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经营合同

供应链网络视角下知识转移与企业合作创新研究评述与展望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10 09:18:47   浏览次数:

摘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基于过程技术、跨组织、跨部门的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创新”模式逐渐成为供应链网络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复杂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涌现性等特征,加上供应链实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所处环境之间复杂的知识相互转移现象,导致了复杂动态的企业创新行为。文章从供应链知识管理和供应链网络企业合作创新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a指出要揭示供应链网络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复杂关系和基本规律,可以把供应链网络当作一个“学习”的渐进演化系统。在研究过程中把握其动态性和宏观性,并注重研究影响系统演化过程及演化稳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知识管理;合作创新;供应链网络;知识转移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获取和创造新知识是产品创新的基石,知识逐步成为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Alavi & Leidner, 2001)。然而,由于这种知识资源的分布是比较分散的(Davis & Eisenhardt,2011),而产品技术研发所涉及知识宽度、广度和深度在逐渐增加,使得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企业承担了巨大的开发成本和商业风险(黄敏镁,2010)。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过程技术的跨组织、跨部门的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创新”方式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陈劲,2011)。供应链网络是由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成员组成的,成员之间不仅有大量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存在,还存在大量的知识流。曾赛星(2009)认为在供应链网络的框架内开展合作创新已经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及其所在产业链的迫切要求。然而,从供应链网络视角来看,尽管现有的研究在库存控制和信息共享的协同分析方面相对比较成熟,但在知识转移与合作创新研究上,无论在行为层面还是在效果和绩效层面都缺乏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一、 供应链知识管理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知识流动、转移和共享的研究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如团队员工知识转移与共享(余光胜和毛荐其,2007;张玲玲,2009)、组织内部知识和信息共享(刘臣等,2011;张庆普、张伟,2012)、企业知识网络(王君等,2009)等。但是,上述研究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员工个体或企业个体层面,较少涉及组织间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也有一些学者研究组织间知识转移和共享行为(Wang, 2015),如企业集群知识传播(Ramirez & Li, Xibao,2009)、企业间知识共享(高宇等,2010;赵增耀、于海云,2012)、知识联盟(李海刚、卢燕,2011;张巍、任浩,2012)、创新网络知识转移(马军等,2012;曾德明等,2012)等。上述对组织间知识流动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跨组织知识流动本质规律的把握。但是,由于供应链网络中的企业关系与普通企业关系还有很大不同,前者企业间的联系相对更为紧密,知识转移可能有更大的优势。

国外对供应链网络知识转移的研究始于戴亚和延冈(Dyer & Nobeoka,2000)对丰田汽车公司供应链网络知识共享有效性的相关研究,为我们认识特定汽车供应链网络知识转移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经验。但由于供应链是跨组织边界的复杂网络系统,不同的供应链其构成千差万别,运行的约束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知识转移与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难点和疑点。野中等(Nonaka et al.,1996)提出了知识动态创造理论,建立了一个SECI(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模型。该模型的提出为系统研究知识在供应链网络中转移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但是模型对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否适用还有待于继续完善。

经过我们对现有文献的搜索,发现目前从企业个体——企业小群体——供应链网络之间的整合视角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献还不是很多,仅有艾扎德干(Azadegan,2011)和翁莉(2012)等少数学者开始开展探索性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 供应链网络企业合作创新研究

合作创新早在20世纪中期便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赵树宽等,2010),相关研究逐渐开始丰富。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研发合作(R&D Cooperation、Cooperative R&D、Cooperative Innovation、R&D Collaboration)和研发伙伴关系(Research Partnership)等概念。笔者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平台,用“合作(或协作)创新”作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4 898条相关文献(2014年3月6日)。国内与“合作创新”有关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1995年,在2004年以后,该领域发表的文献数量得到迅猛发展(图1)。

同时,笔者以“R&D Cooperation、Cooperative R&D、Cooperative Innovation、R&D Collaboration、Research Partnership、Technical Alliance、R&D Consortia和Industry-University Alliance”为主题词在汤森路透集团的科学网(Web of Science)进行检索,共检索18 980条文献数据(2014年3月7日),图2给出了相关外文文献年度分布图。

从图1和图2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内、国际对合作创新的研究从1990年代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相关研究的数量迅猛提高。特别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文献量的增长速度尤为明显。相关研究主要主要从产学研合作(原毅军、于长宏,2012);中小企业集聚创新(李新安,2015)、R&D联盟或知识联盟(龙勇、姜寿成,2012;孙新波、齐会杰,2012)、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或创新生态系统(魏江,2010;Adner & Kapoor,2010)等角度展开研究,而对供应链网络企业间的合作创新研究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学者从供应链知识协同(Simatupang et al.,2002)、供应商创新(Azadegan,2011)、供应链知识共享(张旭梅等,2009)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通过对这些相关研究进行进一步梳理,在赵树宽等(2010)的研究基础上,供应链网络关系已经进入了动态的战略合作关系(图3),合作紧密程度逐渐加强加深,这为企业进行相关隐性知识转移与合作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供应链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网链结构,是一个提供知识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动态网络,由用户(以及用户的用户)、核心制造商、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等不同知识和技术创新主体所共同构成。在这个动态网络中,供应商除了提供直接的价值外,还可以提供间接的价值,如提供新的生产工艺、新的技术和新的市场等(Azadegan,2011)。用户、核心制造商、供应商通过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快速满足最终市场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这种供应链网络内企业间交互作用最有可能有效地提升生产能力和产生创新。

企业间合作开发模式成功的关键是知识的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黄瑞华、苏世彬,2010;葛泽慧、胡奇英,2010)。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的供应链网络合作创新机制,对知识溢出方和接受方都是有益的(Yang et al.,2010)。供应链网络合作创新机制可以提高知识转移效果(张旭梅等,2009),提高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创新水平(林岩,2009;蔡猷花等,2010),使网络成员和供应链整体能够更高效地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提高供应链网络的竞争力,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例如,空中客车公司曾经在其A380大型系列飞机项目中进行大量的前期研发投入。作为大型飞机的核心制造商,除了自己进行大型飞机的核心部件的研发外,其供应商也在进行飞机发动机和导航系统等部件合作研发,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供应链合作研发网络,形成了A380飞机供应链研发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Adner & Kapoor,2010)。在国内,福田汽车通过“供应链同步开发联合体”这种供应链网络合作创新模式,由福田汽车工程研究院与福田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内的部分供应商共同组成的合作联盟网络组织,共同开展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领域的合作设计与开发、技术交流与革新、技术管理创新等工作(李随成、姜银浩,2010)。

三、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对供应链企业合作创新的研究不能仅仅把研究的视角锁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核心制造商(Adner & Kapoor,2010)。必须从整体上研究供应链网络中的所有成员所面临的挑战,并建立供应链网络合作创新机制,对知识在供应链网络中的转移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实现供应链研发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建立这种合作创新协调机制十分重要,但却非常困难,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很多问题,是复杂供应链网络管理的新课题。目前已有的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供应链协调优化、供应链网络设计与重构、信息流及其价值、供应链效率评价、供应链风险与应急、库存问题、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需求等方面展开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协调供应链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对供应链产品的市场响应速度等供应链管理中的棘手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案和对策,对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些方案和对策的目标依然主要停留在工业经济环境下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持续创新活动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黄瑞华、苏世彬,2010)。新的竞争环境对供应链网络合作创新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已有的对供应链网络合作创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的结构性因素(Structural Antecedents),如成员的R&D能力、互补性技术和治理机制等,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那就是创新的合作过程(Collaborative Process)分析(Adner & Kapoor,2010)。现有的不少关于过程的研究已经指出,合作创新参与者之间互动水平显著影响创新绩效。例如,英特尔与微软之间技术创新合作就明显地显示出过程的重要性,他们之间的重复性冲突使得技术创新合作前景变得非常不明朗(Casadesus-Masanell & Yoffie,2007)。他们必须保持一种近似的“共生关系”(Symbiotic Relationship),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转移,进而成功开展创新合作,适应计算机行业客户的需求(Adner & Kapoor,2010)。保持合作创新“共生关系”最核心的挑战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创新过程,这些过程之间会发生冲突。例如,不同的参与者会拥有不同R&D管理决策的准则,追求不同的市场目标,拥有个性化的经验和技巧(Brown & Eisenhardt,1997)。如何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协调和控制上述差异对于获得合作创新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有的文献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非常有限,遗留很多模糊的关键问题。

另外,知识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已演化为更加复杂的网络形态。供应链网络中的企业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同时还受到其他供应链实体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范旭等,2006)。同时,由于供应链网络成员比较多,成员之间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Li et al.,2012)。并且由于供应链网络成员一般不具有完全理性,他们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往往一开始不能找到最优策略,无法快速建立合理的合作创新机制,他们会在合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调整和改进寻找较好的策略,进而才能建立其相对稳定的、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合作创新机制。目前,关于供应链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多采用实证的方法,当然也有学者应用博弈论的方法来研究局部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机制(黄敏镁,2010)。这些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他们大多是从微观、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仅有少量的学者开始尝试动态的分析视角。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对供应链网络企业采用了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而实际的供应链网络成员往往是有限理性的,需要进一步放宽该假设。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揭示供应链网络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复杂关系和基本规律,可以采用演化博弈理论的思想和方法,把供应链网络当作一个“学习”的、逐步演化的复杂网络系统。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研究影响该复杂网络系统演化过程的关键因素,探究供应链网络的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复合机制、复杂关系、影响机理和有效转移途径,逐步建立合理的供应链网络合作创新机制的基础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蔡猷花,陈国宏,向小东.集群供应链链间技术创新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0,18(1):72-77.

[2] 黄瑞华,苏世彬.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科研管理,2010,31(11): 66-74.

[3] 黄敏镁.基于演化博弈的供应链协同产品开发合作机制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10,18(6):155-162.

[4] Wang D.Activating Cross-border Brokerage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 Skilled Return Migr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15,60(1):133-176.

[5] 张旭梅,张巍,钟和平等.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及其实施策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5):9-11.

[6] 赵树宽,王慧军,张晶敏.集成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2):68-77.

[7] 葛泽慧,胡奇英.上下游企业间的研发协作与产销竞争共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4):12-22.

[8] Li, D., Eden, L., Hitt, M. A., Ireland, R. D., & Garrett, R.P.Governance in Multilateral R&D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2,23(4):1191-1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3711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2013M540326);山东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号:2014RKB019BL);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J13WG13)。

作者简介:王长峰(1973-),男,汉族,山东省昌乐县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山东交通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网络合作创新。

收稿日期:2015-12-27。

推荐访问:评述 供应链 视角 展望 转移


[供应链网络视角下知识转移与企业合作创新研究评述与展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