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租赁合同

重庆市基地蔬菜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建议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8 08:43:56   浏览次数:

摘   要   针对历年发现问题较多的5种蔬菜(豇豆、芹菜、韭菜、叶用莴苣和普通白菜),2014年7月对重庆市4个县(市、区)的基地进行了蔬菜质量安全生产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产地基本情况、病虫害的发生种类、病虫害的防治与农药使用情况等,结果发现:重庆市由于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病虫害发病较重,调查的5种蔬菜(除韭菜外)均有多种病害和虫害发生,病虫害防治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其中豇豆和普通白菜病虫害最重,农户技能局限,施药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个别基地农户可能存在违规使用农药,粮菜混作区农药经营监管缺失可能带来蔬菜生产的潜在质量安全风险。建议:推广蔬菜抗病虫新品种,建立完善蔬菜病虫预测预报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宣传和加大农户技能培训,推广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建立健全技物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基地农药及其经营的监管与蔬菜的基地准出制度。

关键词   基地蔬菜;质量安全;现状;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31-047-05

知网出版网址:http://.cn/qkpdf/nfsx/nfsx201411/nfsx20141119.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1.2.2 化学药物防治情况

由于蔬菜种植具有品种繁多、种植周期短与复种指数高、土壤连作障碍等原因,造成病虫害种类多,而实际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方式单一,农户过度依赖农药防治,且施药频繁和使用的农药品种繁多。从调查情况看,常规农药(如乐果、菊酯类农药等)在菜区仍有一定市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正得以推广并逐步扩大,高毒、高残留或违禁农药使用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由于每一个基地着重蔬菜生产的特色发展(如一地一品),各个基地使用农药的情况有所不同。地处近郊传统蔬菜基地由于常年种植蔬菜,种植水平也较高,农民接受新农药和新技术较快,尤其是经过近年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农民已能接受一些新药剂特别是生物农药,尤其是美国杜邦、先正达等大公司的进口新药市场销售良好。目前在蔬菜上使用较多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有氯虫苯甲酰胺、嘧菌脂、虫酰肼、吡虫啉、灭蝇胺、多菌灵等。远郊菜区特别是中山晚菜区由于病虫害发生较少且轻,农民使用的药剂几乎还是吡虫啉、啶虫咪、毒死蜱、乐果、百菌清、多菌灵、菊酯类农药等老品种。

通过近年来大力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对种植户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从调查的培训效果看,农户在病虫害防治药剂的使用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往无论什么害虫,种植户都采用乐果、敌敌畏、菊酯类农药,甚至用水胺硫磷、甲胺磷等高毒农药;蔬菜一旦发生病害,就用多菌灵、托布津等农药,不管有没有效果。现在通过宣传和培训,绝大多数种植户的科学技能提高明显,一般基地农户都知道蚜虫用吡虫啉效果比乐果好,防治斑潜蝇用灭蝇胺和虫螨克,防治菜青虫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疫病用嘧菌脂;也知道水胺硫磷、三唑磷等农药毒性大,在蔬菜上绝对禁用,农户主动不再使用。

1.2.3 防治成本

各个基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次数及防治成本因蔬菜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本次所调查的5种蔬菜中,施药次数最多的蔬菜种类是豇豆,每667 m2的农药防治成本可达160~250元,如在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太慈村蔬菜基地,豇豆一般施药8次以上,主要是防治豆荚螟,从开花到采收结束都必须定期施药,否则不但大幅减产,而且产品的商品性极差。施药最少的是韭菜,其病虫害在重庆地区发生较少或几乎没有发生,仅有的多是缺素或冬季低温等生理性病害,施药次数较少、成本低,一般施药1~2次,防治成本在20元以内。

由于近年各级政府对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实施了部省级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各种监督抽查,加大了对蔬菜使用违禁高毒农药和违规使用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对农药等农资经营的监管,大力推广各种高效、低毒与低残留新型农药和生物农药。在实地调查的基地范围内,未发现施用水胺硫磷、三氯杀螨醇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防治豇豆等虫害发生严重的蔬菜种类上,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和和吡虫啉防治蚜虫和豆荚螟,施用次数为8次/季,每667 m2防治成本不到100元,远低于使用10年前使用水胺硫磷和三氯杀螨醇成本(160元左右)。因此,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近年的推广成效显著。

另外,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成本与蔬菜基地栽培水平也有一定关系。相对于远郊蔬菜基地,大多数近郊传统老基地由于栽培水平较高,土壤连作障碍普遍比较严重,导致常年病虫发生种类多,因此,无论施药次数还是防治成本都要高。

1.2.4 农药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与残留

蔬菜的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打药至蔬菜收获上市之间的时间。经过安全间隔期的待期,确保蔬菜上的农药残留量已达到对人无害的程度。当然,不同的农药品种其安全间隔期不同,且同一农药品种对不同蔬菜种类的安全间隔期也不同。从调查的12个蔬菜基地情况看,绝大多数菜区的蔬菜种植户和种植企业均知晓各种农药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也能按照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采收,以保证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不超标。但是个别农户,且往往是零星种植户,施药相对随意,不能满足每一次施药安全间隔期的要求,容易造成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户种植技能缺乏,盲目施用农药

由于目前的蔬菜生产基本上都是以分散经营个体户为主,绝大多数农户缺乏植物保护基本知识、病虫识别能力和综合治理技能,从而导致农户在生产中过度依赖、误用与滥用以及不合理施用农药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1)认为“施总比不施好”,打“保险药”。不论有无病虫,定期喷药,既费工又费药,当然增加种植成本,也容易造成蔬菜上的农药残留量超标,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2)忽视季节性的预防,打“马后炮”药。防治病害提倡“预防为主,早期防治”,但部分菜农重治轻防,对于防治病害多采取看见病害很严重的时候才打药。(3)不能正确识别病虫害,乱用药。因种植户缺乏病虫害准确识别技能,导致有的用防治病害的药剂去防治虫害、用防治虫害的药去防治病害,不但浪费、增大种植成本投入,也造成一些病虫抗药性增强,防治难度加大。如小菜蛾、菜蚜和菜青虫对有机磷、菊酯类等农药的敏感性已达中抗至高抗水平,尤其是夜蛾科害虫的抗药性更强,增加了防治难度。

2.2 蔬菜生产中依然存在个别违规施药

虽然国家或农业部出台相关法规、条例等明令禁止在蔬菜生产上使用水胺硫磷、甲胺磷、三氯杀螨醇、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调查中未发现该类农药的使用。但是,调查中发现,在随后陆续禁用的个别农药,由于各级部门宣传工作不到位,在个别基地发现农户仍然在使用。分析原因在于与目前推广的新农药相比,这些违禁农药的价格要偏低一些,加上农民本来对高毒、高残留农药造成的急性中毒也认识不足,对农药在人体中逐渐累积造成慢性中毒的危害性根本认识不到。另外,极少数菜农法制观念淡薄,不排除受利益驱使而违规滥用高毒农药。如,国家规定2009年10月1日起禁用氟虫腈。虽然氟虫腈防治水稻二化螟和卷叶螟效果很好,但是其对环境极其不友好,所以国家还是下定决心将其禁用,但在本次调查的个别基地发现依然还在使用氟虫腈防治蔬菜虫害。

2.3 种植户对新型农药接受较慢

由于部分基地缺乏农技推广与宣传,直观地从一些新型农药(尤其是新型生物农药)与原来的化学农药相比速效性稍差一些,就认为效果一定不好,抵制或不接受新型农药。当然,新农药在价格方面比旧农药要稍高,但其中存在“明贵暗廉”的道理,可是农户始终认识不到新型农药的高效性和持效性、新型农药可从减少施药次数方面大大降低成本,从而影响了新型农药在蔬菜基地的推广应用。

2.4 粮菜混作区农药经营监管可能确实带来潜在风险

本次在远郊粮菜混作区农户可以买到水胺硫磷、亚胺硫磷等粮食和林业上允许使用,而蔬菜禁用的农药。因此,对这些远郊蔬菜基地生产,种植户完全依靠自律,如果种植户知识技能缺乏,或者不了解蔬菜安全生产法规条例,就会存在违规用药,给蔬菜生产带来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并完善蔬菜病虫预测预报与监测体系

蔬菜病虫预测预报是蔬菜病虫防治工作的基础。农技服务部门应建立蔬菜病虫测报站,通过蔬菜病虫发生情况的实时调查,及时准确地发布病虫发生防治情报,指导广大菜农防治蔬菜病虫害。另外,应加强蔬菜病虫测报及防治技术研究,弄清各地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规律,制订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指导各地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

3.2 加大宣传培训工作,扩大影响

菜农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应用技术的最终实施者,只有提高菜农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他们的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能水平,才能真正保障蔬菜生产的无害化。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或是召开蔬菜安全生产现场会,举办讲座、黑板报、科技赶场、技术咨询等各种形式,宣传和普及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知识,重点培训县、乡两级蔬菜生产的农技推广人员和蔬菜种植示范户,也可以通过示范户带动大面积蔬菜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

3.3 推广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使用生物防治,协调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技术”的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理念,在保障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的前提下,把蔬菜病虫危害损失减小到最低。

3.3.1 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是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应用各种耕作与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为害的条件和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增强蔬菜植株的抗逆性,减轻病虫的发生与为害。

(1)选用抗病虫品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选用抗病虫品种是防治蔬菜病虫害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对一些土传病害如枯萎病、根肿病等,更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虫品种,减轻病虫为害。

(2)加强田间管理。以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的控害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病害发生发展。合理轮作,可明显减轻青枯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危害。发展区域种植,选择适宜当地种植、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种类,形成区域化布局,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不仅有利于科技兴菜,也有利于蔬菜病虫害防治。

(3)改变耕作制度。在有条件的基地鼓励农户实施水旱轮作、不同茬口轮作或粮菜轮作等方式,科学施肥和改土土壤,减少连作障碍,不但可以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还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因肥料流失带来的环境污染。

3.3.2 注重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充分利用生物的天敌、昆虫致病菌或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蔬菜病虫为害,这也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不但可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而且不污染蔬菜和环境,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目前,“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虫”、“以抗生素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大力推广应用防虫网、黄板、杀虫灯或结合使用性诱剂进行防虫杀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3.3.3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见效快、防效高,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防治措施,关键是应提倡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国家和重庆市政府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按照每一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采收蔬菜,保证蔬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1)合理用药,对症用药。根据蔬菜病虫发生种类,准确识别蔬菜的病虫害,选择对口农药,合理用药。防止因误诊而错用农药,以免贻误防治适期,造成蔬菜生产受损、农药残留风险隐患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2)掌握防治最佳时期,适时用药。要根据蔬菜病虫害发生的特性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植保部门提供的病虫发生情报及时进行防治,不可盲目用药,防止“放空炮”、“乱放炮”、“马后炮”。

(3)科学用药。正确掌握农药剂量,严格按照产品推荐的使用剂量用药;提倡交替轮换或复配用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3.3.4 领导重视与部门相互配合,建立健全蔬菜安全生产的技物配套服务体系

强有力的行政领导,优质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是优质蔬菜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市、区县、乡镇、蔬菜基地,应从上到下建立一个完整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药管理,搞好技物配套、农药供应一条龙服务;在蔬菜基地建立无公害蔬菜农药专销点,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3.3.5 加强基地农药及其经营的监管及蔬菜的基地准出制度

为了保障基地蔬菜的质量安全,仅在蔬菜生产中提倡科学用药和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还不够,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农药的经营监管。针对农药生产量大、经营单位规模小、个体经营比例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参照重庆市潼南县的经验,全面实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市级、区县级和乡镇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种植方式、作物品种、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确定农药定点经营网点布局及数量,高毒农药经营点仅设置在粮油、林业生产区域,远离蔬菜基地,且要求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网点做到高毒农药专柜存放、明显标识、实名购买、销售台账、人工记载。

改善基地检测硬件设施,对基地蔬菜进行检测,检测合格的蔬菜才能准出基地,促进农户自觉抵制高毒、高残留等违禁农药,科学施药,以保证基地蔬菜质量安全。

(责任编辑:丁志祥)

推荐访问:重庆市 蔬菜 现状 建议 质量


[重庆市基地蔬菜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建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