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分析材料

时空观念与历史地图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9:10:54   浏览次数:

一切历史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发展。离开了时间和空间,就无所谓历史。时空观念,亘古弥新。1876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从时间来说,历史的发展总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去不复返的前进;发展的过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产生到消灭,从新到旧,从始至终。从空间来说,任何事物存在的内部空间都是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事物之间存在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维度的外部联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正是其中之一,并居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地位,它同样提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时空观念不仅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也是学好历史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思维的基本途径,掌握了时间观念,就会学着结合具体时段分析问题;树立了空间观念,就会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空间关联。

时空观念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历史地图。它以图示的形式,直观地将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时序性和空间关联性展现出来。历史地图更是阅读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就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民国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也说,“读史不明地理则地理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基础也”。历史地图册是以历史地图为主的历史教材,自然成为落实时空观念的首选工具。

历史地图册与空间息息相关,它让我们从空间上理解人类世界中的事件;它与时间密不可分,让我们观察和思考这些事件如何各自依序展开。负载时空观念的历史地图册能够使学生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想象之间的关联,理解历史上的沿革和变迁的意义,合理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让历史更加鲜活、更有深度、更具时代感。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原来人类一出生就自带“内部全球定位系统”,就能感知空间特征。要完成更高级的空间认知,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需要经历获取特征、建立联系和取得新知三个阶段。基于空间认知过程的历史地图册,在时空观念的表达上,同样划分了三个水平层级。

(一)直接呈现时空特征

历史地图册主要是对人类历史过程的可视化表达,旨在说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范围和演进方向。《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①下册第3课《内战前美国本土政治形势》直观反映了美国内战前自由州、自由地区、蓄奴州、印第安人地区和亚利桑那地区在南北方的空间分布情况,其中,北方以自由州和自由地区为主,南方以蓄奴州为主。公元前334年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出兵远征。他首先扫荡了小亚细亚,在伊苏斯平原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波斯军。接下来亚历山大继续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随后,他兵不血刃进入埃及,接着回师两河流域,在高加米拉之战中,大胜波斯军,征服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继续领兵东进,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返抵巴比伦,远征结束。历史地图册九上第4课《亚历山大远征》直接反映了这次远征。

(二)间接构建时空框架

历史地图册整合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基于时间、空间、史实概述三位一体的认知体系,从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构建时空框架。横向时空框架是以时间为依据,整合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历史事件。历史地图册九上第4课《亚历山大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随着亚历山大十年征战,其所到之处,兴建了大量的城市,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历史地图册九下第3课《内战前美国本土政治形势》和《内战前美国本土经济形势》组合在一起,可以看出,美国内战前,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南方却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南北方在关税及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是建立蓄奴州还是自由州等问题上矛盾尖锐。

纵向时空框架是以空间为基础,整合不同时期同一领域的历史事件。历史地图册九上第10课《拜占庭帝国的兴衰》选取了4世纪末、6世纪、9世纪、1451年四个时间节点来表达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变化,将所有的时间点串起来可以看出,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其版图囊括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6世纪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9世纪以后,帝国版图不断缩小。1453年,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攻灭。历史地图册九下第17课《欧洲的联合和发展》则选取了1967年、1973年、1993年、2004年、2013年五个时间节点来反映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将所有的时间点串起来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逐渐走上了聯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欧洲联盟成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

(三)隐性贯穿时空关联

历史地图册在构建时空框架的基础上,时空结合,隐性贯穿历史事件与时空框架的时空关联。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纵横联系的,既有时间的延续,又有空间的联系。只有在时空框架中认识历史事件,才能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历史地图册九上第16课用《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17世纪)》《法国的殖民扩张(1763年前)》《“日不落帝国”》四幅地图展示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将触角伸向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基于这些时空特征,可以建立起西欧国家殖民扩张进程的时空框架。殖民扩张带来多重影响。它促进了航运和贸易的发展,亚、非、拉等地被卷入世界市场,逐渐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此,在认识殖民地人民掀起的反抗斗争时,可以推断出,其根源正是西欧诸国的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

历史地图册九下第2课用《彼得一世时期的欧洲》《1861年改革前的俄国》《1861—1914年俄国经济的发展》三幅地图展示了彼得一世赴西欧考察的主要地点及大致路线,1861年改革前,农民暴动不断,1861年改革后,主要工业部门快速发展。基于这些时空特征,可以建立起近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时空框架。彼得一世改革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1861年改革使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认识: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历程,是俄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各教材出版机构随即着手组织编制历史教材。历史地图册和历史教科书都是以课程标准为编写指导和编写依据。同一课程内容,历史地图册和历史教科书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为服务一线教学,历史地图册既要做好与历史教科书的配套,又要体现自身用图阅读历史、理解历史的独特价值。

(一)配合教科书

历史地图册配合教科书,从具体操作来看,主要体现在一致、结合、拓展三个层次。

与教科书一致,是指宏观上的体例结构、微观上的重要历史概念表述与教科书一致。历史地图册按课编排,目录中呈现了教科书中除活动课外的所有单元名和课名。历史地图册所表示的单元名和课名与教科书的排序一一对应。《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一共7个单元22课,包括一个活动课(第22课)。《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上册一共7个单元21课,只比教科书少了第22课。历史地图册所表示出来的名称和排序与教科书完全一致,便于师生将两者对照、配合着使用。关于古埃及文明重要历史节点和时间段的划分,历史地图册九上第1课《古代埃及》的读图指出:“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这段文字描述与教科书几乎一致,使师生在认识上,有统一的概念。

与教科书结合,是指历史地图册以图示的形式解读教科书中的文字。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的关系这一内容,历史地图册九上第1课《古代埃及》用了《尼罗河水位变动与古埃及文明演进历程》和《一年中尼罗河水量的变化与古埃及农业的关系》两幅示意图来表示。它从短时段和长时段,直观反映当尼罗河水量丰富时,古埃及经济发达,政治稳定。反之,当尼罗河的水量不能满足农业需要时,古埃及经济就会受挫,并间接影响政局,导致王权变动频繁。这与历史教科书九下第1课《古代埃及》第1目“尼罗河和古埃及文明”中所写的“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是在阐释同一课程内容。《古代日本》这一课,历史地图册经过重新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和教科书知识点后,用《古代日本》《遣唐使的主要路线》《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三幅地图将之按时间顺序呈现出来。这些地图之间不仅相互关联,而且紧紧围绕时间这根主线,构成了古代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教科书用了“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三目共两页多文字介紹了日本的位置和范围,以及从大和政权到大化改新,再到幕府统治的发展过程。即图而求易,师生通过阅读地图,更能一目了然地获取古代日本的时空特征和发展过程。

对教科书拓展,是指历史地图册会基于教科书的文字表述和版面设计的限制,设计相应的图表,延续、补充教科书内容。历史地图册九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用《苏美尔城邦国家》《阿卡德王国》《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五幅地图,直观展示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历程,尤其展示了文明发展的高峰——古巴比伦王国。这对教科书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第1目“古代两河流域”和第2目“古巴比伦王国”做了系统的整合,使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脉络更清晰,有利于师生完整把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这一知识点。

(二)服务教学需要

历史地图册的设计和编排,最终都是为了服务课堂教学。基于教学进度的安排和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历史地图册设计了单元页、中外文明同时空两个栏目,便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都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内发生和发展。为突出时序性和便于教学,历史地图册在设计单元页、中外文明同时空两个栏目时都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编排。

翻开单元页,长时段下的具体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一一铺开。单元页设置在一个单元之前,主要由单元名、历史长河、地图和图片构成。历史长河是单元页的主线,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基本都在这里显示出来,一目了然。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会有一个整体、初步认知。单元页中的地图和图片是对本单元重要事件图示化介绍,与图册正文内容形成互补。历史地图册九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单元页,用横跨两页的历史长河,介绍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的简要发展历程;用早期文明的分布示意图和吉萨三大金字塔图片等,对早期文明形成的自然条件做一个铺垫,为本单元的教学打下基础。

中外文明同时空设置在一个或两个单元之后,在更长的时间段、更广的空间范围,理解人类历史的进程,可看出世界大势对中国的影响。这一栏目主要由时间轴和空间图构成。时间轴表示了同一时期世界和中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对应的中国历史分期。空间图反映了同一时期中国和世界的往来交流。历史地图册九上《中外文明同时空(五)》时间轴反映了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纷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一时期,中国处于明末至清中期,由强盛转向衰落: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对外贸易受严格限制,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随着西方列强开拓中国市场,打开了中国国门。空间图反映了19世纪中叶以前,中西之间的正常贸易长期有利于中国,中国对外输出瓷器、丝绸,换取西方大量白银。

历史地图册是一种注重视觉化的教材。地图、表格、图片等可视化信息是历史地图册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视化信息的有机整合是历史地图册发展的一种趋势。历史地图册的内容,经历了从教学大纲时代的单一地图,到课程标准时代的地图、文字和图表有机结合的转变。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经过精心设计和绘制,“一标一本”时代历史地图册的可视化信息传达,将更易被接受、更易理解、更有效果。

1.地图的呈现更加有效。读史地图不同于一般的地理地图,也不同于历史地理专题图。为了方便阅读历史,图面上会增加大量的历史专题内容。历史地图册在地图上增加点状符号、路线、文字说明、图片,都是为了更形象、更立体地建构历史时空特征。历史地图册九上第1课在《古代埃及》图中增加《埃及商船》《储存粮食》《埃及战车》《在尼罗河上捕鱼》四幅图片,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生产、生活、对外贸易、进行战争的场景,使学生对古埃及文明有立体的认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充分发掘地形图有效表示地势起伏的特点,新增大量晕渲地图、手绘地图。这些地图非常直观地表现了地理环境特征、地物之间的关系,使用了非常丰富的色彩,选用了不同的观察视角,采用了适合的比例尺,使学生更乐于去阅读地图,亦能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被地图的这种立体感带入,有利于培养空间思维。历史地图册九上第3课《南亚次大陆》,是一幅晕渲地图,非常清晰地表示了南亚次大陆高原、山地、平原等丰富的地形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地理环境。历史地图册九上第5课《4世纪的罗马城(局部)》,是一幅手绘地图,形象描述了4世纪罗马城主要建筑的分布情况,从图中能清晰地看出大竞技场、罗马广场、图拉真广场、朱比特主神神庙,便于学生直观感受罗马帝国昔日的繁荣。此外,大量地图根据专题内容的需要,进行了空间的变换,将所要表示的内容设定为地图的中心。历史地图册九上第5课《罗马帝国》,通过变换古代罗马的地图投影,使古代罗马的地理空间更加集中,地理环境特征更加明显;使学生更容易明白为何公元前2世纪罗马被称为“地中海霸主”,为何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即使是同一种投影,也会依据专题内容的需要,对地图的范围进行选取和设定。历史地图册九上第5课《罗马帝国》、第12课《阿拉伯帝国》,两者虽然采用同一种投影形式,但是,根据每课讲述内容的侧重,一个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另一个则集中在阿拉伯半岛。

2.表格的呈现更加多元。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或了解历史特征,历史地图册绘制了大量的时间轴、结构图,曲线图、表格、饼状图、柱状图,依据不同事件呈现不同方式。

3.图片的呈现更加合理。为了集中反映同一个主题,历史地图册将相互关联、互不相同的图片按历史逻辑组合在一起。历史地图册九上第8课《庄园中的佃户在一年中不同月份劳动的场景》选用了3月、6月、9月、11月佃户劳动的场景图片,反映了庄园以农业生产为主,依靠农民耕种生产。第9课《中世纪巴黎大学生一天的生活》选用了早上、上午、午后、晚上学生的活动图片,反映了中世纪大学生学习内容丰富、业余生活自由。

在使用历史地图册过程中,既要学会读取图中的时空特征,又要学会识别图中的关键信息,建立时空框架,从而以图证史、用图明理、提升历史学习能力。下面以工业革命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册,分层次完成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

(一)引导读图,获取时空特征

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主题内容的提炼,抓住了图名,基本就了解了地图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的图例。图例是地图的三要素之一,是阅读地图的钥匙。只有看了图例,才能看懂地图中各种符号所指代的意义。不借助图例去阅读地图,就如无头苍蝇一般。历史地图册的图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统一性的图例,一般位于历史地图册的扉页背面。这个图例包括了图册中主要的居民点、界线和地理事物的规格。另一种是专题性的图例,出现在单幅地图中。这个图例因为每幅图表示的历史专题内容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内容。阅读地图时,基于统一图例阅读图中的地理事物,如图中的海洋、湖泊、河流、山脉、都城、洲界、国界等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基于专题图例阅读图中的历史事件,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结合教学主题,指出图中相关事物的位置关系、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范围的变迁,培养学生从宏观上归纳分析历史事件空间位置关系及变换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新版《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的统一图例,结合历史地图册九上第20课《英国工业革命》,可以读出英国本土南抵英吉利海峡、东达北海、中间是爱尔兰海;英国本土东南部为平原、北部和西部多为山地和丘陵;英国的首都为伦敦,位于东南部平原上。基于历史地图册九上第20课《英国工业革命》的专题图例,可以读出英国有着丰富的在工业制造中必需的煤和铁矿石,煤田和铁矿遍布英国中西部地区;英国有着发达的铁路,连接了北部的工业中心、内地、伦敦和大西洋;棉纺织业的重要地区在英国中部。

获取基本空间特征后,可以结合单元页中的历史长河、每课中的时间轴、中外文明同时空中的时间轴、不同时期同一领域的系列地图,获取基本时间特征。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地图册九上第20课《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这一时间轴,可以读出,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8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1825年,史蒂芬孙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历史地图是今人对人类历史的空间表达,地图表达的主题内容一般离我们的生活都很远。为了拉近师生与历史的距离,我们对历史地图中涉及历史变迁的历史地理学的内容,采用了古今对照的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过程中,可以通过古今对照形成完整的时空观念。阅读历史地图册九上第2课《古巴比伦王国》就能发现,在两河流域南部的入海口,古岸线为地图中陆地的边缘,今海岸线则用灰色线划表示。由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冲刷,两河流域南部的入海口泥沙大量沉积,致使海岸线逐渐南移,形成今海岸线的形状。

(二)学会识图,建立时空框架

历史学习,如果既不追溯一个历史事件的已往,又不联系它的未来,也不考察这个事件与周围事件、周围环境的关联,那只是机械学习、死记硬背。使用历史地图册时,可以按照时序性,利用时间观念,建立纵向时空框架,使学生能结合时段看待历史,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和线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基于历史地图册九上第20课《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的时间特征,结合历史教科书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文字描述,建立工业革命的纵向时空框架。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这一纺织技术的革新,迈开了工业革命的第一步。1785年,瓦特扩大了蒸汽机的应用范围,推动了机器使用,促进了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1825年,史蒂芬孙设计的机车在铁路上试车成功,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按照空间性,利用空间观念,建立横向时空框架,使学生结合空间看待历史,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空间联系。如教师指导学生,基于历史地图册九上第20课《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歐洲的扩展》《工业革命在美国的扩展》的空间特征,结合历史教科书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正文最后一段的描述,建立工业革命的横向时空框架。19世纪,工业革命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速度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上的国家以及美洲;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主要围绕比利时、法国、德国三个中心发生,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取得了显著进展;工业革命在美洲,主要围绕美国发生,美国的工业革命进展很快,尤其是东北部地区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聚集在一起,工业化程度高。

(三)善于用图,探究时空关联

一切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联系和发展、延续和变革、原因和结果。需要我们基于时空框架,多维度、多视角地探究历史发生的内在逻辑。使用历史地图时,可以基于时空特征和时空框架,结合时空观念,探究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册九上第20课《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建立的工业革命的时空框架,结合历史教科书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目的文字描述,探究工业革命在英国最先开始的原因。英国境内有丰富的煤和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国内外市场巨大的需求刺激了纺织技术的革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多种因素和条件结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

基于时空特征和时空框架,结合时空观念,可以探究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教师或可指导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册九上第16课《“日不落帝国”》读取的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殖民地分布等时空特征,以及第20课《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建立的英国工业革命的时空框架,探究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推动英国在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进行殖民扩张。正是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实力,英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新版历史地图册紧密配合历史教科书,始终服务教学需要。通过引导读图,获取时空特征;学会识图,建立时空框架;善于用图,探究时空关联,分层逐步完成时空观念的培养。纵观“一纲一本”时代以来的历史课程改革,围绕“时空观念”编排历史地图册,是一次创新和突破。

【作者简介】全武,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王向阳】

推荐访问:观念 时空 地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