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计划

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才够味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29 08:43:08   浏览次数:

摘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应当承担起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职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用“美学”展示文化,体现数学之美;用“数学史”彰显文化,体现数学之发展;用“过程”构建文化,体现数学的神奇;用“生活”推广文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将让数学课堂更具内涵与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5-0041-02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是数学科学的教育,更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因此,有文化的数学课堂,数学知识更富魅力与灵性,数学学习更具乐趣与价值。

一、用“美学”展示文化。体现数学之美

在小学数学中,数学学习从表面上看来是跟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图形和算式打交道,很难让人感受到它的美妙所在、领略到它的魅力内涵。其实数学是一门最富有魅力的学科,它所蕴含的美妙和奇趣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正如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撷数学的美育因素,妙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色彩艳丽的插图、创设童话般的学习情境、演示动感十足的数学课件等形式,向学生展现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学会发现美、鉴赏美,体验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美学文化。

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走进圆的世界》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平静而美丽的湖面上,一颗小石子轻轻的落下,一圈圈波纹漾起,“圆”以一种非常美好的自然状态,呈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种美的情愫很自然的生成于学生那纯洁的心灵之中。张老师课中展现的一幅幅画面,无不表达着数学之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放大后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随着古典乐声以条幅形式展示出“圆,一中同长也”这样的精典的文化语言;将中国文化的太极图展示在师生面前;在学生们认识了圆后,优美的音乐声中,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真是美不胜收!很多富有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景点与图标,在民族乐曲的轻柔声中,飘人师生的心海之中,这样的美与力的震憾,其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由此可见,数学美的魅力是诱人的,数学美的力量是巨大的,数学美的思想是神奇的。数学不应仅仅只作为一门学科,更应作为一种美的承载物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审视数学之美、创造之美,从而感受、欣赏、体验美学文化,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用“数学史”彰显文化,体现数学之发展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如果我们不去追溯古今数学思维的演变及进化,就可能片面地认为数学就是单纯的知识、技巧的堆砌,是单纯的逻辑推导的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数学史,亲历知识的源与流,比如讲述数学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介绍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让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这些数学大师成为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对于这些数学史学生可能不太懂,但并不妨碍学生了解数学的丰富和神奇,探索数学王国奥秘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如易增加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材中对分数的写法的演变以“你知道吗”的形式进行介绍,但数学文化味不浓,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分数写法的历史文化,易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1/4,并边写边说,老师现在写}这个分数只用了1秒钟,但1/4的写法的演变却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让我们一起走进分数演变的世界吧!出示动画配音课件:“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代埃及人用像嘴巴的形状的图形来表示分数。时间在缓缓地流失,大约在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用算筹表示分数,四分之一写成这样:上面摆1根小棒,下面摆4根小棒。义过了很长时间,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大约在1300多年前,古印度人发明了数字,上面写1,下面写4,表示四分之一。时间到了公元12世纪,也就是大约900多年前,古阿拉伯人用一根横线将分子和分母隔开,分数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人类真了不起,利用无穷的智慧,不仅创造了分数,而且让分数的样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以上环节,学生似乎穿越时间隧道,不仅了解不同时代分数的不同写法,更是感受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体验一种充满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文化境界。富有文化的数学课堂,学生感到学习不再乏味,眼神里透露出惊喜,满脸荡漾着激情。

三、用“过程”构建文化,体现数学之神奇

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就有了数学的萌芽,巾国古代的《九章算术》、古希腊的《几何原本》、牛顿的微积分、冯·诺依曼的计算机方案……数学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数学和人类的文化共生,数学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算式,它是密切地与人类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让学生参与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意建构,才有可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厚内涵,从而提升数学观念,提高数学能力。

如张齐华老师执教《因数与倍数》一课,在介绍完美数时做了这样的创设:其实,作为数论的一个小分支,因数与倍数领域中类似的美妙数学想象比比皆是。这里,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数,那就是6。想知道为什么?那就让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吧!第一,写下6所有的因数;第二,除去6本身,将剩下的因数相加。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惊讶地)发现结果还是等于6。

教师这时引出:正因为这样的数很特别,所以数学家们将具有这一特点的数称之为完美数。6就是第一个完美数。千万别小看这样的数,因为它们非常罕见。那第二个完美数是多少?透露一下,比20大,比30小。组内分工合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最先找出第二个完美数!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很快找出了第二个完美数28,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教师接着说:其实,人们对于数的探索兴趣永无止境,找到了第二个完美数,人们就开始寻找第i个,第四个……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新的完美数不断地被发现。教师并依次点击呈现:496,8128,33550336,8589869056,……这时学生不禁沉浸在惊叹和回味之中……

张老师对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努力深入到文化层面进行,他那完美数是多么的神奇,尤其是一个个新的完美数的诞生,不仅使学生沐浴在数学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更感受着数学的神奇美妙与博大精深,也使数学课变得更为厚重、深邃,这样的课堂必会沉淀下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

四、用“生活”推广文化,体现数学之价值

“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并引导学生自觉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众数》时,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某公司在对外招聘时称该公司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200元,吸引了一些工人前往做工,但到月底发工资时,工人们发现自己和周围的工人,月工资却只有800元,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去找老板说理,老板说:大家不要激动,我这里有一份工资清单,将证明我讲的话是真话,没有欺骗大家。请分析下面这个工资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确,老板没有欺骗工人,工人们之所以有上当的感觉,问题在于他们不应该去关心平均数,而应该去关心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众数。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帮助工人揭穿了数据造成的假象,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众数在反映数据信息方面的差异。俗话说得好:“数字不会骗人,但人可以利用数字骗人”,通过这一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还养成了勤于动脑、善于分析的习惯,提升了从数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

数学是一种文化,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学生才会更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责任编辑 高洁]

推荐访问:有文化 课堂 数学 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