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先进事迹

发展福建省农业的政策建议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7-10 08:49:12   浏览次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农业的一般性分析和对福建农业的特殊性资源禀赋的思考,指出传统的关于农业问题的解决思路在短期内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应当重视短期内可以缓解农业问题的方法。本文认为产业链整合与按照资源禀赋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对福建省现阶段意义重大,并提出农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 政府补贴 金融支持 科技投入 土地私有和流转

中图分类号:G254.12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经济危机带给中国一个巨大的关于内需拉动的问题。而农民收入低,消费潜力大,因此由来已久的三农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我们对于中国农业问题的思考有哪些值得借鉴,又有哪些还存在问题?除了在整个中国农业的大背景下的一般性分析,对于福建省的农业发展更应当注意的又是什么?本文试图对一些关于农业一般思路做一些分析,并针对福建省的特殊性给予一定的政策建议。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发现农业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在短期阶段的一些缓解农业问题的思路应当特别提起我们的注意。产业链在农民群体中的整合以及按照资源禀赋发挥福建省的比较优势应当成为现阶段福建省农业发展的重点。

二、对传统思路的思考

发展农业生产、支持农村建设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也吸引了很多学者以及农村工作者参与到这项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来。众多有识之士们针对农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方法,我们来分析其中最主要的一些思路,并以此来考虑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关于农产品价格。

“谷贱伤农”,与社会其他产品相比,农产品尤其是粮价似乎总是偏低。提高粮价从而给农民增收则成了很容易想到一条路径。然而粮食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也即它的基础性。农业是立国之本,体现在农业是其他产业生产活动的原材料的供应产业。没有一个产业不是以农业产品为成本的。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可变资本的部分很大的比重用于支付工人的基本生活资料的补偿。作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吃穿,显然以农业产品为基本来源。正是农业产品的这种基础性导致了其成本性。农产品涨价带来整个社会产品成本的上升,从而导致农产品以外的产品跟着物价上升。正如林毅夫所言,在经济学中,相对价格是理解经济的关键。正是在这种相对价格上,农产品由于其基础性而无法摆脱低价的境地。正因如此,往往在农场品价格上涨后,农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因为其它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农民的购买力没有提高,而往往反而下降了。因此,提高农产品价格既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不能对农业发展产生长期有利影响。

(二)关于政府补贴。

由于农业的“先天缺陷”,仅靠市场的作用不能改变其劣势经济地位。即便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也要依靠政府力量来干预农业。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日韩,都会对农业给予大量的政府补贴来支持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国政府的农业补贴都将会持续下去。政府补贴来自税收,因此其实质是通过税收将社会其它非基础部门也就是以农产品为成本部门的收益分利于农业。从这种意义上看,政府补贴这种二次分配形式是一项长期基本思路。然而这种措施显然对一个社会的其它产业的盈利能力要求很高。政府补贴的力度不是无限制的,其必须受到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与发达国家拥有充沛资金用于农业补贴不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工业化还不成熟,整个社会创造价值能力还不是很强。而且中国农村人口数量极其庞大更加重了政府补贴负担,也削弱了政府补贴的效果。总的来说,政府补贴是长期必须的,但不是能短期发挥变化性作用的方式。其效果必然是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显现出来的。

(三)关于金融支持。

农业显然是一个资金贫乏的地带,很多学者都会提到如何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在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一下资本和农业的基本属性。正如农业专家温铁军所言,资本的最大的特点是总是流向资本回报率高的产业部门,而农业尤其是以传统农业形式为主的中国农业恰恰是资本回报率相对较低的部门。这便决定着我们对农业和农村进行的金融支持的一系列努力可能得不到预想的效果。以农村信用社这种支撑农业金融的主体形式而言,并没有按我们预期将大量的资金集合起来投入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恰恰相反,农业中本已有限的资金由于追逐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全部被吸入信用体系并用于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因此,所有关于农业进行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如果不能仔细考虑并真正解决资本和农业基本属性之间的矛盾便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四)关于科技投入。

科技与农业的结合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粮食产量是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而增长的。这便归因于科技投入带来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长。科技对农产品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量上,同时也表现在质上。生物科技使得农产品具有更良好的性质,如存活率、抗虫性以及抗毒性等。然而在科技投入方面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一是完全依赖于单位产量的增长会对农村生态系统造成很强的破坏性。化肥、农药、塑料等手段的使用给农村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科技投入的着眼点不能只是农产品的单位产量,而要兼顾农业资源环境的承受力。很多的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做了很多积极的思考和实践。其次,科技投入的途径可以被分为两种: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我国是资本稀缺的,自主研发的成本比较大。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千差万别,自主农业研发工作也不能全面应用于各个农业区域。而将科研任务下放到地方政府,则很容易因财政压力令其无法承担科研成本。因此,除去政府有限的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外,向农业技术发达的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是各省可以选择的道路。在引进农业科技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简单的引进而不加真正理解和吸收只能带来短期收益,而在中长期容易受到外资技术的操纵,使得农业的自主权遭到侵犯。我国大豆和棉花作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农产品已经经历过这样的教训。

(五)关于土地私有和流转。

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主要的方式。而中国农村聚集着大量的农民,且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不能吸收足够的劳动力来缓和农业生产的压力。农民失地是政府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尽管一段时期以来可以听到很多土地私有化的声音,但是其后果风险令我们望而却步。土地承包制的坚持和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出正是土地私有化风险与农业规模化优势的折中。然而土地流转的具体操作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继续摸索。适度规模的农村合作社应当作为目前阶段与规模化农业生产相配套的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这种模式既能通过土地合并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又可以避免农民失地的风险。

(六)小结。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说农业问题得到了完全解决,即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和其它产业的支持来发展农业。中国农业问题更是面临着很长的路要走。从资金到技术再到制度,所有试图可以解决农业问题的思路都无法摆脱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制约。传统的很多思路在试图解决农业问题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大都是伴随着一个社会长期发展方可见效,而在短期操作性方面受到一定的局限。在现阶段,我们考虑一些措施和手段用以缓解农业危机,增加农民收入是有重要意义的。农业与其它产业部门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其过于稳定,创造的价值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出现飞跃。因此,我们有理由以其所创造价值不变为假设前提来考虑短期内缓和农业问题的方法。借助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主义生产分为生产和流通两大环节的思路,我们将农业生产也划分成生产和流通领域。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出产业资本创造价值,商业资本瓜分价值。在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里之前的利润也可以分成生产利润和流通利润。农民生产出农产品,很多利润不能由自己获得,而不得不让利于别人,如批发商、零售商等。这也就是将原本就不高的农业利润再次进行瓜分。相反,如果可以由农民自己掌握整个生产和流通领域,则可在原有规模的限制条件下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使得农业自生能力获得很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可以小农,但农产品流通显然不能小农。这就需要我们前面提到的农村合作社组织的相关配套机制。甚至可以临近的几个合作社共同组建一个流通部门来直接和消费者交易。政府在这方面给予支持既可以降低补贴成本又可以达到农业发展效果,还可以促进农民内部的分工水平的提高。郎咸平一直提倡的产业链的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实践,已经可以在日韩和台湾农业中得到印证。

三、对福建农业的思考

以上我们分析了农业的一般性,当然适用于福建省的情况。很多学者也都从一般性的角度对福建省农业发展做出了一些建议。然而各个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各个省份的资源禀赋不同,除去一般性的分析,我们还需要了解研究对象的一些特殊性。因此对福建省的资源禀赋加以思考是必要的。

福建省陆地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这种地形下的粮食生产相对平原地带的省份显然没有比较优势。福建气候温和,多数地区为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mm,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从日照时间长以及雨量充沛等自然条件来看,福建省的农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应当为经济作物。随着中国在wto框架下的更大程度地对外开放,福建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应当更加坚定地把农业发展的重点放到经济农作物上去。通过比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自的技术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作物是比粮食作物对中国来说更具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粮食作物一般产于平原地带,比较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大生产,因此是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由于资本比较优势在粮食生产中透过大规模和机械化占据有利位置。而经济作物一般无法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不得不依靠人工生产。经济农作物显然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因此,福建省大力发展经济农作物既适应自然地理条件又符合生产要素的资源禀赋。

大自然给予福建省的另一项禀赋则是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全省拥有一大批影响日益扩大的旅游品牌,包括山与水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素有海上花园、音乐岛美誉的鼓浪屿,情系海峡西岸、凝聚世界华人的湄州妈祖朝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宁德白水洋奇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漳州火山公园等旅游品牌和一大批风景名胜区。对福建省来说将农业发展与丰富的自然禀赋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的潜力极其巨大。依托本已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从简单生产拓展到旅游休闲应当是福建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农业发展战略。

四、政策建议

针对前文对农业一般性传统思路分析和福建省农业资源禀赋的特殊性研究,我们可以对福建省的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利用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

福建省应充分认识到本省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要素禀赋结构,在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坚定地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引导各地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经济农作物。

(二)深化专业化,适度规模化。

提倡在符合资源禀赋的专业化的基础上的适度规模化。当今社会,不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商业,一味的将规模做大不是成功的必然,而往往还会导致不良后果。专业化是各个部门生产的基础。透过专业化的生产,才可能提高效率,占据优势,达到适度的规模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最大限度的赚取利润。

(三)产业链整合,流通利润还农。

政府应当给予农民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特殊优惠。鼓励农民自主构建合作组织,不但从事农业生产,而且积极参与到农产品的专项物流和零售领域中去。政府可以通过降低过路费等物流费用让利于农民,也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简化审批来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在城镇开立农产品超市等零售机构直接面向消费者。这样既可以避免农产品利润被瓜分,也可以促进农民进入城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一农多用,横向盈利。

福建省应当倍加珍惜自身的自然环境优势,将生态利润发掘出来。一个茶园除去产茶,还可以观茶。从“多功能农业”的视角去拓展福建农业的发展空间,提升福建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在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将福建农业编制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为福建丰富的旅游资源再添一抹亮色。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经济学院2008级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推荐访问:福建省 建议 政策 农业 发展


[发展福建省农业的政策建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