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简历模板

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14 08:40:56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结合对我国部分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指出目前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偏低,不能够适应未来素质教育教学的岗位要求。在深入分析造成上述状况原因的基础上,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师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

高师院校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形成较为完备的地理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科研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素养,以备将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游刃有余。具体而言,地理类本科生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对区域野外实地的观察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处理区域信息的能力,区域综合分析与宏观思维能力等。

1 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现状,我们在河北某综合性师范大学做了一项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285名接受调查的地理类专业本科生中,有科学研究经历的学生占33%;有论文撰写能力的学生占46%,其中经常主动写论文的学生只占12%;有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占9%;有科研成果的占8%;目前承担或参加科研项目的占13%。与之相似的专题调查还在北京某师范大学、东北某师范大学、天津某师范大学、内蒙古某师范大学等几所高师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方向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显示:41.45%的学生没有任何形式的研究经历,44.27%的学生从未与老师探讨过学术问题,经常主动写论文的学生只占8.33%。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普遍偏低,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与素质教育所需求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2 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偏低的几个影响因素

2.1学生参与科研的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地理类师范院校开设的学习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课程设置虽然科目繁多,但普遍缺乏研究类课程和研究方法指导课。在前面所做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关于“学校是否开设过研究性课程、科研方法指导课或科研能力训练课”一栏,否定回答占70%,由于上述课程没有正常开设,当然也就没有设置相应的科研学分,即使部分学生参加了科研活动,在总学分中也无从体现,而且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效与推举研究生和就业的关系不大,这就造成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学生失去了尽早接受科研训练的机会。

2.2经费保障不到位

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虽然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科研部门或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也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但总体规模偏小。例如河北某师范大学2010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课题立项241项,但科研基金资助金额只有14.72万元,相对课题总量来讲科研经费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大部分高师类院校主要的教学任务定位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搞科研往往被当成“副业”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既没有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又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往往是心有余而“钱”不足,半途而废的现象时有发生。

2.3缺乏必要的科研指导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扩招现象,这就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差距越来越大,教师的课时任务越来越重,难以抽出专门时间长期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除此之外,高师院校大部分教师还承担着一定的科研任务,同时骨干教师还要指导研究生、博士生开展科研活动,故除去正常上课时间,教师与本科生的接触机会较少,学生受到来自教师的科研熏陶和指导一般也较少,如在调查问卷中,与教师探讨过学术问题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6%,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

3 加强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路径选择

3.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就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教育来讲,目前急需转变的教育观念主要有:①由注重知识的传承向注重知识的创新转变。②由教育时空的封闭性向教育时空的开放性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③在教学关系中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④由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向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总之,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2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

针对目前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课程结构中研究性课程和研究方法指导类课程缺失这一现象,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教学应积极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像《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将教师的研究课题与相应的选修课程相结合,在不同年级分别设置一定比例的研究类课程,把相应的科研学分纳入学生的总学分体系中,并且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一定比例的科研能力训练学分才能合格毕业。

3.3强化探究性学习

就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来看,不管是自然地理学还是人文地理学,教材中都有许多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在学习《中国经济地理》(吴传钧主编)上篇第八章“城市化”这部分内容时,可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呈现出哪些不同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给我国带来了哪些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目前在我国各市、镇开展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引发了哪些社会矛盾?在《世界经济地理》(陈才主编)教材中这样的研究性课题也较多,如:我国温州的乡镇企业能否走意大利新兴工业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应对智力外流现象,等等。如果教师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并积极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究,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3.4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课程结构中,往往包含部分实践类课程,诸如专业实习、教育实践(由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组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像《地质学基础》、《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等,都属于地理类专业实习课程,为了利用野外实习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组织机构和指导教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在实习活动开展前,指导教师要把实习地的综合特征以及与实习内容相关的新的学术研究动向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习和研究。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是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本科生以课题为依托开展的科研过程,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其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

3.5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

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学生科研活动的成败。具体说来,一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校级层面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其次是学院层面对学生项目的具体关心和指导,再次是指导教师的发动和全程参与。二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事实证明,只有成立大学生专项基金,学生的科研活动才能普及和深入开展。高师院校应采用多种形式拓宽基金来源渠道,如私人捐赠、企业资助等,但学校财政拨款应作为基金的主要来源。三是落实有效的奖励措施。各高师院校应对科研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给予积极的宣传、表彰和奖励,在评优、评奖学金等方面应有政策性倾斜,并且学生的研究成果应及时向相关刊物推荐发表,毕业时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四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加强图书馆建设,使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保障。

3.6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学校应抓住各种科技活动举办的机会,采取网上直播、专家论坛、宣传单、海报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大学生对一些重要科技赛事有所了解,并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学校还应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等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探究精神,进而成为科研活动的积极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姚玉环,李晓辉,牛清霞,毕兆明.师范生的探究潜质培养仍是薄弱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8-04-16(9).

[2]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70-172.

[3]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2.

[4]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3.

[5]卢晓东.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生科研[J].高等理科教育,2000,(5):70.

[6]陈静安.五国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5):85.

[7]王宏舟.大航海时代——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第九批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作者简介:孙桂平(1966-),女,河北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区域开发与城市规划研究;崔彦元(1971-),女,河北涿州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涿州分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区域开发与城市规划研究。

推荐访问:本科生 路径 类专业 科研 地理


[高师院校地理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