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自荐书

当“传统”遭遇“工业化”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9 08:49:40   浏览次数:

摘要:在工业化大生产的今天,传统民间美术受到了冲击,一部分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另一部分与现代科技成果相融合,成为了“新民间美术”。不同类别的民间美术区别对待:对即将消亡的传统民间美术要加大力度保护,对新生的民间美术要肯定它的存在,鼓励它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工业化;民间美术;新民间美术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7-0063-02

我国民间美术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新时期的彩陶到秦汉的砖雕画像,从魏晋南北朝的佛龛造像到唐宋的印染织绣,从明清的剪纸年画到民国的青花鱼盘,民间美术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古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最基础、最本源、最具生命力的空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虽经历了数次冲击与淘汰,但总体上看,却也平稳有序的发展着。直到近代,传统文化遭遇了席卷了全世界的“工业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传统民间美术的命运变得岌岌可危。

工业文明强势介入传统的乡土文化,依附于乡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民间美术出现了两种选择:一大批民间美术被高科技的产品替代,正迅速衰亡。传统的木版年画因喷绘、胶印等高科技印刷品的出现而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东昌府的年画曾热销一时,现在当地继续从事年画生产的人家已属罕见;电脑多头绣花机的出现使很多现代年轻人放弃了刺绣这门民间传统工艺,在某些地区,除了几个年过半百的老人闲暇时候偶尔刺绣消遣外,已少有人从事;聂家庄泥老虎的境况也大致相同,由于现代电动玩具的普及,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泥老虎也淡出了现在孩子们的视野。而另一批民间美术为了生存,想尽办法,拼命挤入现代市场,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民间美术”。“新民间美术”的“新”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均有表现。

首先,在功能上,传统民间美术多以实用为主,即使是最具装饰意味的年画也是为了驱邪避凶的功用,而“新民间美术”则更强调装饰性、审美性。传统民间美术中刺绣起初是为了让鞋帽更结实,后来寄托着不同的祈望:或祈求平安,或求子,或辟邪;而“新民间美术”中服饰上的刺绣大都成了装饰,纯粹为了好看,还有很多单纯的绣片被镶入镜框中,成了纯粹的室内壁挂装饰品。高密泥老虎是潍坊当地传统的民间玩具,一般个头偏小,目的是便于孩童把玩,而今天制作的老虎很多都颇大,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大众审美需求。“新民间美术”的出现使很多传统民间美术失去了原有的功利意义。成为纯供观赏的工艺品。

其次,“新民间美术”的审美取向较之传统民间美术也有了新的变化。“工业化”引起了全球一体化,高科技互联网使地球成了一个“村”。乡土文化中传统的审美定式已难以刺激现代人的心灵,他们认为传统民间美术太土、太粗糙,跟不上时代潮流。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洋气”、“多变”、“精细”的工艺品。“新民间美术”顺应这一潮流,在题材上选用时尚元素,如卡通形象,如泥塑中的机器猫、hello kitty、喜羊羊,陶塑中的小丑鱼(来自迪斯尼动画片)。在造型上追求多元化,如内画瓶的瓶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水晶球形、扇形、弧形、棱形等。制作中讲究精工细作,博山内画瓶就因工艺精巧而闻名。博山艺人张广庆的作品《李时珍》,在不足三寸的小壶上,分两层雕出山水、人物、花卉,壶内有李时珍从童年到行医、采药、著书的十多个场面,即使置于放大镜下,细节也都清晰可辨。

再次,“新民间美术”的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在造型上,它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解构、重组。著名的惠山泥人——大阿福采用了现代解构的方法,把圆雕改为浮雕半立体壁挂。这种壁挂既节省了一半材料,又符合当代家庭装饰的需要。在制作工艺上,它借鉴了现代科技的成果。由于“工业化”大生产对手工产品的生产活动影响巨大,很多民间美术不再想过去一样由一个老艺人独立创作完成,而是多人合作完成,设计与制作分工。据考察,郯城的棒棒人除了生产祖传的样式外,还接受着美院学者新设计样式的订单。现代设计与民间工艺的结合,使很多“新民间美术”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此外,还有一些很多“新民间美术”运用传统的样式,利用现代高科技进行批量化、集约化生产。如传统的老粗布尺寸一般不超过成年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因为这个距离是手工织布时两手穿梭最适宜的尺度,而现代市场看到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粗布,一般都为现代机器织机织成的。现代很多蓝印花布也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保留着传统的色彩纹饰,由电脑配色印染而成的。

民间美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传统民间美术的日渐衰微,“新民间美术”的异军突起,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两类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不同决定的。在古今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的结构、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需求必然会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古代中国社会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农村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中心,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生活。朴实的民间艺人子承父业,传承着祖辈们留下了手艺活。平时,他们就地取材、因材适宜,制作出各种草编、竹编、陶瓷器皿等日用品;在农闲时节,也会制作各种供孩童戏耍的小玩意,像是泥老虎、布老虎、草编蝗虫、风筝等。乡土文化滋养了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又反过来展示乡土文化。在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等风俗活动中,傩戏面具、泥塑雕像、面塑、纸扎制品等民间美术是显现民俗事项的重要道具。“吉祥如意”、“花开富贵”、“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民间美术的题材,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最质朴、最直接的美好愿望;而“麒麟送子”、“连生贵子”、“鲤鱼闹莲”等题材则或显或隐地体体现了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们对劳动力的深切企望。

然而,工业革命的一声炮响,击碎了传统民间美术几千年的平静。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替代了零散的手工劳动,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城市文明逐渐代替了乡村文明。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生产材料很少是纯天然的,大多是经过机器加工的纤维化学制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尤其是“住”、“行”方面。而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传统民间美术中那些稚拙朴实的乡土味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紧紧的抓住人们的眼球了。此外,在西方思想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与民间美术息息相关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慢慢消退。

传统民间美术是人类艺术的宝库,然而在它的衰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个人力量无法挽回的。对待这一现状,仅仅哀叹、痛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能做的就是像某些专家、学者们呼吁的那样:重视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工作。不管是借鉴维也纳人类民俗博物馆的运营方式,还是学习日本“一村一品”的保护手工艺运动,或是为了发展地区旅游业而采取的保护性策略,只要是适合本区域内民间美术的保护办法,这对正默默消逝的民间艺术来说都是福音。传统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根,是支撑民族精神的支架。因此,对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庆幸的是,国家启动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各地也积极响应,抢救濒临灭绝的传统民间艺术;很多社会人士更是利用自己的号召力,为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工作积极奔走。

在抢救重视传统民间美术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民间美术”正以勃勃生机的姿态迎向“工业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它并不仅仅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商家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借用了民间美术的外衣,迎合市场的噱头,而是传统民间美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本能性的改变:将新事物吸收融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更加完善自己。千余年来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曾做出过类似的反应。对市场的把握恰恰说明“新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适应性,迎合着当今大众的审美口味。

历史的齿轮是向前发展的,墨守陈规势必会被社会淘汰。民间美术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工业化发展的新时代,当很多人还在继续感慨原生态的传统民间美术以“無可奈何”之姿消退、追忆其曾经的种种辉煌之时,却惊奇地发现具有时代气息、同时又“似曾相识”的“新民间美术”不知何时已在生活中悄然而至。

参考文献:

[1]李新华.齐鲁工艺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中国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3]柳宗悦著,张鲁译,徐艺乙校.日本手工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推荐访问:工业化 遭遇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