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经验

人本取向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2-26 08:39:59   浏览次数:

摘 要:在中国经济的影响下,城镇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当前政府研究的主要内容。人本取向下中国新型城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公正和全面协调发展方针,关注城镇化人群的发展变化,采用一定的措施提高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建设中国新型城镇,还要综合考虑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机制,给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人本取向;人的发展;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20-02

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形成了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模式,提高了城乡经济结构差异分析,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经济发展,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发展。但是城镇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城镇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所以必须建立以人本取向为基础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实现城乡高度融合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取向

(一)体现个体化发展特点

人既是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人的个体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脱离自然约束所进行的发展[1]。第一,人是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生存是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生产活动获得;劳动是生存的一种手段,也是维持个人肉体生存的主要方式。人的生存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方式,会给个体造成较强的压迫力,但不能被人们所驾驭[2]。第二,人存在于社会发展中,必须摆脱社会对自身活动的限制,进而得到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社会关系强的人所得到的社会认同感就强,否则反之。同时,此种社会关系也会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三,人是精神物种,可以在自我能力提升中得到发展。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过分地强调经济GDP增长,却忽略了对自己精神的诉求,人已经成为了简单的单向度人。

(二)群体扭曲化发展

第一,不科学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二元化较严重。国家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可以达到6.9亿,城镇人口直线上升,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但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数量仅为总人数的35%,绝大多数都是非城镇户口的农民工。虽然城镇化发展带动了农民工工资的增长,但劳动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城市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状况。第二,东西群体发展差异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城镇率可达到55.8%,西部仅为38.4%,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东西方群体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我国出现了很多弱势群体,主要是农民工、城市贫民等问题,难以保证这些人员的正常生活。而且农民工出现了很多工资拖欠问题,影响了农民劳动积极性,产生了很多不和谐因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出现扭曲化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在外务工人员中有文盲占据1.6%,农民工初中以下水平占据74.7%,高中13.2%,中专以上10.3%,还有很多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教育。而且农村很多小学将消失,给城乡一体化实施增加了困难[3]。

(三)待际差异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较多的交往方式,但产生了待际差异问题,新生智力发育较成熟,很容易接受现代化知识,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新生代农民开始转变为人口流动的主体,在科学素养和心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给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条件。与旧农民相比,新农民很多都未从事过生产活动,新一代农民开始陷入命运循环模式。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让人处于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中。实施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举措,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从马克思角度分析,实现城乡结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目标,可以消除或减轻二元结构,发挥了人的内在潜能。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本取向具体化分析

(一)实施“以人为本”发展

人的发展是马克主义的主要目标,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尽可能满足人的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在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解决城镇人员就业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质量。同时,消除政策和制度问题,扩展人的发展空间,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此外,还要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处理好群体利益矛盾等关系,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制度公正的价值取向分析

制度公正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实现社会资源平等分配的主要方式,决定人的发展程度,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化发展。保持制度公正已经成为实现人与经济、社会和身体等公平发展的基础,也是实践互动中对象化的外物质层面[4]。从本质上分析,制度公正可以调动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赋予人平等的发展机会。新型城镇化影响下,制度体系必须与政治、经济等实现结合,实现偏重经济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消除二元化结构,保证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和社会制度平等化发展。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传统化城镇化主要利用土地增长等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忽略了城市空间和规模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生态问题。速度较快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均不能满足城市人口需求,出现了社会问题较多。所以,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必须与我国当前的发展国情相结合,加强生态文明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向循环、低碳和集约化发展。此外,还要统筹地方建设,实现新型城镇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进程。

三、人本取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关注失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贫民

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所要关注、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贫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等问题。相关专家统计,中国弱势群体占据1.5亿左右,此类人群的主要特点是社会地位低下、心理素质脆弱,与人的协调发展相背离[5]。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是实现人的城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和边缘群体的协调发展。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关爱农民工,解决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加强经济用房和廉价房建设;构建服务功能的政府部门,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些制度,保证弱势群体的发展。

(二)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第一,提高人的素质。新型城镇化要求必须要提高人的素质,首先要对人进行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改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环境适应能力[6]。身体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切劳动的基础,心理素质是人们参与社会思想的心理沉淀,受社会变化等因素影响。第二,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可以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保证人的基本生存。所以,必须给人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人的价值。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时,可以借助生产实践活动,提高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借助生产力发展合理安排人工作和休息实践;借助实践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人本取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打破城乡壁垒,实施土地和户籍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实施身份证管理,促进小城镇户口改革,解决户口问题,完善各项制度,让农民享受各项福利待遇[7];其次,加快建设共同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给农民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城镇化转移。最后,制定合理的社会融入制度。及时给有条件的农民提供政策支持,消除社会歧视。进行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协调时,必须要优化改革制度,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监管。

第二,促进城镇体系改革,完善就地城镇化与人口转移问题。首先,认真规划小城镇,结合小城镇环境承载力,制定经济发展目标,解决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城镇内在发展潜力;其次,完善政府调控机制,认真规划行政范围,优化城乡结构;最后,重点发展“镇级市”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及时转移剩余劳动力[8]。

第三,完善生态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与自然和人文等因素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首先,顺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控制;其次,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处理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关系;最后,完善生态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此外,还要完善城镇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利用制度操作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时还要将新型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实际发展中,完善生态服务功能。

五、结语

人本取向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具有很大作用。在实际建设和发展中,必须尊重人的意愿,积极分析影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同时还要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相结合,优化新型城镇化服务功能,加强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实现城乡高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文钱.哲学视域中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2] 李标.中国集约型城镇化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11).

[3] 王素斋.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4.

[4] 许才山.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5] 张丽萍,郑庆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2).

[6] 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8).

[7] 谭静.基于人本发展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8] 刘潆.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新型城镇化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责任编辑 刘兆峰]

推荐访问:取向 中国 人本 城镇化 建设


[人本取向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