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租赁合同

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转型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37:29   浏览次数:

【摘 要】在当前中国中小学地理教师队伍基本饱和的大形势下,铜仁学院地理教研室通过调研提出地理科学专业转型的对策。具体来说,应抓住转型发展的外部有利因素,制订整体发展规划,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师队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 铜仁学院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16-03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中国也面临经济“新常态”和转型发展的要求,“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地理学家和教育者在探讨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多个方向进行研究,例如:“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与新地缘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生产网络,“大数据”与区域经济格局,产业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很多学者对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展开研究,例如:李天文等通过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专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某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板块式教学体系”的教学新模式,并从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于2010年申办,2014年6月成功申请学士学位。地理科学专业自申办以来,一直以培养服务地方的教育师范类学生为主,开设至今已有5年,共毕业2届学生,目前看来就业形势比较好,主要是充实到本省尤其是本市的中小学校成为地理教师,同时省内外高校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也进入到各中学成为新的教师,在可预见的几年内,铜仁市各区县地理教师队伍很快会形成基本饱和的状态。因此,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必须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培养师范类学生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科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向向应用型、复合型、科技型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

鉴于铜仁学院的培养能力和生源状况,地理科学专业的服务应该立足铜仁、面向整个贵州省、辐射整个武陵山区。经过调研,地理教研室认为转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 抓住转型发展的外部有利因素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高等教育必须要重视实践,他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与科研两大重任,其中教学更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素质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可以以此为契机,正确分析专业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各级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要大力改善学科本身的硬件、软件设施,完善教学硬件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为学科转型做好准备。

贵州省铜仁市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中,明确提出要实现贵州省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产业,转变工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贵州省经济的稳步上升。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转变工业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新兴工业,摆脱铜仁市经济发展的困境。当前铜仁市建有大龙经济开发区、大兴高新技术园区、川硐教育园区、万山工业园等工业发展新区,这不仅是铜仁市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铜仁市大批新兴工业园的建立,急需很大一批科技型、应用型人才,这就给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为地理科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支持。铜仁市目前仅有铜仁学院一所本科高校,对新兴工业园相关方面技术型人才的输送还很缺乏。因此,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制订完善的转型发展方案,更好更快地实现地理学科的转型发展。

二 制订整体发展规划

学校内部环境的优化是学科转型发展的核心因素。学科转型发展,高校必须构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学科建设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校领导层要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学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学校主要领导具有教育家的思想智慧,善于抓发展机遇,认真深入地研究了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各二级学院要树立为全校发展考虑的观念,不能只注重本部门的利益,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发展。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发展,使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支持的发展新局面。同时,要培养各学科在各自教育领域的学科骨干力量。全校师生要在思想上实现转型,使转型发展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文化之中,形成人人思考转型、人人投身转型、人人服务转型的内生环境。

三 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培养模式

1.指导思想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省及武陵山区特色鲜明、开放创新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2.办学定位

在办学类型上,向教育型、应用型、技术型迈进,让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探索研究生教育。在办学服务上,坚持立足黔东、面向全省、辐射武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教师定位

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把科研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发展,使教师个人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支持的发展新局面。同时,培养各学科在各自教育领域的学科骨干力量。全体教师要在思想上实现转型,使转型发展深深扎根于学校的文化之中,形成人人思考转型、人人投身转型、人人服务转型的内生环境。

4.学生定位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发展基础、服务方向、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等因素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倾向。因此,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按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灵活设计课程体系,使其知识结构与业界需要对接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其课程内容需要打破学科逻辑关系,采用模块化设计;在教学方法上,要学用结合,以“用”导“学”,以“用”促“学”。

5.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

与当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上岗的技能需求,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学为门槛,将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中适合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工作形式引入实践课程中,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

四 完善课程设置

1.夯实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边缘性强,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

治息息相关,与管理学、社会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有较强的联系。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是文、理科生源兼收。根据教育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依照国内外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必须“精”且“简”。这样既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能减少基础课程对学习总课时的占用。以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提高学生的思政政治素质有一定作用,但是应该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此外,要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夯实公共基础课程。

2.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很具特色的,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对提高地理科学专业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素质意义重大。结合教育部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强化专业基础课程。

第一,地理信息类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主要有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学三门课程。

第二,自然地理学也是地理科学专业规定的主要课程,应分别设置地质学、地貌学、气候与气象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土壤与植物学五门课程。

第三,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概论、CAD制图等课程也是专业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第四,专业课应该设置在大二、三学年。

3.精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是根据各地方不同的区域特色而设置的二级课程,应满足当地人才就业和深造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对地理科学专业下设二级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各地方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应开设地理科学和应用地理两个方向的专业课程。

4.完善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涉及各专业理论的实践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当前的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完善实践类课程,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结构,保障实践课程的课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 优化教师队伍

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已形成了一支以高级职称的教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约为8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约为45%。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体,教师来源广泛,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

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经历了从相对薄弱到不断加强的过程,学历结构、职称比例、科学研究等指标都达到一定的高度。通过引进和自我培养,不断壮大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学历结构和师资结构,制订有益于师资培养的规划,建立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和素质的机制。具体措施有:(1)派遣高访学者学习深造。每年派遣1~2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访问,提高其科研与教学能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鼓励年轻教师提高学历。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本科学历的必须报考硕士研究生,鼓励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本专业的青年教师都有硕士学位,并有多人报考博士研究生。(3)进一步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逐年加大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力度;(4)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为每个新教师确定一位指导教师。对每个新教师根据其实际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新教师认真备课;坚持实施新教师先试讲,试讲合格后再上课的试讲制度;通过让新教师当班主任,提高其管理学生的能力。(5)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硕博比和高职比,改善学缘结构,在未来5年内,师资建设方面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5人以上,教授3人,副教授10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院级学术带头人5人,院级学术骨干6人。

参考文献

[1]彭俊芳.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韩俊丽.论高师院校地理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6(4)

[3]王楠、许振文.高师地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4]刘万青、李同升、李天文等.高校GIS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渐进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2)

[5]熊平生.中国和美国普通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推荐访问:铜仁 转型 地理 科学 学院


[铜仁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转型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