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信

弱势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5 10:00:34   浏览次数:

摘 要: 作者阐述了弱势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自卑、孤僻、恐惧、傲视等,并从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方面分析了弱势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提供心理辅导、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弱势家庭子女 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我们店口镇是我省经济较发达的乡镇,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百强镇第四位,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扩张的重要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由于意外灾害(事故)、失地农民、家庭离异、外来务工人员增多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致贫因素的影响力趋向强化,弱势群体随之呈现于社会大潮之中。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而且给学校教育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据统计,在我们学校,属于弱势家庭子女的共有7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1210人)的5.8%。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弱势之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环。

作为一个学校,没有能力根本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脱贫致富,但我们还是坚持为弱势家庭孩子干涸的心灵播撒春雨,关心这一特殊群体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关爱之情荡漾在校园,让和谐社会中义务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孩子,每一户弱势家庭。

一、弱势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1.自卑

在弱势群体家庭中,由于生活各方面的不尽如人意,致使家长情绪低落。父母时常拿孩子出气,使孩子无辜的心灵受到伤害。加上来自人们的误解和歧视,因而容易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自怨自艾、丧失自信、沉默寡言,遇事往往自愧无能,每当同学之间谈及家庭、父母时,总是逃避这些场合。他们在校期间害怕填表,怕老师问及家庭情况。

2.孤僻

他们生活于自我的小天地里,不愿与人来往,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都掩盖起来,不愿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3.恐惧

弱势学生的心中总有一种被别人嘲笑的感觉。他们怕来自外界的冷言热讽,对别人的谈话及别人对自身的评价都十分敏感。

4.傲视

受自身弱势的限制,他们往往将来自周围的评价、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在轻视、伤害自己,因而傲视周围师生,苛刻待人。久而久之,周围同学都与之疏远,造成了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我们在个别访谈中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弱势家庭子女的情绪情感还有细微的差异。有的孩子明显表现出悲哀、害怕、迷惑;有的孩子明显表现出失落感、无助、孤独、羞耻;有的孩子明显表现出悲哀、窘迫,对未来感到焦虑、烦恼和退缩。

二、弱势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关系不融洽。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他们由此缺乏爱的呵护,情绪低落,对学习失去信心。他们不善言语,变得越来越孤独。据研究报道,破损家庭子女有38%情绪不稳定,40%性格内向、性情孤僻。当自身婚姻失败而心理不平衡时,便把自己对对方的憎恨、不满等情绪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仇视对方的不良心理。

(2)教育方法不恰当。父母情绪低落时,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爱护;碰到不顺心的事往往就把气往孩子的身上出。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逐渐从内心里产生了一种自卑感。

2.社会原因

人们往往会对弱势学生加以另眼相待,看不起他们,使他们有一种恐惧心理。虽然社会上的一些有心人会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一定的资助,但在支援、帮助的同时不能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甚者,社会上的某些人不但不同情、关心弱势者,反而对他们冷言冷语,将他们的不幸当作笑谈。

3.学校原因

在学校教育当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大多因心理弱势而造成学习成绩低下,教师因怕在他们身上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见效小而易于将他们放弃,置之不理;其次是在为弱势学生减免有关费用时,为了大造关爱弱势的声势,常常将这些人的名单张榜公示。这种做法无疑会大大削弱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卑感。

三、倾情弱势家庭子女,关爱荡漾在校园

事实上,弱势家庭子女因为家庭的贫困导致在心理上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沮丧、悲哀的情绪,非常需要有人能同情、理解、支持和帮助他们。正是为了改变他们偏常的心理状态,改善他们过敏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进入学校后沉重的心理门槛。我们一方面努力建构校内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重点组织实施“倾情弱势家庭子女——爱心计划”行动,从教育方面给他们以帮助,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领导到位

为了把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落到实处,为了解决弱势群众的后顾之忧,我们选择把关心弱势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真正把弱势家庭子女的冷暖放在心头,努力建设有效的帮扶体系。学校专门成立了帮扶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到位。各职能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总务处负责生活援助,教导处负责学习援助,团支部负责心理援助,校长室负责全面协助。

2.措施到位

(1)免。就是实施“民心计划”。学校为贫困学生减免校服费、午餐费等各类费用,两年中共减免六万余元。

(2)助。就是建立“爱心基金”。这笔资金主要用于特困户、低保线家庭、孤儿及其他困难家庭困难的学生分别给予300—800的补助。还向这些家庭的学生提供录音机等学习工具,帮助他们改善学习条件,更好地学习。

(3)拉。就是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我们要求本校每位教师都要与一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还积极促成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家长)与我校贫困学生“手拉手”。

(4)访。就是组织“送温暖”家访活动。每学期放假前,特别是在放寒假前,组织班主任、学校领导对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的贫困生进行家访,嘘寒问暖,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使他们在寒假不觉得寒冷,在春节感到温暖。

3.工作到位

(1)开展爱心活动。两年多来,我们开展了“把爱撒向每个贫困生”爱心活动,要求对贫困学生给予特别的厚爱,要求每位教师牢固树立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的“三服务”思想,对这些特殊学生,思想上耐心帮肋,生活上体贴入微,学习上循循善诱,心灵上细心保护,开展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的活动,为进步显著的学生设立“奋进奖”。全体教师郑重承诺: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不让一个后进生掉队,不让一个特殊生受冷落。

(2)建构良好同伴关系。我们一方面热情关心贫困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稳定他们波动的情绪,教育他们克服一些自身的缺点,鼓励他们多与同伴接触、交往。另一方面教育同龄伙伴不要疏远、冷落贫困学生,更不能嘲讽、歧视他们,对他们的处境要同情,对他们的心情要理解,并且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们忘却痛苦,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

(3)运用“角色改变”心理重构技术。这一方法就是在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系统地改变他们旧有的偏常行为模式及其心理背景,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结构。于是,我们尝试着让部分贫困学生担任各种班级内的工作。比如,爱好学习的让其担任学习委员,对文体活动有特长的让其在班中担任文体委员,有些学科成绩低下的让其担任相关学科的科代表,有些不善交往的让其在团队活动中担任主持人,等等。另外,我们还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这样,贫困学生的偏常心理状态不仅得到了扭转,而且他们行为动力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如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信心、为同伴和教师所接纳的程度,等等,都出现了积极的改变。

(4)提供心理辅导。我们通过学校心理辅导室经常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和情绪疏导,告诉他们贫困是暂时的,作为困难的一种,贫困有时也是一笔财富。我们鼓励他们学会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善于鼓励自己,形成健康、成熟、向上的心态。我们告诫他们得到了他人的帮助,不要永远停留在感恩的层面上,懂得放下包袱,正视现实,勤奋学习,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成功,在逆境中成才。这才是对好心人最好的回报。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成就未来。

(5)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重视和弱势家庭(及其抚养者)的联系,比如通过家庭访问和召开多种内容的家长会,及时向他们反映学校的要求,以便互相配合,互相合作,从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以融洽亲子关系和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他们子女的健康成长。

关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尽管我们身边的贫困人口已大为减少,但扶贫济困的故事没有终结,它仍在继续,仍在延伸。

推荐访问:弱势 心理健康 子女 现状分析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