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思想汇报

基于新型工业化基地定位下的中心城市“增长极”构建

作者:jnscsh   时间:2022-04-08 08:42:27   浏览次数:

【摘要】柳州市是广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作为新型工业化中心城市“增长极”建设,既有优势和机遇,也有劣势与挑战。柳州新型工业化道路应突出信息化、循环经济及技术经济含量,积极发挥“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增长极;柳州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2-

【收稿日期】2006-03-03

【作者简介】黄河东(1982—),男,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钟学思(1981—),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经营、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区域经济学。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建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柳州市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如何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将柳州市发展成为新型工业化基地,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作用,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柳州市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基于新型工业化基地的中心城市“增长极”构建

中心城市是指在区域内居于核心地位、具有主导、协调、服务示范等功能的城市。要实现广西整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带动。柳州市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中心城市,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柳州市加快工业化进程的现实的、必然的选择。

近几年来,柳州市整体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柳州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7.82亿元,比去年增长14.5%。2004年,柳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12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2.05%,在广西的14个中心城市中,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因此,柳州市经济发展应定位为基于新型工业化基地定位下的中心城市“增长极”构建,这就需要把握各种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柳州市对广西区域经济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实现对周边地区的应有的“增长极”作用,推动整个广西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柳州市经济发展定位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SWOT分析

(一)柳州市经济发展定位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优势

1.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柳州市工业经济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2002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80.24亿元,2003年,柳州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96亿元,比2002年增长30.4%,2004年,柳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55.6亿元企业,比2003年增长32.2%;柳州市工业企业发展迅速,拥有汽车、机械、冶金、制糖、等40多个行业和4OOO多个工业品种,形成了汽车装载机、发动机、电解锌、等20多个在国际、国内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产品,为柳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交通便利。从铁路看,柳州市处于湘桂线、黔桂线和枝柳线交汇处,是沟通大西南与华东、中南、华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从公路看,柳州市是中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桂海高速和梧州至贵州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209、322及323国道在这里会合。从水路看,柳州市为国家一级口岸,柳江(西江水系)航道已升至五级航道,全年可通航300吨级船只。这样便利的交通,再加上背靠中南、西南,面向东南亚和东部沿海的有利区位,使柳州市成为全区和周边各省区产业、资金、人才、信息等多种资源汇集的中心。

3.劳动力资源丰富。柳州市人口密集,劳动力市场广阔。2003年,柳州市管辖的6县4城区总人口351.26万人,非农人口为121.26万,占总人口的34.52% ;其中,市区总人口95.89万,非农人口84.35万, 占市区总人口87.97%,6县总人口260.37万,非农人口为36.91万,占6县总人口14.45%。由此可见,柳州市的劳动力资源可挖掘的潜力较大,为柳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柳州市经济发展定位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劣势

虽然柳州市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规模,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在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劣势,主要表现为:

1.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目前,柳州市工业结构为:工业门类多,优势行业及高科技产业少。以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冶金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经济总量95%以上,以信息产业、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经济总量比重不到5%,故柳州市工业缺乏发展后劲和潜在的竞争优势。

柳州市工业布局为:北部是以冶金、电力、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区;西部、南部是以机械、机电工业、汽车和零部件为主的工业区;东部是高新技术工业区和电子、生物、精细化工等为主的工业区;中北部是轻纺工业产业区;东南部分布汽车零部件加工工业、有色冶炼工业。这样的工业布局,随着柳州市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将无法满足工业扩张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需要。

2.对外开放力度不够。从出口看,2002年,柳州市出口仅为2.1亿美元,2004年,柳州市外贸出口2.8亿美元,在广西14个中心城市中名列第7位。从外贸依存度看,从2001到2003这3年,柳州市的外贸依存度分别为8.48%、6.09%、6.46%,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从利用外资看,2002年,柳州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018万美元,仅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22%,低于自治区20%的水平,而且利用外资的质量也不高,表现为项目规模小、结构单一、经营效益差,缺乏综合竞争力。

3.企业规模不大。目前,柳州市已建立起以汽车、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和轻工、化工、造纸、建材等主导产业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市现有工业企业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占10%,虽然有3家企业进入国家500强,分别为:柳州市钢铁(集团)公司,营业收入1195231万元;柳州市铁路局,营业收入1037061万元;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463623万元。但是,和国家500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234.91亿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从企业规模来看,柳州市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大企业较少,且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柳州市经济发展定位为新型工业化基地面临的机遇

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很多: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这对柳州市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二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从发展潜力看:柳州市既有有利的区位,又能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柳州市既能拓展融资渠道;又能选择有竞争力的产品打入东盟市场;还能开拓新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柳州市经济发展定位为新型工业化基地面临的挑战

1.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继续引领技术革新和产业创新的潮流。柳州市工业企业大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信息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生产高科技产品较少,缺乏竞争力。故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是柳州市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2.高级技术人才不足。一方面,柳州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缺乏大量优秀企业家和各种具备高级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影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柳州市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较小、数量少,很难靠自身的力量提供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高级人才,难以发挥柳州市对周边城区的带动作用。

3.面临国外跨国企业的严峻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国外跨国企业到柳州市投资,与本地企业争夺市场。这些跨国企业大都资本雄厚,规模大,人才多,具有信息化建设的绝对优势;而柳州市的工业企业大都属于传统产业,与国外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资本上,还是在科技上、人才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此,国外跨国企业对柳州市工业企业发出的挑战是严峻的。

三、柳州市经济发展定位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思路

柳州市经济发展定位为新型工业化基地。而要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概括起来就

是要从柳州市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具体发展思路就是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信息化水平

首先,增加对现代科研和开发资金、人力等的投入,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此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争创传统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其次,科学、合理规划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的布局,制定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促进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再次,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最后,对全市工业进行整体规划,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全面提升柳州市的信息化水平。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工业化铺平道路

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柳州市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生产基地向郊外转移势在必行,所以对水电的需求量和交通运输量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柳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物质保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整体规划和研究;必须强化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重点抓好能源、环保等工程,逐渐形成与工业化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为柳州市走向新型工业化铺平道路。

(三)科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在推进柳州市新型工业基地建设进程中,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方面,通过对原有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改造,引入“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式,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严格控制污染物总量;另一方面,借助政府的强大推动力,在相应的政策方面扶持节水、节能和节约资源的工业,发展环保产业。同时,加大对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强化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理念,逐步形成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四)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利用力度,提高工业技术含量

人才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竞争的核心,也是提高工业技术含量的重要保障。要提高柳州市工业的技术含量,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柳州市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的协调发展,努力抓好义务教育,为人才的自主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全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通过教育创新和发展,造就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在人才的引进方面,柳州市要优化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公平竞争的人才选任制度、多元化的人才激励制度和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制度;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在人才的利用方面,柳州市要加快改革、创新企业现在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优化人才环境,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推行终身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五)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对柳州市而言,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解决政府行政权利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改变过去全能政府的形象。减少行政干预,把社会的职能交还给社会中介和社会社团组织,把企业的微观职能交还给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优化政府职能结构,以增强柳州市政府城市管理的竞争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就是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泛进行招商引资的宣传,号召公众增强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创新招商方式,积极采用小团组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方式;促使招商工作由单纯的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鼓励和支持柳州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企业,以延长产业链和增强本地产业配套能力为目的,做出好的项目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六)深化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以“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企业是中心城市经济的细胞,城市拥有的优秀企业越多,其生产功能就越强,经济发展潜力也就越大,“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就越明显。而深化企业改革就是要加快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尽快建立规范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此外,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重点地扶持有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优惠,把他们打造成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主力军,使之迅速成长为在国内领先、放眼国际的优秀企业,以此提升柳州市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团标,曾鹏.增强广西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的战略研究[J].学术论坛,2005,(11).

[2]蒋团标,曾鹏.西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分析―以广西为例[J].经济问题,2005,(4).

[3]谢名洋,韦学霖.柳州市城镇化发展战略勾画[J].广西经济,2005,(6).

[4]郭宁,田桂燕,陈劲松,冼庆荣.柳州市工业发展探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4,(8).

[5]陈劲松.柳州市工业发展SWOT分析[J].广西经贸,2003,(9).

本文是蒋团标副教授主持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实现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因素分析和模式研究”(03BJL007)的子课题“广西中心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推荐访问:工业化 中心城市 构建 定位 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