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工作汇报

关于当代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6 08:54:09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历程,分析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应关系,指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现存问题的根源,明确提出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学科总体发展的定位,试图探求适应于本土环境艺术发展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07BF4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美学。

环境艺术设计,最初源于人们对美好居所生活的营建,伴随着人类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生存领域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延伸到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互动空间等更广泛的社会环境范畴。这种发展一方面源于人们经济生活不断拓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提高的必然规律。因此环境艺术体现了人类对所处环境的综合认知与艺术改造能力,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一、环境艺术及教育体系沿革

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引自于日本的室内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对环境提升的迫切需要而产生。国内环境艺术最初的界定是建立在室内设计概念之上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因此,中国的环境艺术开端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文化、经济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家需要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塑造出能够代表中国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良好投资环境条件。最初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正是以满足这种社会需求为目标而设置的。教育着重强调政府机关办公、涉外宾馆等具有对外性质的公共建筑室内空间,其设计思路也是针对该类空间需求,而进行艺术包装和物理环境的提升。这种以公共建筑为起始的室内设计方向是该学科在中国发展的特有模式。虽然使该学科迅速成长,但也造成早期环境艺术教育片面局限于装饰、装修材料以及艺术品堆砌之上。关注点在于室内公共环境的形象展示和经济价值体现上,而并非以人文关怀为设计基础。所以在发展初期,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是由其他艺术学科延伸而来的,例如装饰、雕塑、壁画等。之后,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一部分人群的逐渐殷实,环境艺术设计开始走向大众。专业人士面对阔大的市场需求和种类要求,开始认识到设计并非简单的艺术堆砌和物理环境提升。引发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关注对建筑的深入理解,并开始强化工程技术培养。不同建筑形式与建筑功能对室内环境的再设计开始发挥作用。而建筑本体对空间的内外限定,使环境艺术涉及内容开始拓展到室外层面。至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经过初期的迅速发展与摸索试验,逐渐理出作为综合学科与交叉学科教育的特性。环境艺术教育日渐融入功能空间与人文因素的设计内涵。这一时期培养具有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环境艺术教育的重点。环境艺术设计开始从政府行为逐渐发展至公众环境需求。经济增长,城市大力建设,环境艺术领域逐渐发展扩大到其名称足以涵盖的范围,并与现代景观建筑学、规划学以及传统园林发生包容交叉关系,形成综合学科态势。因为服务人群和设计领域的不断扩大,环境艺术设计显示出多样化、风格化、功能化、人文化,并越演越烈。环境艺术教育开始形成以服务人群为基准,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凸显,人们意识到人工营建对环境的深刻影响以及对自身发展的作用。逐步意识到生态与绿色的可持续发展设计需求。由于国家实力的提升,以及外来文化充斥的负面影响,开始出现审美形态的回归,民族环境特色的需求被重新提到重要位置。教育开始更为关注传统文化的搭建。另一方面,环境艺术市场不断拓展延伸,该行业出现进一步的分工细化,因此人才需求也就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环境艺术教育逐渐从传统美术教育的贵族、精英化转变为普及性、大众性教育。从环境艺术及教育的发展流程可以看到:中国的环境艺术教育一直依据社会需求的变更而不断发生自我调整。其教学模式是针对社会反馈而不断更新的。

二、环境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公众的需求与认知形态极大地影响了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因此环境艺术教育需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并且行业急切需要提高公众素养与公众认知度。因此该专业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教育规模的扩大化。另一方面,在专业不断发展和从业人员的增长下,势必形成专业领域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并派生出新的研究方向与设计领域。这种发展融合了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园林等相关学科内容与技术。环境艺术设计随着内涵的不断拓宽,逐渐构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个主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教育的体系也以此为基础演化为两部分主体教学内容,其教育目标也不再简单关注功能、以人为本、生态,而是融合了各学科领域特长,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寻求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学科独立发展的定位。

三、环境艺术教育的本源和发展定位

从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根源来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源自外来文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土壤发展至今,在行业初期是适应于社会需求的。及时满足了阶段性发展对环境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但历经三十年追逐西方物质文明发展热潮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冷静思考,不和民情的做法受到质疑,民族精神逐渐重新唤醒。今天在快速发展之后,行业与市场都需要一个能够反映民族审美个性、民族审美意识的环境氛围,需要重新拾回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在此时期,环境艺术教育应及时适应发展需求,调整教育思路,挖掘本民族特有的环境营建思路和艺术审美气质,满足人们苏醒的传统艺术需求,并促使该专业的国际地位。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环境观许多理念都是西方世界发展至今才提出的,古人的环境营建智慧处处渗透在传统环境当中,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从今天来看,许多思路和观念仍然具有先进的现实意义。《大学》中,孔子载:“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指出外部环境的改造应先究其内因。因此,对于艺术教育,应先回归到人自身的素养修为之上。预施以技,先立其身。环境艺术教育应着重强化传统文化、国学及美学素养的综合培养,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深入了解和审美感知,提升学生对服务人群的人性关怀以及对自然环境良性发展的生态认同。因此要建立具有文化传承性和社会认同感的环境艺术就应以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教育思想为构建本源。我们所要传承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知识、做法更是传统文化的认知思路和解读方式。而继承传统更不是以古作古,而是要以古作今,使现代设计体现民族思想的意识渗透和延续,并启发现代设计的宏观思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同下,传统气质正从方方面面逐渐地被抹杀淡化。那么体现民族精神,确立民族地位的设计期望正是要找回并强化这种环境气质。审美环境是每个人生活、生产的介质,是环境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所以环境艺术教育也应是深入浅出,耳晕目染,身凿力行的点滴积累。这就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环境艺术作为生活的艺术,其设计教育不应仅仅停留于图纸、课堂,设计应贯穿于整个构思到实施的过程当中。教育也应贯穿于这一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阶段之上,是设计方法的流程学习,是设计内容框架体系的搭建,是构架中知识点的填充与梳理。所以教授的就应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而绝非答案本身。更何况,作为艺术原本就是以个性和多样性为标准的,所以其设计教育教育原本也就只有思路规律可循,而无一定样式可依。实践教学方式,正是一种能够使学生依据规律,自我探寻、自我补充、自我验证的互动教育方式。作为艺术学科,环境艺术教育的目的正是在于提升学生对环境的塑造与认同能力、对艺术氛围的感知和互动能力。如果说空间的功能、技术、装饰等是动态的物质设计,那空间的氛围则是静态的精神设计。通过实践可以掌握物质设计,通过实践可以体会精神设计。所以环境艺术教育的实践应是双向的,不仅是操作性的而且是感受性的。所以具备民族文化传承性的实践教学是笔者所要倡导的现代环境艺术教育定位。针对今天行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扩大,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不断地调整步伐和不断自我更新以适应新的生存方式、新的技术条件、新的社会关系。但文化的一脉相承如同华夏血液的流淌是根植于每一个人身心的。所以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文化才是能够穿起历史片段的主线,才是环境艺术气息得以一致的途径。所以今天我们有责任挖掘、保有和发扬这块土地的精神,深研本土审美意识的丰沛内涵,强调传统美学思路的古为今用。确立具有中国美学目标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根基。在此基础上建立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基本教育模式,通过实践使知识得以巩固、强化、应用和融会贯通。强调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学生参与实际设计生产项目,拓展学生综合专业素养以及社会实践应变能力。同时,教学中应关注环境艺术的学科特点,既要反映多学科交叉性,而且要将多学科知识教授形成内在承接逻辑性,使学生能够在环境艺术设计庞杂的知识范畴中,脉络清晰的打下科学的框架基础,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层级对应学习以及进行针对性的相关知识补充学习。今天,在面对普及教育的平台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二十人的小班,而是一二百人的庞大课堂,所以只有层次清晰、目标明确才能做到在普及教育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才能满足多重的社会需要。不仅培养设计师更是培养解读艺术的受众群体、培养环境艺术的生长土壤。也就是说要在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提高受众群体的素养。另一方面,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应仅停留在个体人才培养上,还应突出强化群体优势。这也是符合环境艺术专业特征的,环境艺术项目一般不可能有个体完成,多数项目都需要团队合作。所以面对扩大的学生,应发挥其优势完成个体教育所不能完成之事(例如整个古城的调研、考察、绘制和规划),加强学生的团队沟通、协作与设计组织能力培养。

四、结论

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要已从阳春白雪转化为大众广普。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不再是个别空间的品质提升而是对整体环境的精神满足。人们在物质环境、物理条件得以满足之后,逐渐要求精神回归,传统艺术情节需求日渐凸显。另一方面,行业发展也急需新时代的定位。所以环境艺术教育必须挖掘传统审美意识思路,并建立应用美学的实践定位,注重多层次人才培养,发挥群体优势,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并综合各学科资源,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现实意义并具备专业发展潜质的生力军。并在现代艺术教育模式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教育的思路、方法,并以此推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在国际上的专业地位,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陈易著.建筑室内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5] 魏士衡著.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刘晨晨:陕西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讲师。建筑学硕士,美术学博士生,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高级室内设计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推荐访问:环境艺术 当代中国 思考 发展 教育


[关于当代中国环境艺术教育发展的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