝的对外交往、宋代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明朝的边防与对外关系、明清经济与文化等章节,都是相对容易理解的篇章,可以把学生分为4组,每个小组最终提交20分钟左右的PPT展示。这样的方式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师范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师范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习惯于模仿自己认可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校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换可以给予师范生一定的灵感和刺激,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开阔师范生的视野,改变他们的教学思维。

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效果。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举办多种多样的教学技能竞赛,如三笔字、朗诵、说课、讲课、PPT制作、历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通过比赛激发师范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他们的历史师范教学技能。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每年都举行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比武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届比赛都邀请学院教师来充当比赛评委,对师范生临场的表现和反应进行即时点评,让师范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他们在进入中学岗位之前就能累积相应的教学经验。

最后,转变历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校历史师范生掌握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学未来的历史教师,高校师范生需要通过教育实习来进一步领悟“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学技能竞赛只是模拟和预演,教育实习则是实演。但是,当前教育实习的现状是实习中学由于担忧实习生会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会给予师范生过多登上讲台的机会。目前吉首大学历史师范生的实习周期大致有9周时间,但除去开始见习的一周和最后总结的一周,再刨去实习中学因月考、试卷讲评、运动会而停课的时间,真正能够让师范生登上讲台实践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历史师范生最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则需要转变教育实习模式。比如,以往师范生的实习管理考核流于形式,通过签订实习合同的顶岗实习方式,让师范高等院校和中学成为利益共同体,强化中学对于历史师范生实习过程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又如目前高校和中学之间仅在实习期间有联系和互动,交流次数较少,因而在实习时间之外可以互派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加强高校和中学平时的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内容对历史系师范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求他们转变教学观念,也要求他们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融会贯通,其中教学技能又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中之重。高校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并不是简单的职业技巧,而是融合了历史学理论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知识。因此,这就需要提升大学通史课程的“贯通”性,转变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符合历史学科性质的教学竞赛,改进教育实习模式,唯有如此,高校历史师范生才能将高中新课标的教学新思维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教学技能才能获得内在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军.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认识[J].历史教学,2003,(7):5-8.

[2] 王德民.高校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及培养策略探析[J].歷史教学,2016,(5):64-67.

[3] 肖仕琼.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66-68.

(编辑:秦俊嫄)

推荐访问:师范生 新课标 试论 技能 提升


[试论新课标下高校历史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