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建设工程合同

国际经济新闻报道

作者:jnscsh   时间:2020-09-09 09:49:21   浏览次数:
国际经济新闻报道

 【篇一:国际经济新闻】

 欧洲的债务 中国的机会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 9 月 21 日文章】题:欧洲的债务 中国的机会

 希腊债务危机撼动欧元的这个星期,中国再次重申要帮助欧元和欧

 洲经济摆脱困境。目前人们对欧盟官员能否迅速摆脱债务危机越来

 越表示怀疑。中国在欧洲有巨额投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别

 无选择,只能继续支持欧元。另外一些人认为,欧元危机也同时迅

 速扩张了中国在欧洲的经济实力。

 中国官员本周连续向欧洲作出承诺,尽管意大利和希腊等成员国的危机日益严熏,中国仍然力挺欧元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对记者说: “中方对欧洲经济始终抱有信心,

 支持欧元区、欧盟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将继续把欧洲作为主要投资市场之一。

 ”在中国 3.2 万亿美元外汇储

 备中,大约 25% 投资于欧元资产,如果欧元滑落,这将让中国的投

 资面临危险。

 但是,在资金紧缺的欧洲国家寻找经济支持的时候,一些原来对中

 国比较提防的国家现在也请求中国帮助。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本周公布一份报告指出,欧洲危机期间,中国

 以低价签署采购协议,并购买欧洲一些赤字严重的国家的公共债务。

 这份名为《中国争夺欧洲》的报告说,中国对欧洲高技术资源非常

 感兴趣,特别是所谓的绿色技术。

 帕雷洛一普莱斯纳说,中国的投资总额增长飞快,到 2015 年,中

 国在欧洲的投资将超过欧洲在中国的投资。这让一些欧洲国家感到

 忧虑,一些国家抱怨北京没有给予欧洲公司平等机会。帕雷洛一普

 莱斯纳说,欧洲领导人必须团结一致,要求欧洲公司在中国享有符

 合法规的平等企业环境。

 理查德说,中国研究了最近伦敦暴乱的复杂细节,并且支持英国首

 相有关控制社会媒体以限制公众辩论的言论。她说: “就这个意义来

 说,他们更加了解我们,从这里,他们也将更了解如何影响欧洲的舆论。

 ”

 经济加速 中国人民被落在后面

 王建平(音)扣他的妻子舒娥(音)是一对相对富裕的中国夫妻,

 家庭年收入 16 万美元,这是中国城镇家庭平均收入的两倍多。

 他们在吉林市拥有一套不大的三居室,正在供儿子就读着名的清华

 大学电子工程系。即使按照书俭的亚洲人的标准,他们存的钱也算

 不少了;在一家国有银行,他们的存款有 5 万美元。

 但是和许多其他中国家庭一样,王家感到压力很大。他们家没买车,

 很少购物或者到餐馆吃饭。这是因为他们留着以备不时之需的存款

 的价值正在缩水,而错并不在于他们。在一个更青睬国有银行和国

 有企业而不是工薪阶层的经济制度中,政府人为地压低存款利息,

 低到无法与不断攀升的通胀保持一致的程度。与此同时,其他一些

 该由政府发挥作用的因素 —— 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低迷的工资和

 暴涨的房价 —— 则使得大家有存钱的冲动,迫使许多人不断储蓄,

 以抵御莫测的未来。

 事实上,经济学家们表示,中国 10 年来在出口以及政府投资的大项

 目如高铁项目的带动下的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归

 功于中国 13 亿人口的家庭储蓄,而不是消费。

 这种制度将财富从中国家庭转移到国有银行、政府支持的企业以及

 少数国人手中。与此同时,像王家这样的苦苦挣扎的中产家庭却无

 法享受中国经济奇迹的果实。

 这不光是中国的问题。经济学家表示为了让中国继续成为世界上为

 数不多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必须培养一个消费阶层,购

 买世界上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充分地享受国家的财富。

 一些专家警告说,除非中国开始给予自己的国民更多的购买力,否

 则中国

 可能会慢慢陷入缓慢增长的泥潭,犹如现在正困扰美国、欧洲和日

 本的情况。而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减慢。

 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低迷制约着中国继续依赖出口带动经济

 增长,中国政府知道赋予消费者更多购买力的重要性。中央政府已

 经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甚至为购买汽车和家用电器提供补贴。

 问题是政府能否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经济制度,真正实现改变。清

 华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期担任政府顾问的李稻葵说: “中央政府致力

 于提高消费在 gdp 中的比重。问题是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

 美国向人民币施压无异于玩火

 法国《欧洲时报》 7 日刊文说,当今世界,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发生

 矛盾和纠纷本不为奇,通常应该通过协商和对话去解决分歧。而美

 国参议院则习惯于用贸易保护的立法机器来打击中方,这种自私、

 短视的政客行径无异于玩火,理应遭到全球的反对和谴责。

 美国参议院 10 月 4 日开始就施压人民币法案开始讨论,如果法案获

 得通过,美国政府将要求中国提升人民币汇率,如果中方拒绝,美

 方将对从中国进口产品采取惩罚措施。由此可见,这一法案是一种

 宣战姿态,它不仅引起中方的强烈反应,也令美国的媒体甚至政府

 和部分政客感到担忧,因为不仅法案的论据是无理的,而且它的通

 过不但无法使美国经济解困,反而会危及美中经济和两国关系,并

 进而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其危险的影响。

 美国参议院推出的 “货币汇率监督法案 ”依据是中国操纵汇率、压低

 币值是造成两国贸易不平衡、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这

 是毫无道理的。众所周知,美国和中国在投资和贸易结构、储蓄率

 和消费率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形成的产业链中的分工都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都是形成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至于将美国的高失业率归咎于中国货币,那就更加荒唐了。自中国

 货币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了 30% 左右,而美国同期的失业率则从

 7%升到了 9%以上。美国的高失业率当然有危机的原因,但极端自

 由主义导致的虚拟炒作经济、人的价值的丧失以及技术革命、社会

 变革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乃是更深层的原因,不从根本入手,而

 是到外部寻找替罪羊,只会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说到美中贸易不平衡问题,就连美国业界和媒体也觉得人民币议案

 发起人的说法太夸张、远离事实。实际上,美国对华贸易额在过去

 10 年增幅令人瞠目结舌,高达 468% ,远超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

 额。对中国展开贸易战将严重破坏这一进程。

 当然,双方发生贸易冲突对美国造成的损害还远不止此。美国贸易

 组织 “增长俱乐部 ”领导人克里斯?乔克拉着文警告说,美国消费者

 和商业界将难以承受因此造成的更高税费,民众的生活将陷入更严

 重的困境,其直接后果是扼杀美国的经济增长。

 当今世界,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发生矛盾和纠纷本不为奇,通常应该

 通过协商和对话去解决分歧。而美国参议院则习惯于用贸易保护的立法机器来打击中方,这在过去从未真正有助于美国经济,在世界

 经济处于极其动荡的今天,其破坏性很可能更大于以往。

 考虑到美中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一旦

 发生贸易冲突,受损害的将不仅是两国的经济,面临再度陷入衰退

 风险的世界经济将难以幸免。因此,不仅美国的媒体和部分政客对

 此表示担忧,其它国家的舆论也开始关注并发出警告。英国的《金

 融时报》便发表评论警告说,人民币议案将 “汇率战 ”带入纷纷扰扰

 的新战场,关心全球贸易体系未来的人们应该加以反对。

 对于美中经贸,不同流派、不同立场的经济学家会有不同的看法,

 但至少在一个问题上始终能达成共识,那就是保护主义和贸易战是

 所有国家和经济体的敌人,其危险的程度,二十世纪的历史就是最

 好的证明。面临国内困境而对人民币施压、甚至不惜挑起贸易冲突,

 这种自私、短视的政客行径无异于玩火,理应遭到全球的反对和谴

 责。

 【篇二:国际新闻报道分析】

 国际报道专题分析

 滥 ○国际报道专题 用 只○○顾 美国政府 顾 ○权 党派利益 力制衡

 人 民日报 by ——

 武汉理工大学 占文和

 分析人民日报《滥用权力制衡 只顾党派利益》

 武汉理工大学 2010357771992 占文和

 ? 新闻背景介绍:

  由于民主、共和党未能就始于 10 月 1 日的政府新财年预算决议达成共识,美国联邦政府陷入 17 年来的首次闭门风波。政府遭遇财政问

 题,无钱可花,不能行使职能,对国家经济、外交、就业等一系列

 行业造成了极大影响,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

 本文针对此次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事件选取了人民日报对其的最新报

 道进行分析。分析将从报道的组织结构、报道中隐射的态度 ,报道中

 体现的新闻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笔者也将就报道表述自己的观点。

 ? 标题:滥用权力制衡 只顾党派利益

 人民日报的这则标题其意很明显,认为此次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直

 接原因就是党派之间利益无法达成一致。同时笔者注意到一点,是

 这则报道刊发的时间是 11 日,这距美国政府正式关门已经有十一天

 了,而离最终的 17 号美国债务限期仅剩下六天。可以说人民日报选

 择在这个时间刊发这篇报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事件造成的国

 际影响已经发酵到让民众紧张的程度了,而不到一周就到的债限更

 是引发比如中国、日本等手握大量美国债券的相关利益国对美国可

 能违约担忧。所以选择在这样的时间发布这则带有 “滥用,只顾 ”等

 批评字眼报道还是有一定督促美国尽快解决好两院协调问题的意味

 在其中。另外,标题整体上也给人一种 “长辈教训小孩 ”的味道。

 ? 组织结构

 全文首先阐述政府 “关门风波 ”的原因,并引述有关评论指出这是美

 国政治制度的缺陷,事实上整篇报道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记者

 所代表的人民日报的报道态度和其想传递的新闻价值观都已经很明

 显了。

 接下来,通过客观的表述美国国内民众对于两党的支持率,其实我

 们可以看

 到这两个点分别为,共和党 28%, 民主党 43% ,都不是很高,最重要

 的一点,报道指出民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只有 18% 。当然这些民调

 的数字体现,可以说都是客观的,报道秉承的脉络思路还是很清晰

 的。

 紧接着,文章开始引述各方观点,被引述或者被采访者都是美国公

 民或者媒体且活跃在不同的领域,这一定程度上是体现到该报道在

 采访对象上的客观性,但是总给读者一种欲盖弥彰之感。因为通过

 分析,笔者发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是比较倾向于自由

 派的民主党的,美国智库的盖尔斯敦则政治立场表现中立。这就不

 难看出为何该报道实给人的感觉是除了此次关门事件因两党权力制

 衡滥用引发之外,还给读者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保守派共和

 党把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印象。这点为下文中进一步批评所谓

 美国民主的弊端做了铺垫。

 结尾引述美国斯坦福大学民主、发展与法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弗

 朗西斯的文章,指出美国的民主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对政府决策有

 阻碍作用的制度。

 因此,整篇报道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大党媒,

 对于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事件的质疑和批判态度,并且深度的解读这

 背后隐藏的美国政治制度的把戏,即 “美国式 ”民主。

 ? 写作手法

 ? 个人感受:

 阅读完整篇报道,如果把其当做一篇评论文章来看,我会觉得这是

 一篇不错的评论专栏,因为评论就是要有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不是

 仅仅客观报道。但是从文中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盖尔

 斯顿对本报记者表示 ”, “(本报华盛顿 10 月 11 日电) ”看出这是一

 篇单纯的新闻稿。而新闻稿件讲究的客观主义,在此文中很难体现。

 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文章没有处理好之处。其实要改进的话,很简单,

 比如采访对象可以包括共和党人士,平衡报道对象,再者标题也需

 再考量。

 美国,这样一个大国,又是一个与中国处于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中

 的大国,但又与中国紧密相连的国家,中国媒体对美政府 “关门风波 ”

 这样一个听上去很恐慌人心的事件在报道上很难客观和平衡,其实

 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这篇报道引发的国际影响,估计会很微弱,因为在美国,其实

 政府关门对于美国民众并不是什么大事儿或者说见怪不怪了。

 ? 附:人民日报原报道

 滥用权力制衡 只顾党派利益

 人民日报

 政府 “关门风波 ”凸显美国政治制度缺陷

 10 月 11 日,美国联邦政府部分关闭已有 11 天,但两党经过多轮协

 商后无妥协迹象,政府债务违约危机仍难以消除。在这一次 “关门风

 波 ”中,美国两党相争、两院分治的政治制度被极端化,原本的权力

 制衡已发展到恶意打压、恶性竞争的地步,甚至日益演变成顽固的、

 不妥协的意识形态之争。有评论认为,这凸显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

 缺陷,且越是危机时刻,缺陷暴露得越明显。

 民众对政府满意度跌至 40 多年新低

 这一场 “关门风波 ”或多或少会拖累美国经济,无疑也损害了美国政

 府形象。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发布的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显示,

 受联邦政府部分关闭影响,目前仅有 18%的美国民众对政府感到满

 意,比上月下跌了 14 个百分点,创下 1971 年以来最低纪录。上一

 次民调结果最低点出现在 2011 年 9 月,当时奥巴马政府也正与国会

 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展开争斗。

 盖洛普公司另一项调查显示, “关门风波 ”的负面效应也波及美国民

 众对民主和共和两党的满意度。数据显示,眼下民众对共和党的支

 持率为 28% ,比 9 月份骤降 10 个百分点,是盖洛普公司自 1992 年

 开始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值;民众对民主党的支持率也比上个月下

 跌 4 个百分点,降至 43% 。

 “美国式 ”民主制度弊端频现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撰文批评共和党每次都拿政府预算问题开战,

 但最后都没有捞到任何好处。文章称,在 1995 年那一场危机中,共

 和党未能如愿将民主党政府逼入绝境,却导致政府出现 14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给共和党一个惨痛教训。如今 18 年后,同样戏码卷土

 重来,令人怀疑共和党是否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盖尔斯顿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党

 相争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他比喻说,当两辆汽车在一座单行桥

 上相向而行时,假如其中一方突然转向避免相撞,另一方赢得游戏;

 假如双方都转向,则游戏失败,但仍能进入新的一轮游戏;假如双

 方都不转向,则两车相撞,游戏彻底结束。

 “这就是两党争斗的写照,

 任何一方都不愿转向,且始终等待另一方先妥协。

 ”他认为,在这一

 场“权力之战 ”中,双方能否达成 “停火协议 ”都将基于条件的满足,

 而这又恰恰是两党滥用权力制衡来维护党派利益的体现。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场

 因少数激进派议员逼迫产生的 “关门风波 ”反证出以多数原则为基础

 的“美国式 ”民主制度正面临威胁。他认为,美国政治制度中有以下 3

 方面发生结构性变化:首先是国会中少数议员不仅能掌控他们自己

 的政党,甚至能够掌控整个政府;其次,参与这一过程的议员们理

 直气壮地认为自己被赋予权力而更肆无忌惮;最后,当极端派人士

 希望远离传统的制度基础即多数原则时,民主制度就已陷于危难中。

 有分析人士认为,权力制衡是美国政体中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制度

 设计,本是为了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但如今事实表明,一些激进派

 议员为维护党派立场就在滥用权力,丝毫不考虑民生需要。而在为

 了各自政治利益互不相让的政治生态中,美国政府的行政效能极其

 低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乔姆斯基也忧心忡忡地表示,近年来,美

 国国会中出现党派仅获得少数票数、却赢得多数席位的现象,且他

 们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断通过一些极为有损国家和民众利益的议案。他说,眼下美国政坛正在出现所谓 “激进派的暴乱 ”,尤其在

 保守的共和党议员中间。

 “这些做法将会毁掉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

 制衡制度逐渐演变成 “否决政体 ”

 福山认为,与其他大多数民主制度相比,美国的宪法制度将立法机

 构分成势均力敌的参众两院,为政府决策设置了非同寻常的障碍。

 随着两党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上渐行渐远,美

 【篇三:中国经济新闻报道史】

 中国经济新闻报道史

 一、 古代社会的经济信息

 在缺乏大众传媒的时代里,谕旨和诏书中的内容是古代社会最为权

 威和森

 严的信息。当时谕旨和诏书中的内容是相对综合的,包含政治、经

 济、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三国志》卷 47《吴书》中有一则: “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顷

 者以来,民多征役,岁又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或不良,侵夺农时,

 以致饥困。自今以来,督军郡守,其谨察非法,当农桑时,以役事

 扰民者,举正以闻。

 ”

 官员奏疏中的经济信息也不少,如明末一位地方官员迫于百姓生活

 极度痛

 苦的现实,上疏请求免征粮食: “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若荒,无月不

 苦兵,无日不苦挽输 ”,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

 急。”

 此外,邸报萌芽于唐代,正式产生于宋代,到了明清已经是一种很

 成熟的古代报纸形式了。邸报中同样包含大量的经济类内容。

 如: “自今朝省及都水盐司寺,凡下条贯,并令进奏院摩印,颁降诸

 路。

 仍每年给钱一千贯,充镂板笔墨之资。乞。

 ”

 二、明清时期在华传教士的国际传播

 明清时期的在华天主教传教士群体是当时向世界传播包括经济信息

 在内的中国信息在内的重要力量。

 1597 年,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抵达澳门,他在《庞迪中国》产的:

 “如果说

 哪个国家无须与邻国贸易而能知足长乐地生活,那就是中国。

 ”他表

 达了当时中国物价相对欧洲低廉的多。

 1640 年,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安文思抵达中国,他对当时中国的航

 运和贸

 易的印象极其深刻。据《中国新史》(安文思著)说写道: “在利用

 水路运输进行商品贸易方面,世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比。

 ”

 嘉道年间,明朝出现了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之新式报刊产生,促

 进了经

  济新闻的发展。

 1815 年,马礼逊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1827 年,英文商业周刊《广州纪事报》在广州问世,马礼逊 被聘为特约撰稿人; 1832 年,裨治文创办英文《中国丛报》;次年,

 郭士立创办《东西洋考》。

 《丛报》经济新闻和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知识性介绍、时事要闻介绍,

 以及

 财经政策的分析讨论。

 1835 年以《广州漫步》为题分六期连载了裨

 治文日记,介绍了广州包括海关、码头、十三行街、人口、鸦片窟

 等情况; 1839 年有关于郭士立所著《开放的中国 —— 中华帝国概述》

 的书评,内容广泛,涉及 “商业、制造业 ”等等。

 其中,《中国丛报》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基于西方价值观基础的对包

 括经济

 体制在内的清政府一整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蔑视和不信任。据

 《中国丛报》 1840 年 4 月第 12 期篇二记载: “它们产生于一个穷于

 心计的压迫体制,这一体制将自己装扮得似乎很合理,其实全都是

 骗人的谎言和狡诈的伎俩 ...... 他们同意进行贸易仅是出于恻隐之心和

 乐善好施。

 ”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丛报》属于经济内容的报道一般包含在 “时事日

 志”

  栏目中,有时也有专文谈经济情况的,如 1843 年 10 月的《英华贸易的前景及其特点》,以及 11 月的《介绍中国沿海居民的捕鱼业》,

 1844 年 1 月的《鸦片的赔偿》, 9 月的《鸦片贸易的增长》, 1945

 年 5 月的《福州的商业》等。

 总体来说,传教士进行的包括经济新闻在内的传播活动,设想把中

 国拉入

 到国际资本主义国家设计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秩序中。

 三、晚晴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1868 年 9 月 5 日创刊于上海,周刊。创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

 乐知,

 因专言宗教,销路不广,在 1874 年 9 月出至第 301 期改名为《万

 国公报》,内容较为综合。近代史上为人熟知的孙中山给李鸿章的改革呼吁书《上李傅相书》的原文,也分两期连载于 1894 年 9、10

 月的《万国公报》。

 林乐知刊于《万国公报》上的《基督教有益于中国说》,是一篇鲜

 明的倡

 导宗教和经济相结合的评论。文中说: “中国向为习俗所囿,致失其

 治理万物之灵。论世者美曰:中国矿产之煤铁,实多于欧洲。特上

 之人愚而不明,狃于风水之邪说,坐令弃于地中,甘失富强。为可

 惜耳”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1872 年 4 月 30 日英国

 商人美

 查创办于上海。《申报》创刊号表达了刊登经济新闻报道的意愿,

 有“上关皇朝经济之需 ”之说,并于第二期刊登了一则属于论说性质

 的经济新闻《议建铁路引》。

 “窃思上海一邑,实为中华一大名区。

 盖自中西各国通商以来,几于无物不至,无美不臻。何也?盖由水

 陆教会,地理便易也 ”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创办近代新式报刊的高潮。这些报

 刊积极

 鼓吹变法图强,要求清政府进行君主立宪形式的政治变革和大力发

 展私人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在众多报刊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湘报》、《时务报》

 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时务报》。

 《时务报》高度重视经济新闻的报道,《时务报》所载《湖广总督

 张制军

 之洞创设商务公所札》就反映了张之洞在汉口设立商务公所、劝勉

 工艺的情况: “如何相机推广,筹本集股,购置运销,统由商人自筹

 办理,官不预闻。

 ”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主办《新民丛报》,也很重视经济

 新闻的地位。

 1901 年之后,清政府推行 “新政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从中央到地

 方,

 官有、民办的 “官报 ”大量涌现,如《北洋官报》等。

 《民报》作为一份大型月刊,创办于 1905 年 11 月的日本东京,是

 孙中山

 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政治机关刊物,是以政论为

 主的综合性杂志。

 《民报》上的经济内容,有五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正面阐释中国

 社会主

 义经济问题的理论文章,如《从社会主义论铁道国有及中国之官办

 私办》;再有是写经济问题有关的时评,如《张之洞之卖矿》等。

 四、北洋政府及 “五四 ”和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新青年》 1915 年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新青年》上较大篇

 幅的经

 济类理论文章和社会调查的篇目相对较少,但每一篇都是精华,直

 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就是居于思

 想界的领先地位的。

 1917 年《新青年》第三卷第 2 号刊登了章士钊的一篇经济类论说文

 章《经

 济学之总法则:在北京学术研究会之演说》,提出经济学的 “总原

 则”,“即以最小之劳费,而求最大之效果 ”。他分析说,中国 “今日

 之根本大弊 ”,“一为才不得其用 ”,“一为财不得其用 ”。具体说来,

 “社会之经济能力不

 充,机关不备,以致物价腾踊 ”,“人才为社会虚荣所侵伐,又无途

 以致用 ”。

 《现代评论》是北京乃至全国知识界很有影响的刊物,是综合性杂

 志,包

 含政治、经济、法律、文艺、科学各种文字。

 1925 年五洲惨案发生后,《现代评论》刊登了唐有壬的《对英经济

 绝交》

 一文,提出以经济斗争手段对付英国的暴行,具体做法: “组织一个

 英货调查会 ”;“排斥英国的轮船 ”;对于汇丰等英国银行, “也应一

 律办理。那办法便是拒用该行等钞票,提取该行等存款,向该行等

 断绝交易行为,并督促政府收回关款盐款的经管权 ”;“还有一件极

 要紧的事,便是英国在华的工厂公司矿山等,应一概罢工。

 ”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国民党和共产党这两大政治力量开

 始对中

 国新闻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共产党报刊和国共合作报刊中对工人反

 抗资本家剥削、罢工以争取合理经济权利等的报道都应视为经济新

 闻的范畴。

 1924 年 5 月 11 日彭湃曾就广东海丰农民运动写了一封私人信件,

 因信中

 所谈的情况的具有指导农民运动全局的意义,所以当时的党报《向

 导》第 70 期刊载了这封信, “半殖民地中国国民革命便是一个农民

 革命,换句话讲,半殖民地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便是一个伟大的农民

 解放运动。在经济的观点上和群众

 的观点上,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国民革命能否

 进展和成功,必以农民运动能否进展和成功为转移。占人口最大多

 数和占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农民如果不起来,中国的国民革命绝对不

 能有真正成功的希望。所以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运动中,是占一个

 最主要的地位,农民运动问题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根本问题。

 ”

 五、抗战前的经济新闻传播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 1928 年 2 月 1 日。

 《中央日报》上的经济稿件是有一定地位的。

 1935 年 10 月 1 日第

 一张第 2 版与经济新闻有关的报道包括:《柴米河三道新堤又溃 东

 海县政府封扣民船救济难民》、《许世英返京谈话 募义赈款结果甚

 佳》等文章。

 《独立评论》是一个综合性的时事评论周刊,是 20 世纪 30 年代中

 国很有

 影响的一份杂志。《独立评论》上的文章大多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都是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所进行的评论或调查。翁氏

 发表的几篇文章均属材料扎实、见解透彻的经济类评论和第一手的调研资料,计有《日本人如何取得铁矿的供给》、《中国人口分布

 与利用》等。

 据研究, 1929 年 1 月 12 日新记《大公报》创设了第一个与经济建

 设有关

 的专门性副刊 “市政周刊 ”。1928 年到 1937 年间《大公报》创办过

 几个专门的经济类副刊和综合性专业副刊: “中文统计月刊 ”,专载

 经济方面的统计资料; “经济周刊 ”等。

 六、全面抗战时期的经济新闻传播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日报》在宣传民族抗战大业上的表现是值得充

 分肯定

 的。《中央日报》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进行了无情的批

 判,强烈的谴责和深刻的揭露。

 《中央日报》将日本直呼为 “敌国 ”、“暴日 ”,对日本国内深重危机

 的 报道非常之多,仅 1939 年 12 月间即有专题报道《敌国民不聊生》(12.4 )、《敌国劳工缺乏 半数工厂停开 明年将征用童工》

 (12.6 )、《敌国财政益陷困境 横征暴敛以图弥补 米荒极严重 将引

 起暴动》( 12.7)等。

 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先后是《新中华报》,以及由《新中华报》

 和延安

 的《今日新闻》于 1941 年 5 月 16 日合并创办《解放日报》。

 《新中华报》重视经济报道。在对各生产领域的报道中,绝大多数

 是对具

 体经济现象和实际情况的反映,如《奠定边区工业基础,边区银行

 积极发展工业,国民党政府补助经费二万元已成立工业合作社十余

 个》等等。

 从经济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看,《解放日报》对解放区的经济报道是

 其他国

 家和地区报道所不可企及的。对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

 观照得十分详细甚至是详尽。仅以 1943 年 1-12 月《解放日报》 “农

 林水利 ”报道领域为例,对比如下:

 解放区的农林水利大项细分出好多报道领域,包括 “农村经济建设概

 况、

 农场、互助合作、农业生产竞赛与英模、农业生产(春耕、麦收、

 锄草、秋收与秋种、植棉、移民开荒、生产救灾)、农村副业生产

 (养蚕、熬硝)、妇女

 参加生产、农业技术(农具、积肥、施肥、品种介绍、农业气候)、

 植树造林、水利、畜牧等等。有深度有广度。

 七、抗战胜利后的经济新闻传播

 《中央日报》重庆版在抗战胜利后是一份六版综合报纸。中国百废

 待兴,

 加上国民党忙于内战等原因,经济形势可说是险象环生。

 1945 年 9 月 4 日刊登《蒋主席胜利日文告》,强调 “农工养息,实

 施民生

 主义政纲政策 ”。10 月 5 日又刊登《政府正在计划救济 战时管制决

 予废止 民

 营工厂可承办部分敌伪工厂》。

 10 月 7 日刊载消息《蒋主席关怀工

 业状况》等。

 纵观《解放日报》解放时期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在忠实执行中共

 中央解

 放战争时期的路线、纲领和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毛泽东制定的宣传

 方针和所倡导的经济新闻思想。《解放日报》关于经济新闻的报道

 有一特点是强调经济形势大好,特别是民营经济利好的原因在于党

 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如《中国共产党帮助私人工业生产 ——

 密勒氏评论周报记者鲁波》( 1946.1.18 )、《邯郸政府扶植私人资

 本,汽车、酒精等厂转让民营》( 5.11)等。

 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民营报刊异常活跃,如《客观》、《观察》

 等。

 《观察》 1946 年创刊于上海,主编储安平。栏目大多相对固定,其

 中有关经济类的栏目文章有如《从黄金风潮论经济对策》、《小康

 经济》、《福田农业建设的轮廓》等等。

 “大跃进 ”时期的许多经济报道浮夸成风,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十

 分低

 级可笑。《人民日报》 1958 年 11 月 1 日第 3 版头条是关于江西临

 川上游水库的 “经验 ”《上游水库自造器材争得上游 赤手空拳办工厂

 冲天干劲找材料 水库修得快又好 供给农田吃个饱》; 11 月 2 日第一

 版头条报道河南大炼钢铁的“成就 ”《炉子成组化 群炉工厂化 生产基地化 河南三天出铁三百多

 万吨》等。

 “文革 ”是一场极左的政治运动,文革期间经济工作变成了政治的婢

 女和

 附庸,唱政治高调是一种高尚,而抓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则显得不

 很光彩,经常面临着被重新扣上 “走资派还在走 ”的可怕的政治大帽

 子,导致文革期间经济报道缺失,同时全国报纸数量大减。

 1976 年,即文革十周年,《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也极少有关

 国内经

 济经济的报道,讽刺的是《人民日报》在国际版刊登了《朝鲜农村

 忙插秧 争取农业好收成》和《第三世界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

 两篇新华社稿件。当年总是喋喋不休编造所谓 “文革极大地解放在社

 会生产力 ”谎言的新闻媒体,居然在文革十周年之际把经济新闻放在

 如此不重要否认位置,充分说明十年浩劫的经济报道的极度凋零。

 八、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 “文革 ”后第一份专业经济类报刊,

 出现于 1978 年。这份报纸的名字名

 为《财贸战线》。

 

推荐访问:国际经济 新闻报道 经济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