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秘网    > 检查报告

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建设与管理研究

作者:jnscsh   时间:2021-08-08 08:49:16   浏览次数:

摘 要:分析了专业艺术院校群体在学科建设上呈现单科性、趋同性和封闭性的共同特点;以及专业艺术院校对非专业艺术院校群体呈现的示范性和竞争性特点,讨论了学科管理上专业艺术院校机构不完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效用低下等问题,对艺术学科的发展提出若干举措。

关键词: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建设,学科管理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2-123-02

专业艺术院校就国内而言主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或备案以实施艺术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包括以某种艺术形式为主艺术院校和综合性艺术学院。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艺术院校占总院校数不到4%,但这4%的艺术院校却担负着全国各艺术专业招生总数的22%。201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艺术院校在校生人数已达32万,其中本科20.3万,专科11.7万。

和很多普通院校相比,专业艺术院校因其学科专业的特性,使得其不仅在招生方式、教学方法、培养方式上有着一套相对独立的体系,而且在学科建设与管理上无不显现着其众多的“特殊性”。

一、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建设情况

(一)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艺术院校之间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共性。

单科性。传统的艺术院校学科专业相对较为集中,专业设置基本局限于艺术学科门类之下,具有高度的聚焦性。其学科专业新增布点也基本生发于同艺术学科相关性较大的人文和工科领域。学科专业的单一性使得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整体上缺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优势。以八大美院为例,目前各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除艺术类外,部分院校在工学下设置有机械类(工业设计)、纺织类(服装设计与工程)、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另外极少数院校设有教育学(艺术教育)、新闻传播学(广告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但这些专业的设置,都无法达到本科专业的“有效覆盖”水平。[1]艺术院校由于本科专业有效覆盖局限在1至2个学科门类,因此都属于单科性大学,其他学科专业无论在规模和水平上都无法与其艺术类学科专业相提并论。

趋同性。各艺术院校之间目前的学科专业设置相似性过高,无论是各大美术学院还是各大音乐学院其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如出一辙。如八大美院都设置了专业目录中美术学类的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四个基本专业,有四所院校设置了书法特设专业,五所院校设置了中国画特设专业。纵观各美术院校专业建设上的发展轨迹,无不显出惊人的一致。而学科专业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艺术院校的特色化发展。

封闭性。艺术类专业,特别是纯艺类专业往往采取的是小班化,师徒相授的培养模式,他们对学术出生,学源背景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艺术类院校在新进专业师资时往往倾向于选留本校毕业生,造成艺术类高校整体上学源结构比较单一和封闭。艺术院校的封闭性还体现在艺术院校之间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小团体。特别是以同一种艺术形式为主的院校,如美术学院之间、音乐学院之间,交流活动频繁,如院校领导之间乃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论文互审,联合办展等;而相比之下,艺术院校与非艺术院校之间的交流则明显不足,即使是同一地区的院校之间也很难有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二)专业艺术院校群体对非专业艺术院校群体的示范性,及其之间形成的竞争态势。

示范性。非专业艺术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师资多来源于艺术类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潜移默化地将艺术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沿用到非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上。如美术类院校在专业课程安排上往往使用连续集中授课的方式,而不是将一门专业课分散在一整个学期的每个教学周的固定日期上,非专业艺术院校在艺术类的专业课程设计上也往往效仿这种做法;又如在科研和创作成果认定上,艺术院校都高度重视展览、展示、演出等创作成果,并将其视为与论文、著作同等重要的成果形式,而非艺术类院校通常尚未对创作成果做出明确的认定,这种情况下,其艺术学科则往往以艺术院校的这些标准为依据,争取他们在非艺术院校中的话语权。总体而言,除了部分国内顶尖的综合性高校外,多数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类学科专业的建设模式基本还是在照搬艺术院校。

竞争性。非艺术类院校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往往依托整个学校的多学科背景和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优势,在短期内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在艺术类学科专业的建设上,专业艺术院校群体与非专业艺术院校群体间已经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在学科评估、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优秀博士论文建设等重多项目上形成了平分秋色的格局。

学科评估和学位点建设时评估一个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三轮评估结果显示:艺术学科里学科建设水平最前列的十所高校中,专业艺术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各占半壁江山。其中艺术学理论有4所艺术类高校;音乐与舞蹈学有8所艺术类高校;戏剧与影视学中有3所艺术类高校;美术学中有6所艺术类高校;设计学有4所艺术类高校。[3]可见传统的纯艺类、技术性较强的学科,专业艺术院校整体水平较高,如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类学科中相对较

注:本文系 2013 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SCG293)的研究成果。

年轻的,由传统学科发展演化而来的带有交叉学科特性的学科,如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等非专业艺术院校略占优势;而艺术理论学科,非专业艺术院校尤其是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占有较高地位。

学位点的取得也是学科建设水平的一种体现,特别是培养研究生能力的体现。2011年学科目录调整后,国务院学位办重新审定了各院校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点。从艺术学门类下新的五个一级学科硕博点情况统计中可以看到,全国具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数量较少,院校数在13-17所之间,其中属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学理论7所,音乐与舞蹈学4所,戏剧与影视学6所,美术学5所,设计学4所,艺术院校比例在30%-40%之间。而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数量则相对较多,特别是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等学科的学科点都高达120多个,由此可知国内这些学科的设置规模已相当之大,除专业艺术院校外,大量的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都设置了一级学科硕士点。

二、专业艺术院校学科管理情况

学科管理是以相对独立或若干相互联系的学科为管理对象,通过发挥学科体系内外效应,对学科发展的全过程及其相关要素实行的全面统一管理。[4]学科管理是大学系统构建学科体系和积累优势特色的关键。

(一)管理机构的设置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丰富,外延宽广,不仅包括学术队伍、教学和研究设备、资金投入、后勤服务设施等硬件,同时也包括学科发展方向、领导观念、组织管理体制、运行环境等软件[5]。正是因为其管理内容的重要性、多样化和复杂性决定了高校必须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就专业艺术院校而言,由于其整体学科数量较少,学科管理起步较晚,许多院校在近些年才设置专门的学科管理机构如学科建设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等,部分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管理工作至今仍无专门的行政机构管理。即使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的专业院校,仍然存在人员编制稀缺,在实际的日常管理中效用有限,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性和衔接性较差的问题。这些学科管理机构多数只是承担了日常的数据收集、材料整理与信息传递的职能。

(二)管理模式的选用

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依托型、规划建设型和立项建设管理型。[6]各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专业艺术院校在实际管理中也往往采用一种或几种模式的结合,整体上看与普通院校并无重大差异,但在建设实际中,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科管理还比较“简单粗暴”,距离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差距明显。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到一种较为新颖的学科管理模式,即学科特区模式。该模式是从制度建设层面上,针对不同学科,尤其是高校需要重点建设和扶持的学科,给予特殊政策支持的管理模式。各艺术院校目前基本还未采用此种发展模式,但对处于学科建设外环的亟待发展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了达到快速发展的目的,也可以适当考虑尝试此种建设和管理模式。

三、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发展建议

(一)凝练发展特色

艺术院校未来的学科竞争,不仅来自同类专业艺术院校,也来自综合性大学。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各类院校和学科中脱颖而出,势必要以“特色”致胜。特色是一所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且区别于其他院校,并得到公众认可的一种特质。在当今艺术学科蓬勃发展,竞争日趋激励的情况下,各艺术院校必须要有“一技之长”,如在某一种或几种艺术领域内建设水平超然,或是继承与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流派,或是改革与实施了某类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兴模式,或者是几十年精于某一层次的艺术人才培养,总之让人一提起该艺术院校就能联想到其特色。正是这种特色成为了该艺术学院与其他院校竞争的核心优势。艺术院校的发展绝不可争大求全,盲目增加新专业,凝练特色才是其稳步发展的关键。

(二)创新机制体制

学科管理是高校科学决策的有效手段,是激发能效的有力途径。在过去跨越式发展的十几年中,专业艺术院校对校内的各学科实施了大量的投入,这些院校的设施和设备甚至远远好过国外同类的艺术院校,但学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却不及国外同行。除了发展历史的差距之外,另一条原因恐怕是学科管理和运行机制上的差异。以往,学科建设上最为关注的是对学科要素的投入力度,却较少去关心学科组织的管理能力和运行水平。专业艺术院校在学科管理上要冲破既有的管理定式,构建灵活的学科发展管理单元,提高学科的组织化水平。要充分尊重艺术学科的规律,不能生搬硬套综合性院校的学科管理和评估经验,要不断积累、改进和尝试,比如寻求和综合性高校共建跨学科新兴生长点,探索艺术院校与社会经济产业的无缝对接等,摸索出一套更加符合于艺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管理思路。

(三)布点新兴学科

艺术学科在近半个世纪里被不断地重新整合、分化,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整合与分化的趋势将更加剧烈。对每一个专业艺术院校而言,其学科发展已经很难仅仅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审美领域和文化消费领域,合理布点和有效占领新兴学科及跨学科新领域,成为各艺术类高校取得未来竞争优势的一项有效策略。考察国外专业艺术院校的发展,不难发现,强调高技艺、技巧的传统艺术类学科在艺术院校中所占的比重已大幅下降,观念性的、实验性的艺术学科增加,随着新媒体的介入许多艺术种类将出现新的气象。纵观国内外艺术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其新兴增长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向产业型的艺术学科,如艺术商业、艺术经营、文化创意产业等;二是文化传承型的艺术学科,如民间艺术与手艺、民间艺术制作等;三是多学科、跨学科发展的艺术学科,尤其是部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如医学、工程技术等交叉而生成新的学科和专业,如艺术治疗,艺术品的保护与修复等。

参考文献:

[1] 张爱龙.我国高等学校的一种分类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1(Z1):64.

[2] 张雷生,辛立翔.高校学科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09):28- 29

[3] 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4] 朱明,杨晓江.学科管理之道与现代大学发展蹊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6):12-18.

[5] 陈传鸿,陈甬军.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8-11.

[6] 梁传杰,胡江华.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的取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5(10):71-73.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艺术院校 研究 专业 管理


[专业艺术院校学科建设与管理研究]相关文章