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单位总结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0:54   浏览次数:

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课程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研究生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以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研究,以促进该课程在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教学改革;课程实践;研究生

作者简介:林孝松(1976-),男,苗族,湖南绥宁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教授;何勇(1973-),男,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4-0098-01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而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能否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1-2]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实践型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4]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最基础的内容和重要方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课程通过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使学生加深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过程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所产生影响的认识,提高预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能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5]该课程具有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综合、3S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和环境效益、[6]生态安全[7]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解决新途径[8]等特点。以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建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被专题信息提取技术与方法,加强基于GIS、RS等技术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能力;(2)综合遥感影像分类和整合区域土地详查资料及其历年变更数据,建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数据库;(3)通过分析不同时空尺度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制,加深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的科学认识;(4)综合分析典型区域(热点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和过程。结合教学目标和研究生培养要求,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实例和专题讲座四个模块(见表1)。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组以研究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和引导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推行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研究生研究方法和课程特点,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1)理论性与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课堂教师教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课堂案例和课后作业进行加强;对一些重点、难点还单独开设讨论课,逐一剖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2)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师主导教学和指导教学相结合,部分内容由教师提出教学提纲,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后由多名学生轮流担当老师角色开展对该内容的理解交流,达到互动教与学的目的。如在土地利用/覆被专题信息提取技术章节,因较多地涉及到遥感软件的实际操作和数据解译方法,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先进行相关学习与操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实践表明该方法教学效果好;(3)纯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教师以实际研究项目为案例,通过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法剖析、问题解决途径剖析和问题解决程序的阐述等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实际研究项目解决的全过程,再进行提要式的总结,使理论与实际相互结合来开展教学;(4)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等更新教学内容,主要以开展专题讲座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该课程共设计了4个专题讲座。此外,校园网建设发展为课堂外的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将课程教学的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践项目及相关基础数据上传到学校课程教学资源平台上,利用网络进行答疑和学习辅导,并开设土地覆被专题信息遥感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专题论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学习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氛围。

三、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课程实践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9]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实践知识体系构建、实践项目设定以及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等方面。在课程实践知识体系构建方面,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科研项目的开展,积累与丰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相关基础数据,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充分的素材。如在“渝西方山丘陵社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变化机制研究”项目研究中,积累了渝西方山丘陵区张家沟小流域1957、1976、1982、1992和1998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在“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项目研究中,积累了主城区域1978、1988、1993、1998和2006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在全国水利普查巴南区小流域实地调研中,共完成了17个野外调查单元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调查任务,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数据;在课程实践项目设定方面,结合课程的特点共设置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的数据融合、土地利用/覆被专题信息制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的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分析以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生态安全动态分析等7个实践项目,以满足全面锻炼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要求;在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方面,课程组成员及时总结和梳理科研中的经验与体会,将科研实际问题巧妙地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如将科研项目“湖库型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分解为“饮用水源地流域范围划分”、“子流域划分”、“土地利用类型解译与提取”、“污染关键区识别与防治区划分”、“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和“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饮用水源地流域生态安全研究”等小课题并融合到课程教学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四、课程考核形式改革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课程考核主要结合研究生的特点采用口试考核、课程实践项目考核和外文翻译与小论文撰写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核,其中口试由课程组老师组成课程综合考核小组,采用口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与水平,该部分占总分的30%;课程实践项目考核由主讲教师进行,主要结合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数量及质量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该部分占总分的40%;外文翻译和小论文撰写主要考核学生专业外文翻译的水平以及基于实践项目撰写小论文的总体质量等进行考核,该部分占总分的30%。

五、结语

以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相应探讨,以更好地促进该课程在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焱,史美萍,吴涛,等.依托科研实践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47-49.

[2]胡建茹,王娟.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5):46-47.

[3]陈胜勇,姚春燕,徐新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2):10-13.

[4]赵琴琴,汤富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4):15-18.

[5]宋乃平,张凤荣,王磊,等.我国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的热点与应用发展问题[J].地球信息科学,2008,10(1):60-66.

[6]于兴修,杨桂山,王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动向[J].地理科学,2004,24(5):627-633.

[7]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3):324-330.

[8]林孝松.渝西方山丘陵农村社区生态安全动态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6):203-207.

[9]王桂敏,王大超.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14-116.

(责任编辑:刘丽娜)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土地利用 变化 实践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