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党政总结

多式联运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6 08:42:25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势在必行,而此基础在于深化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一体化便利运输,因此有必要开展多式联运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工作。本文从多式联运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要求、机理、对策建议以及保障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多式联运 产业集聚 互动发展

1.多式联运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要求

1.1《“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产业集聚,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产业7规划》)提出要“坚持产业集聚。集约集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形成创新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 多式联运系统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子系统,虽不是一个产业,但融合了物流、商贸流通、装备制造、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上下游关联产业要素,具有聚集产业链的强大功能,可促进多业联动和跨界融合。

1.2 三大战略要求加快改进多式联运服务能力和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大局,重点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目的在于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产业梯度转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这就要求以加快多式联运发展为突破口,构建连接国际国内的海陆空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产品丰富的现代物流体系,以高效物流引领空间集成优化、产业集聚整合、要素集约配置,加强国内国际互联互通、推动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布局,提升我国在国际供应链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打造东中西联动、内外协同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1.3 顺应上下游协同联动新趋势、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要求加快创新多式联运服务模式和形态

目前我国不同运输方式间衔接协调及接口部分成为突出“短板”,全程运输服务中的“断环”和“脱链”现象较为普遍;交通运输与物流业、装备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关联发展不足,供需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全要素生产率不高。多式联运作为全程一体化运输服务系统,具有涉及环节多、业务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等属性特征,具备形成完整、庞大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天然条件。同时,多式联运发展对产业拉动作用明显,不仅对车辆、装卸、集装箱等装备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具有直接拉动作用,而且对产品制造、流通消费和对外贸易具有明显的集聚作用。

2.多式联运与产业要素集聚互动发展机理

2.1 产业集聚带动多式联运

从多式联运枢纽与产业发展相互关系来看,可以分为独立发展、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等三个阶段。以往经验表明,依托产业集聚、交通区位等优势,推进产业融合与多式联运枢纽发展,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航空城、港口城市等发展形态。以往,我国多式联运枢纽规划布局与区域、产业缺乏有机衔接,枢纽与产业联动发展能力不足。近年来,多式联运枢纽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不断受到重视,依托产业集聚区打造的多式联运枢纽不断涌现,如郑州富士康科技园、美国孟菲斯航空港等,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常常伴随多式联运枢纽建设,为产品的运输降低成本,扩大外部规模效益。

2.2 多式联运吸引产业转移

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通过多式联运方式进行组合,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形成组合优势,再加上其网络化布局的特性,运输效率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运输过程中的高度连续性和协作性、运输系统的标准化以及基础设施衔接的顺畅性大大提高了全程运输的效率。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中成本压迫型和资源寻求型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包括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费用以及交易成本。产业集聚中心距离国际市场或发达地区的距离的远近决定了运输成本,距离越近,运输成本越低,越容易吸引产业转移,反之越高。因此多式联运的开展,将产生一种新动能,帮助产业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并支撑资源要素在广大空间和范围内经济、高效、有序流动,是成本压迫型和资源寻求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之一,同时也是企业战略型和政策驱动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抓手之一。

2.3 多式联运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路径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模式,传统竞争优势的减弱已不能支持外需过度依赖型的增长方式。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引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打造新引擎,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消费结构将会变得多样化,同时带来运输结构向高附加值货物比例增多转变,运输需求规模也将发生变化。通过多式联运的大力发展,我国运输服务效率、服务水平以及集约效益将会得到显著提升,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产业专业和提质增效升级。

根据上述多式联运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机理,本节以多式联运为落脚点,梳理出互动发展路径如图1。

3.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3.1明晰国家多式联运系统的功能架构

国家多式联运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不同运输方式间一体化运输组织问题,基本框架包括:统一协调的政府组织管理,统筹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无缝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标准通用的运输装备技术,规范经营的联运市场主体,互联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支撑有力的产业发展政策。3.2推进国家多式联运系统建设的实施路径

以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为重点,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枢纽站场集约化布局为抓手,完善多式联运通道网络。以技术装备标准化协同为基础,带动装備产业整体升级。以信息资源交互化共享为依托,促进多式联运智能发展。以国际国内统筹联动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内陆多式联运。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强化多式联运基础保障。

3.3健全统计监测体系

建立多式联运统计监测体系,完善统计指标,统筹纳入综合交通运输统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多式联运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和调查评估。研究制订多式联运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等效益评估核算方法,加强市场运行经济分析。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等.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高志刚.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宋小玲.四川省物流产业集聚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

[4]李立.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8):97-100.

[5]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王业强,魏后凯.中国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考察[J].经济研究参考,2009(55):2-19.

[7]王书华,王元.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与政策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

推荐访问:互动 联运 产业集聚 多式 研究


[多式联运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