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笔试题目

英、美工业化道路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9 08:53:19   浏览次数:

[摘要]在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过程中,也产生过二元经济问题,而其能在工业化中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工业化道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起到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思索和总结工业化中“二元经济”结构不断被强化的教训,并希望探索一条新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以解决我国的“二元经济”问题。我国在工业化中解决二元经济问题,一方面要采取各项措施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这是基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关键。

[关键词]工业化;二元经济;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14.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88-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06BJL003)。

英国和美国作为先发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道路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和美国的经济社会也产生过二元经济问题,而其能在工业化中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工业化道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一、英国工业化道路及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一)英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农业革命是工业化的基础

工业化是从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化,因而,工业化的起步基础必然是农业。在对工业化的理解中,最重要的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工业革命依赖于农业革命先期或同期发生”。[1]就英国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萌芽,还是海外征服和掠夺,在历史上都不比意大利、葡萄牙或西班牙。英国区别于上述三国的,是它在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

由于中世纪晚期英国传统民族工业——乡村呢绒工业的发展,农村成为孕育近代民族工业的基地。到17世纪初,英国出口的呢绒和羊毛大约占到英国出口总额的90%。对此,张培刚指出:“农业可以通过输出农产品,帮助发动工业化。”[2]同欧洲大陆的国家相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在英国农村渗透,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最早发生变革。正是17世纪的英国农业革命,直接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2.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一是技术创新。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从而使织布技术提高;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织;1782年,瓦特发明复动式蒸汽机,它的出现,使机器从根本上代替了人力,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机的时代”。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19世纪30年代,加工机床也已出现,人们可以用机器去制造机器。

二是生产方式创新。现代工厂制度的形成是英国生产上的伟大创新。工厂较之其他组织形式的制造业促进了更高的投资率,因而导致了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3.所有权制度保障了工业化道路的发展

诺思对英国历史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英国很早就开始发展所有权,并将所有权应用于创新方面。1331年,佛兰芒织布工约翰·肯普被准予从事纺织的专利权,承认受市场保护、具有合法学徒身份的人准予免税。英国的鼓励和保护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人,他们带来了诸如制造疏浚和排干土地的机器、油脂、玻璃等物品的各种技术,这些技术很多在英国被授予专利权。17世纪,英国制定了第一个鼓励创新的专利法,从而使得创新收益内在化为制度,从而成为合法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4.工业化过程中遵循正常的产业结构]进规律

即以轻工业为优先发展产业,通过产业联系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初期,英国经济以轻纺织业为重点,轻纺工业的发展对煤炭、钢铁等其他原料及机器设备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带动重工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轻工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而且,轻工业一般规模小,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在一定条件下,相对来说效益好、利润高。

5.英国工业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和相关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因此,在全国总人口中“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目标选择。[3]而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则有利于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英国的工业化道路从这两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第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国家。工业革命完成后,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加快了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程。17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这一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部门。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英国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①这一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和农村非农产业。

第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4]英国农业在工业化初期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农业对工业品的贸易条件明显恶化了。1840年,英国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12%,废除了谷物条例后,1850年即下降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种植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与1840年相比,1850年种植业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了19世纪末期,种植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只及1840年的57%。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的严重衰退。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1801年,英国农林渔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2.5%,1841年为22.1%,1861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7.8%,而1901年则为6.4%。②粮食自给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农业的衰退迫使英国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国外农业的支持。

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对农业造成的持久性衰退,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进口受阻,国内粮食供给发生困难,英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政策有:奖励垦荒,对开垦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鼓励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于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各出口国用出口补贴的办法廉价倾销其过剩的农产品现象,英国等欧洲进口国采用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手段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保护,这就大大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了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按照欧盟的统一政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等。

上述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是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供给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二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人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二、美国工业化道路及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一)美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拓荒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

美国作为近代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化同样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美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并且也是从棉纺领域开始的。早在1790年“美国制造工业之父”——施莱特就在罗得岛建立了第一座棉纺厂。但此后工业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工业化的基础资源(粮食、棉花、畜类、木材和煤铁等),使工业化缺乏后劲。拓荒农业的大发展使这种状况大为改观,美国工业化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农业进步为轻工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料。农业生产的巨大增长使粮食加工、食品工业、制革工业、纺织工业及以畜产品为原料的屠宰和肉类罐头工业迅速崛起。二是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极大改进。19世纪是美国交通运输业发生巨变的时代,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美国交通跨越了隧道、汽船、铁路三个时代。三是农业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农产品出口创汇是美国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农产品出口,不仅为工业积累了大量资金,还换回了国外的工业设备和国内缺乏的某些原料,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四是促进了工业核心地区的扩大。19世纪初,美国工业主要集中在新英格兰地区,并以轻工业为主,随着农业重心西移,工商业随之西移。五大湖工业区的兴起就是西进运动的直接产物。在这新兴工业区内农机制造和农产品加工成为主要的制造业部门。这个制造业带对美国工业影响重大,今天依然是美国工业中心地区。五是为迅速增加的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和农畜产品。[5]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美国农业的先期发展对工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为工业化的飞跃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只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才能推动工业化进程,否则只能阻碍工业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整个的现代化进程。

2.生产方式创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第一,美国在英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分散的市场工业化模式。这种工业化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地调动各经济行为主体的积极性。

第二,美国人创立了新的工厂体制。由于美国工业化时人力匮乏,但土地广阔,水利资源丰富。于是他们把原来一些分散的制作过程加以合并实行新的分工,而后将制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这种工厂制需要巨额资金,于是,组织股份公司成为解决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股份公司是美国企业体制的重大创新,为工业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通用制是美国的一项重要的生产创新。通用制使人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产生了“规模生产制”。在此之前,产品是由工匠一件件制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现使得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和大量投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3.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6]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即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从工业和农业的产值比重来看,1850年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9∶61。到1900年,两者之比变为73∶27。从工业内部来看,1860年~1914年是美国工业内部结构明显升级的时期,消费品制造部门(轻工业)比重下降,资本品制造部门(重工业)比重上升。①

必须强调的是,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美国的轻重工业之间,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也很快。从速度上看,美国农业发展慢于工业,但就农业本身来说,农业发展是相当快的,从1860年~1920年间,棉花增长约1.5倍,玉米2.9倍,稻米12.6倍,羊毛2.8倍。

4.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7]

美国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劳动力和资金都非常短缺;整个19世纪其工资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资本收益率都较英国高。因此,美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的人均实际产出从1869年~1873年间的223美元增加到1912年~1916年间的632美元(以1929年的不变价格计算)。②

5.实行保护私有产权、人权和发明专利制度[8]

美国独立之初就颁布了严格保护私有产权和人权的宪法,这部宪法维持至今,是美国实现工业化和维持持续繁荣的主要制度基础。为了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保护法人和自然人的发明专利。1790年~1800年经政府批准的专利权276项,1840年~1850年为6,480项,而1850年~1860年期间增加到25,200项,1860年~1870年为71,800项,1890年~1900年期间增加到234,956项。

(二)美国工业化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作用

第一,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美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在农业实现半机械化后开始的。19世纪末,最早发生转移的新英格兰地区既是城市多、开发早、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又是全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地区。1880年,美国非农业就业总数已超过农业。③1910年,仅工业和建筑业就业人数就已接近农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场主纷纷采用机器,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从1910年起,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已开始下降。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开始了。据美国农业部估算,1920年~1930年,有600多万农村人口离开农业,占1920年全部农村人口的19%。1930年~1940年,又有350多万人离开农业,占全部农业人口的13%。①由于农村中非农业部门的发展,30年代以后农村人口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1920年,农村人口在农业就业比重为62%,1940年减少到53%。非农业就业的比重从38%上升到47%。②这表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除大部分进入城市非农业部门外,还有一部分进入农村的非农业部门。

第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促进了城市繁荣和工业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衰落。小城镇和社区发展陷于停顿,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使用难以为继,出现了农民贫困化且其状况日益严重。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并把农村工业化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此背景下,美国开始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从1954年到1978年,美国在农村的工业布局逐渐增多,发展不断加快,农村工业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城市工业。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农村工业化的程度己经有实质性提高,在农村里很难找到一个没有任何工厂的小城镇,甚至社区。美国的农村工业化是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扩散的结果,不是农村地区自发兴办工业的结果。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的扩散,有政府干预等非经济因素,也有农村地区税收较轻、地价和水费便宜、人工成本较低等经济因素。美国政府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形成,而且促进了农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9]

三、对我国的启示

从英国和美国在工业化中有效解决“二元经济”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得到一些启示——我国在工业化中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即要采取各项措施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这是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关键。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一)在工业化中解决“二元经济”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元经济”问题产生于“工业化”,其也会最终在工业化中得到解决,但是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简单的随着工业的兴起而在短期内得以解决。我们从英美工业化的发展来看,其从工业化开始到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初步解决了部分“二元经济”问题,但是,其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也就是“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我国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比英美要复杂的多,既有经济,又有社会和政治的原因。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又面临着转轨的情况下,想短期内解决“二元经济”问题也不现实,我们必须认识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英国和美国解决“二元经济”的有效途径。我国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这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础。

第一,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英、美在工业化过程中遵循正常的产业结构]进规律。但是,我国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强调优先发展重化工业,而对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因此,我国在工业化的初期,尽管工业化的各项产值类指标都上升很快,然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都没有随之得到较快的提高。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我们要重新走先发展农业、轻工业、再发展重工化工业的道路也不现实,一方面是这样会浪费我们的重化工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国际发展现实状况也不允许。因此,我国工业化道路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重化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要加大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一是转变工业发展模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充分发挥重化工业的主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与就业压力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调整我国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生产力布局,比如建立以我国东北地区为基础的工业发展基地。

第二,加快技术和生产方式创新。技术和生产创新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我国是一个技术和生产方式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必须抓住时机,大力推动科技和生产方式进步,加强科技和生产方式创新。一是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将其与我国的具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发挥最的生产效能;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三是建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四是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五是进一步推动国内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第三,加强制度创新和建设。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历程,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因而需要建立、完善和创新的制度很多。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保障我国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极其重要。其中应特别关注的是:一是所有权制度建设,其中对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制度和非公有概念的财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尤为重要。这两种制度的建设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凸显的问题,其是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普通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二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知识产权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很不完善,创新主体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这使得我国自主创新的力量薄弱,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以保障我国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增强。

(三)必须一如既往、始终如一的重视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英美在工业化的发展初期都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其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其工业化的发展。但是,在工业化得到飞跃发展之后,其又只关注于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当农村问题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时,其才又重新重视起来。我国以往的工业化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如今的工业化建设中必须一如既往、始终如一的重视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这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关键。

第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中众多国家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在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条件下,农产品可以工业发展提供部分原材料,有利于支持工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农业收入水平快速增长入手。一是在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本着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结构效益的原则,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二是推进土地制度创新,使土地有效的流转起来。三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农业。四是通过转变观念、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本投资机制,构筑和完善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等途径,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第二,要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从英美发展的历史来看,农村工业化是使农村焕发“第二春”有效手段。一是我国要因地制宜地扶植各地农村发挥本地区优势,建立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和相关的产业化链条。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转移或扩散。通过城市工业的扩散和带动作用,将农村工业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10]

第三,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严重束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当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体制改革及政策调整,创造有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以及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农业内部转移。

第四,加强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和保障。我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区域,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必须加大扶持和保障的力度。一是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等多种手段组织农民,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1949年英文版,中译本.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联合课题组.中国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9):2-48.

[4]孔祥智.英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是怎样处理工农关系的[J].前线,1999,(4):17-19.

[5]张礼萍.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对工业化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50-55.

[6][7][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新经济导刊,2003,(19):126-127.

[9]郑文凯.美韩两国农村工业化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2,(4):71-73.

[10]林木西,王慧.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3,(7):28-32.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n Transformation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Enlightenment to China

Zhou Jian

(Economic College of Liao 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ization, Britain and the U.S.A. also encountered the problem of dual economy which they solved well.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industrialization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been pondering and summarizing the lessons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hoping to find a new road for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so as to solve the dual economy question. In dealing with it, on the one hand China shoul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speed up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which is essential;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which is crucial.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dual economy; innovation

(责任编辑:张积慧)

推荐访问:工业化 经济结构 道路 转换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