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与对策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4 08:42:09   浏览次数:

摘 要: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生活条件和家庭背景往往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修养,使他们在生活、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随着外部世界发生急剧变化,研究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变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会增加他们的困扰和思想冲突。所以,对于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弱势群体家庭 研究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42-02

弱势群体家庭往往是贫困家庭的代名词,其基本特征就是社会地位弱势化和边缘化、经济上的贫困化以及心理承受的脆弱化等,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1]。中国人民大学起草的《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中对弱势群体给出了一个最基本的定义,“社会脆弱群体是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研究生在生活、爱情、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冲击[2]。对于一些弱势群体家庭中的研究生来说,由于出身于不利的社会阶层,长期处于比较劣势的环境,往往显得比较孤立,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他们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政治信仰变得迷茫,容易形成消极的态度和错误的价值取向[3]。本文从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1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现状分析

1.1 生活拮据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弱者群体或社会脆弱群体,主要包括进城民工、较早退休的人员、失业人员、下岗职工以及低收入职工等,经济收入很低,家庭处于贫困状态[4]。但是高校收取的费用不菲,这种低收入和高消费的经济冲突严重降低了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生活质量,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1.2 心理贫困

不同家庭的生活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独立自主、勤劳肯干、吃苦耐劳,有着许多优秀品质。不过在心理健康上,他们却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而陷入心理贫困。他们比较容易钻牛角尖,想法有时比较消极和极端,内心孤独无助时却不愿意向别人倾诉,导致烦躁的心情和心理障碍。

1.3 压力源多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面临着更多压力[5]。一是学业和科研压力,近年来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级别以及研究生的英语水平都做了更加严苛的规定。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由于家庭贫困,可能会做一些兼职来贴补家用,时间紧张,可能导致实验进展不顺。二是经济压力,随着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会出现消费心理紧张。即使高校大多设有公费名额,但是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三是就业压力,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些企业也不再重视学历,而是更注重员工的可塑性和个人能力。大多数选择读研的学生都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当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读研后,却往往发现研究生学历的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来说,他们对起身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现状,残酷的社会现实会导致他们差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败感[6]。

2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正处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习力强、情感丰富的阶段,他们充满了理想和热情,是建设和谐中国的重要力量。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也应该健康成长,但是往往存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7]。

2.1 敏感易怒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越是感到不足的地方就越敏感,所以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会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敏感多疑[8]。他们的物质条件匮乏,无法安心生活和学习,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戒备状态,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容易暴躁、不冷静,容易迁怒他人。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小心翼翼地维护者自己的自尊和利益,常常从别人无心的言谈和动作中觉得自己受到嘲讽。他们常常有隔阂感,觉得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到同学们中去,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斥,有种无力感和屈辱感。精神贫困容易造成性格缺陷,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容易导致一些极端的仇恨和报复攻击性行为,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这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是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9]。

2.2 自卑封闭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往往比较胆小、羞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长期的困窘生活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格发展和生活习惯。很多贫困研究生都是来自农村,他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存在差异,往往没有归属感,觉得自己无知另类,加重了他们的自卑。贫困研究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的贫困处境,怕别人说自己浅薄土气,他们往往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喜欢与那些来自弱势群体的研究生交往,而排斥成绩优异的非贫困生,因为与相同的社会地位的同学交往时他们的自卑感会减轻。正是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的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受到限制,他们游离于社交圈之外,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事独来独往,甚至觉得别人的帮助和馈赠都是一种讥讽,因而拒绝。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生活困窘,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几乎没有突出的特长,视野狭隘,综合素质较差,所以存在自卑的心理。这就导致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内心孤僻,不喜欢主动与别人沟通交流,不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拒绝同学善意的帮助和关爱,人际关系存在危机。

2.3 价值观偏差

虽然说“贫困是最好的大学”,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贫困虽然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决心,但是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成就动机强,长期饱受苦难的折磨,对现状充满负面情绪,就会产生强烈的想要摆脱困境的欲望,有很强事业心和创业心,他们不甘心一直处于这样的贫困状态,也想报答父母辛苦供自己读大学、读研究生的恩情。所以他们有可能会采用一些欠妥的手段来致富,在道德选择上出现错误,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而且现在拜金的风气很浓,研究生人际交往也会带着一些物质利益色彩,在一起聚会玩乐也是一笔较大的花销,金钱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门槛,这也会影响研究生的交际关系。研究生已经是半只脚踏入社会,他们会接触到不同生活层次的人,感受到贫富差距带来的生活质量的差距,而且同学之中的攀比之风也会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重大改变,可能会出现偏差,从而走上不归路。

3 解决对策

3.1 政府和社会应给予经济援助和实践机会

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都是由于经济原因造成的,所以完善的经济援助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贫困研究生的贷款制度,社会应该设置一些奖学金,解决贫困研究生的经济困难,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10]。在影响人格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因素,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身素质,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

3.2 开展朋辈咨询

高校大多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师生之间沟通存在代沟,而朋辈咨询则能很好地克服这个缺点。同龄人之间更好沟通,有着相近的生活环境和人生观,相处和互助地更加轻松。所以高校可以在研究生中选择有责任心的学生来担任朋辈咨询员,在平时和同学的相处中发现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寄予更多的关注,将潜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使其心理压力得到很好的缓解。

3.3 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导师培养制,作为研究生的引路人,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学生的生活和科研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内心对导师常有种信赖和依赖感,所以导师应该充分发挥心灵导师的作用,营造团结友爱的科室氛围,使他们感受到科研过程中长辈的温暖,增强客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11]。

4 结语

研究生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复杂的学生群体,是科教兴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人才质量成为了高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一名合格的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研究生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对学生的品质、习惯、性格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对弱势群体家庭学生进行大力扶持,高校开通了绿色通道,使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评价标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类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仍然较多。高校弱势群体家庭研究生的主要现状包括生活拮据、心理贫困、压力源多,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敏感易怒、自卑封闭和价值观偏差,解决对策包括政府和社会应给予经济援助和实践机会、开展朋辈咨询和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等。

参考文献

[1] 柳涛.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3):80-81.

[2]赵员秋,张玲娥,潘志华.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1):68-71.

[3] 邹佳帅.简析影响弱势群体家庭中学生人格问题的要素及其对策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01):152-153.

[4] 赵跃.试论当今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心理现状及其心理素质的提高[J].科技信息,2008(30):361-363.

[5] 赵雄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3):88-91.

[6] 杨国志,任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探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80-181.

[7] 贺建云.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6-117.

[8] 夏金元.大学生弱势群体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7):75-76.

[9] 唐素芝.论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6(3):95-96.

[10] 吴洁菲.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管理[J].教书育人,2005(26):22-23.

[11] 师妍.高校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106-107.

推荐访问:弱势群体 健康状况 对策 研究生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