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应用公文

弱势群体犯罪分析与预防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1:49   浏览次数:

摘 要:弱势群体犯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究其原因,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于社会分配的不平等以及法律保障的落后所致。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必须构建一种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秩序,健全人权保障机制,来最大可能地预防和控制弱势群体犯罪。只有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弱势群体;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综合犯罪人员各方面的评估,他们大多数在社会上处于一种弱势地位。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贫困性、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承受力上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从狭义上说,所谓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处于一些无助或无奈状态的人群,他们无法与社会上的其他人群进行正常的竞争,不得不退出主流社会,日益边缘化,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底层社会群体[1]。不同群体在同一社会中由于自身或者社会的因素,存在发展上的不均衡性及差异性,从而导致了相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出现,弱势群体是社会自然发展的必然状态,同时弱势群体也是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解决好弱势群体的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弱势群体犯罪的原因

首先从利益角度来看,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关于社会秩序形成的几种学说中,利益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是同通过互利互惠的契约而建立的。当这种契约无法满足个人新的利益时,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和社会变迁。不可否认,弱势群体的出现及扩大,标志着原有互利互惠的契约关系出现了不平等的失衡。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使不同社会阶层所获利益和正在追求的利益存在差别,在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出现了目标冲突,有产阶层在追求政治和精神利益方面时,弱势群体仍然在为解决温饱等一些基本生活问题而努力。如果某类弱势群体的人权长期得不到保障,又无有效的权利救济措施,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自然就会滋生社会不满情绪,在得不到合理宣泄的情况下就极易出现群体犯罪的现象[2]。在周期性局部的社会失范状态下,弱势群体无法避免的出于利己主义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追求个人利益,从而与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相悖。许多犯罪都证明了在利益冲突下产生的犯罪行为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从道德角度来看,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个体温饱存在问题时,由其经济状况决定的道德评价与选择也会随之产生异化。同时当社会控制者向受控者提出道德要求时,公众最关心的往往是号召者自己是否能够遵守这种道德要求。国家公权力的异化,常常会招致人民对其合法性的质疑,随着人民对政府信任度的下降,因而对其指定的法律规则的合理性和服从性也会随之下降。在当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面前,人们更关系的是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个人主义日渐彰显,在遵循道德规范时,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需求而非出于社会公共利益。同时由于中国人很少存在宗教信仰,对来世因果轮回并无很大畏惧,任何行为的自律都源于他律,所以当道德的力量日益削弱时,法律的作用会失去重要的支撑点。

社会分配机制存在缺陷,有待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日益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弱势群体他们也付出了劳动与努力,由于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与利益竞争的不公平导致其心理扭曲、失衡,而且这种反差越大,其爆发的强度也就越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势群体需求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然而还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马斯洛认为,越是低级的基本需要,它的力量就会越强、潜力也就越大。如果不能满足它,人们将生活在一种不平衡状态中,而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当人们遇到一个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环境时,就会更加急切、更加强烈地获取。当弱势群体遇有一个适合自己欲求(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的环境时,便会不顾一切的去攫取,哪怕冒着生命的危险。因为长期的失衡心理已经背离了自己认为的公平与公正,所以弱势群体的犯罪行为也就自然的发生了[3]。

二、预防弱势群体犯罪的对策

首先需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是由社会上层群体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是由社会下层群体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在一个国家中,对社会强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水平并不代表对社会所有成员的保障水平都是一致的,而对社会最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水平却能更好的反映整个社会的权利保障程度。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具体措施上,最基本的要求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最基本的底线就是要让弱势群体能够活下去,并且有尊严的活下去[4]。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政策,尤其是分配政策,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分好,一些犯罪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但是他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以至于他们产生了对抗社会以自求利益的想法与行为,因此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力度,落实“应援尽援”,提高援助质量,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还需要从社会制度方面进行完善与变革。改革城乡二元格局、改变户籍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健全政治参与、权利救济制度等,都是对弱势群体人权保障的法律确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根本。帮助弱势群体,最根本的还是增强其自身的能力,使其自身变得强大。与劳动人事部门沟通协作加强劳动力就业指导培训。使无业、失业人员能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尤其是对于一些刑满释放人员,社会不能予以歧视、排斥。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帮助,促使其重新回归社会。帮助服刑人员参加劳动人事部门举办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使这部分弱势群体顺利回归社会。这对于降低重犯率,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最后要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同时还要加强立法,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性歧视。在信息发达的时代,社会舆论具有很强的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树立和引导好舆论导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建造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同样对预防和减少社会弱势群体犯罪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要加大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帮助他们的行列,让这些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5.

[2]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J].前线,2001,(5).

[3]吴鹏森.论论弱势群体的社会报复.[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1).

[4]李彩虹.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保障分析[J].理论月刊,2005(4).

[5]刘桂艳.弱势群体犯罪研究.[J].当代法学,2007(21).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 犯罪 预防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