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述职报告

剪纸世界的真与幻

作者:jnscsh   时间:2021-10-01 08:43:59   浏览次数:

摘 要:以剪纸的艺术特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剪纸造型、题材、构图、色彩的分析,进一步针对现阶段剪纸传承与保护现状加以阐述。研究结果表明剪纸这一涌动着强盛的生命力、并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的古老艺术,呈现出形式上的美感的同时,更是一种民族情感追求的传承,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剪纸;造型;色彩;传承

剪纸作为传承悠久、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一直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辽阔的土地之上。经过民间艺人的巧手借助一把剪刀,一张薄纸创造出造型夸张而真实、色彩喜庆、寓意吉祥美好的亦真亦幻的精彩世界。剪纸中不仅涌动着强盛的生命力,更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剪纸在呈现出形式上的美感的同时,更是一种民族情感追求的传承,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1剪纸造型中的夸张与添加

民间剪纸超越固有形的束缚,不以外表模拟为满足,通过夸张简化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向艺术表现中“美”演变深化。剪纸中质朴生动有趣的造型多以真实存在为前提,多样组合出来的超自然的物像,这其中寄托着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剪纸造型为表现出形象完整概念,经常使用组合添加的手法,例如用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代替自然真实中的存在,在鱼身上使用莲花代替鱼鳞,表达鱼在水里游动,加入符合主题、切合意义的剪纸纹样,如在动物身上的添加花纹,老虎腹中的虎仔,这些都是创作者主观意象的体现。剪纸造型可以让一些不合理的情节变得和谐,剪纸在并不会依据人体解剖结构的线造型衣纹去组织装饰纹样,而是用花花装饰服饰,或循动作随意剜几条菱形纹饰,或随意用方向不同的平行线装饰。剪纸中各种物像甚至跨越时空,突破二维时空的限制,将不同时间、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平面中,被称为“无人归纳”的“中国平面构成主义”。

夸张局部的表现手法在剪纸操作中经常被使用,造型中不讲透视、不顾比例、任意取舍甚至整张脸上只有眼睛,以此来强调对象的特征,代表在人们思维认识中眼睛最能够将内心的情绪传递这一认识。这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化形象,源自原始的视觉思维方式及传承已久的民间审美观念。

中国地域广阔,剪纸的造型特色也风格鲜明、丰富。以东北、山东、山西为代表的北方剪纸具有天真稚拙、质朴淳和、豪放洒脱的风格;南方剪纸主要代表为福建剪纸、广东剪纸及湖北剪纸,其特点雅致飘逸、细腻俊秀;江浙派系剪纸则精雕细刻、繁丽多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剪纸具有宗教崇拜特色,原始天成,不拘一格。

2剪纸题材表现中的真与幻

剪纸中常有真实的生活情景,花卉佳果、家禽野兽、节庆景象的“真”题材,表达人们对这些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剪纸一般采用谐音、借喻的方法来托物寓意,用生活中的事物特征来对应人们理想中得美好,祈福纳祥,如鸡与吉同音,又如用羊谐音祥,寓意吉祥。真实生活中的莲蓬孕育多颗莲子这样的景象被用作剪纸中“连生贵子”的吉祥表达,“松鹤延年”则将生活中常青的松树与灵动的仙鹤组合,表达对健康长寿愿望的期盼。

在真实的基础上民间艺人更幻想组合出非真实存在的神物,几来祈福庇护赐福人间,如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图1)。这些以真实动物的特征组合出来的祥兽,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喜“大”、喜“全”理念的表达,体现的是人们意识中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借用幻想的真实表达出来。

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世代流传的戏文传题材往往都直接生动的表现了人们心中广为信仰的文化母体,不仅反映出传统文化认同、民间习俗和审美趣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是非判断以及对真与美的追求,表现出深刻的文化意义,具有非常强烈的教化功能。(图2)

3剪纸的构图玄机

剪纸的布局构图将对称、平衡、穿插、重复等方法综合使用,让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韵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剪纸构图中运用对称手法非常常见。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对马和对猴等团花剪纸就是属于对称的作品。通过对称法则的运用,可以体现中国人意念中的阴阳相生的哲学观。民俗中有各种关于婚配组合的说法,如“蛇盘兔,辈辈都富”依此说法创作的剪纸(图3),就是在接近于圆的构图中,巧妙的安排蛇与兔相互对置,两种动物形象相互呼应,极具动感,这种形式也被称为喜相逢,这一动一静,其中蕴含着民俗传承中最朴素的生命哲学观。

相同或相似形象重复出现可以产生秩序美,经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再加上重复的组织,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张力,表达出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如剪纸表现动物常用的手法便是羽毛以锯齿纹的形式,艺术化的处理让细碎的锯齿纹表现出绒毛感,尖锐的齿状纹可以用来表现猛兽。反复形式的构图,极具条理化,使画面产生律动感,表现了生命律动的最初状态。

4剪纸的色彩表现

色彩是最具有情绪特点的造型语言,剪纸艺术整体用色的基本视觉感受是浓艳热烈又和谐明快。剪纸由于受工艺、材料的制约其用色法则以纯色运用为主,用色凭主观意愿搭配。生活中最简单、最朴素的视觉感受往往能更直指人心,剪纸中最常用用到的红色,其起源于是对太阳的崇拜,东方传统认为红色是喜庆、吉利、旺盛、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剪纸的色彩根据使用功能各有不同,依据趋吉避凶的用色原则及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用吉色代表庆贺、祝福,如嫁娶、寿辰、年节用红色或同一色系的桃红,剪制图案、寿字或纹样等。用素色代表凶丧、憎恶、悲哀的情绪。素色包括藏青、墨绿、石青、褐色、黑色等。剪纸中饱含着民族精神符号的色彩心理是超越一般色彩审美功能的,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除了单色的色彩表现也有以蔚县重彩点染为代表的彩色剪纸,蔚县剪纸色彩浓艳,点色大胆,采用渐变施彩等技法。运用强烈对比色而又不乏整体协调,在色彩的面积的处理上比例适当,画面统一和谐,呈现出的是更加色彩斑斓的奇幻效果,还可以展现出了立感动态。彩色的剪纸窗花或挂签在户外阳光的照射下,玲珑剔透、五彩缤纷、鲜灵活泼、艳丽夺目。把物像的原始本色之美转化为心中之色的情感,融合人们内心追求的色彩为剪纸注入了动态的生命。

5剪纸的新时代应用与传承

今天传统剪纸存在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传播方式也变的更加多元化。在物质缺乏时期剪纸应用于窗花、枕花、鞋花美化着生活,用艺术的虚构来补偿人们对欢乐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而今剪纸不光仅以实物的形式存在,利用现代技术结合剪纸艺术元素发展出来的中国剪纸动画,将本土文化精神用民族视觉手法表现出来,不仅特色鲜明并且赏心悦目、快速连续的现代传播方式,对于剪纸的传承也是很好的尝试,同时也在艺术上开拓出新的美学境界。再有在许多类似春节晚会、中秋晚会在舞台布景中以剪纸元素为依托,来唤起乡土情感的共鸣,用以唤起共同情感的归宿。甚至一些外来品牌也会在特定的时间内推出含有剪纸元素的限量款包装和动态广告在表达个性的同时,彰显文化的融合,从而使品牌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在消费群体中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更强的品牌归属感。

在今天的时代进程中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民俗文化都在发生巨变,在乡村失去集体认同的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正发生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变化,唯一能刺激其发展的因素便是商业市场。曾经剪纸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在外文书店、旅游景区都有销售,今天剪纸依托网上交易,跨越时间、空间,更大范围的得到了推广,从2004年第一家网络销售剪纸的店家出现到2015年末仅淘宝售卖剪纸的店铺就有近5500家包括近20万种商品在售。灵活、方便的交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剪纸交流的一个新兴平台。

对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也体现在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多个地区的民间剪纸榜上有名,各地正在逐步完善对传承人的选定,并积极开展民间剪纸的交流研讨活动。同时今年中央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相继成立了研究所、开设民俗剪纸专业课程,为培养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更顺应时代需求,并融入新的审美观念和制作技法的新传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6结语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它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今天的时代快速、繁杂的生活现实中虽然每天接受的信息极其巨大,真正可以在精神家园带给人们平静、愉悦的事物却很少,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不光向世人呈现绮丽的造型美感,更多的是民俗生活的见证和表达,是一种民间精神、情感的共鸣其中更蕴含着民族性格潜意识的传承。因此对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必须要被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尽最大努力将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继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邵婷.安塞生活场景剪纸的艺术价值[J].美术大观.2011(2):54.

[2] 何静.现代设计中本土化趋势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4(7):84-85.

[3] 王敏.从平面设计的内容与形式看中国设计的“本土化”之道[J].大众文艺.2012(7):73-74.

[4] 陈美珍.“本土化”:21世纪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种思路[J].美育学刊.2011(2):80-83.

[5] 袁浩鑫,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116-119.

推荐访问:剪纸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